|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神秘多变的金水河《北京中轴线上的河流》征求意见稿之二

2025-4-13 17:3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北京的骑士|来自: 古城历史地理

摘要: “神秘多变的金水河”是我写的新书《北京中轴线上的河流》中的一章。而金水河是北京古城内最著名的河流,是本书讲述的十多条河流中当仁不让的“顶流”。今天特别推出征求意见稿,向读者朋友们征求意见,以便修改完善 ...
“神秘多变的金水河”是我写的新书《北京中轴线上的河流》中的一章。而金水河是北京古城内最著名的河流,是本书讲述的十多条河流中当仁不让的“顶流”。今天特别推出征求意见稿,向读者朋友们征求意见,以便修改完善书稿,确保这部新书的质量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在中国古代,金水河是专指流入皇城的河流渠道之通称。最早的金水河在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那时的汴京非常繁华,人口众多,对水的需求大增。朝廷决定开掘运河从荥阳引水入都城,供应宫廷用水,剩余水流补入五丈河。因为在中国古老的五行学说中,西方属金,那么来自西方的河水,就称为金水河。

汴京金水河作为北宋皇城的饮用水源及民间补给水源,在北宋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金水河是北宋汴京是一条较为特殊的河流,在素有“北方水城”之称的汴京,金水河与汴河、蔡河、五丈河共同构成水路交通网,使东京航运发达,经济繁荣。金朝迁都燕京后,也模仿宋朝汴京形势,亦引金中都城西水源为金水河,供城区用水。

金水河是专门供应皇城用水的人工调水渠道,同时金水河还具有风水、景观、消防和排水等多种功能。历史上对金水河设计施工方案都是御用的较高规格,管理维护体系都是御用的严苛标准。一般人不得涉足甚至不得洗手,因此金水河是神秘的。历代王朝更迭后金水河的源头和走向位置也发生了多次变化,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

1,北京地区在古代一共有过哪几条金水河?

2,金水河在改朝换代后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3,这几条金水河的源头都在哪里?

4,这几条金水河的走向路线谁说得对?

5,乾隆皇上写的金水河诗碑现在哪里?

本文力图揭开金水河神秘的面纱,详细地展示金水河的真面目。

一,金代的金水河

金中都模仿汴京城,也修建了一条金水河,其水源来自莲花池水系。《析津志》记载:" 金水河流入燕城,即御沟水也,入南葫芦套,盛杂莲花,复流转入周桥。"所谓葫芦套,即两块湖泊相连的形状,金水河过金宫城西侧的同乐园双湖和鱼藻池(在今广安门外向南),又向东过宫城南面的龙津桥。元代史籍记载抄纸局(在今白纸坊)附近有"金莲沼尚存二区",应即金水河畔葫芦套湖泊遗迹。现在的白纸坊桥西干涸的青年湖,就是金水河畔湖泊的遗存。

据《元一统志》龙祥观条"按旧记有庚戌年建观碑铭,略曰:“京城西南,昔为水门。金河注,宛然故存。引水作磨,下转巨轮。”金河非泛词,即金水河。由此处金中都南水关外出,注入今凉水河水系。

二,元代的内金水河

侯仁之先生最早开始深入研究元代的金水河。在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就发表了《北平金水河考》,提出了他研究的结论和待解的问题。

文章第一部分提出了金水河问题所在。第二部分为疏导溯源,“金水河”在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但是有矛盾之处,所以文章要辨析各个文献记载,详其疏导,探其源流,明确这个问题。第三部分为河源辨异,专门探讨元代金水河为什么独出单流。第四部分为结论。

这篇文章开篇就指出:“北平有金水河,其名数见于《元史》。…嗣考其实,则

数百年来官私记载,屡有抵悟,浏览所及,疑窦滋生。因详其疏导,探其源流,辨其分合之势,明其蜕脱之迹,作金水河考。”
侯仁之先生引经据典,论证了元代金水河的来龙去脉,在文章最后,写下了他做的结论和疑惑:

“(1)金水河之疏导,当本金人故迹,至元初筑大都,河之下游圈入城中,始有金水之名。

(2)元之金水河,最富象征意义,其功专在于皇家苑林之点缀。自明而后,并重实用,象征色彩,遂不如以前之浓厚。

(3)元之金水河与通惠河异源别流,自城郊至宫苑,皆有独行水道,与他流绝不相混,且有濯手之禁。

(4)明代金水河上源及其入城之道,始与通惠相合,至海子南端,西步粮桥分流,遂与今日情形相近。

(5)元之金水河并见于太液池东西两岸,至明则西岸故道湮没无闻,东岸之水,转而引入紫禁城中。其在紫禁城南者,亦与元河稍异。

(6)清之金水河,一本明旧,但有内外之称,除间有湮废者外,盖与今日情形相同。

水利史专家姚汉源先生也认为元代金水河源于玉泉山。玉泉水量,民国时实测尚有两个流量。元代似较大,元明人叙燕京山八景有"玉泉垂虹",清乾隆帝改为"玉泉趵突",谓无"垂虹"之实,系前人误说。实际可能是水量减少,不能形成小瀑布。元代虽分一部分为金河,金河水量恐不下二立方米/秒,否则数十里长河渗漏蒸发,以及入冬不冻等,水太小是不行的。金水河下游引入琼华岛的石渠尚宽20尺,水亦非太小。

《南村辍耕录》谓"至元四年(1267年)正月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记载为建大都城时所开。至元三年始修大都宫殿,十一年修成,金永河应修于此时。元大都所开之金水河全供宫廷用水。所以设计的金水河床要高于长河。乾隆皇帝诗曰:“金河高长河,玉泉高倍蓗(zong),设非次第蓄,一泻无余矣!”元人高筑金水河渠道,使之不与沿路程各河水相混。

据《元史·河渠志》所叙,金水河河道所经“运石大河及高良河西河俱有跨河跳槽”。元代就采用"跨河跳槽"(渡槽)立体交叉方法跨过所经各河,如运石大河,高良河,西河。姚汉源先生认为,“运石大河”应该是营建元大都时,沿汉末车箱渠注入高梁河的水道,从西山运输木石所开的运河,现在的双紫支渠是其遗址。

高良河西河是哪些河流,历来争议不断,有不少人认为指大明濠,也有人反对。我们要仔细研究元史写作时高良河实际上分派的支流的走向。元史是明代宋濂等人洪武三年(1370年)撰写的,那时徐达已经在两年前改建了元大都,高良河那时已经分为东支(北护城河)和南支(西护城河)。所以宋濂就写道:金水河跨过了高良河(西护城河)。又跨过西河(后称为大明濠、西沟)。

金水河进入元大都之后,侯仁之先生对渠道走向还有疑问:“此外,以故迹湮废,始终难明者三事,并附于下:

(1)元代西郊金水河道,明初渐废,至今已不可见。

(2)元代太液池西岸金水之来去,以宫苑久毁,踪迹难考。

(3)元代金水河入城之后,以至太液池间之故道,亦苦无从探求。”

侯仁之先生不愧大师的称号!他在近八十年前研究得出的结论非常准确。他的疑惑至今依然令后辈们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令人无所适从。侯先生的疑惑表达在由他主编的《元大都城内水系复原图》中。

侯仁之先生根据《北京城区全新世埋藏河湖沟坑分布图》认为“西河”应该是金代从高梁河引水到金中都护城河的人工渠道“河漕”(后来称大明濠、西沟)。

侯仁之教授认为:金水河过西河后东北流,至积水潭西岸附近转南,沿着48米等高线,大致呈弧形分布。金水河经过今护国寺东侧,南至北闸口(在明清时期的西步梁桥附近),流入大内太液池。

姚汉源先生认为,元代金水河走大明濠,过西单甘石桥后分成东支和北支进入皇城。

徐苹方先生从考古学的角度,组织地质勘探队寻找古河道,绘制了《元大都复原图》,标出了与姚汉源观点基本一致的金水河走向。

蔡蕃先生在《北京金水河考》中认为:金水河自今西直门南水关东入元大都城,东经半壁街、柳巷,在柳巷胡同东口处通过跨河跳槽,越过西河。然后向东南,过今北帽胡同和大帽胡同(都是斜街),从当时的普庆寺(宝禅寺,位于今宝产胡同路北)之北流过。过万新仓桥,以下路线经过元代崇国寺南门。

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卷一崇国寺条目下,录有袁宏道(1568—1610)诗《崇国寺葡萄园同黄平倩诸君剧饮》,以及袁宗道(1560—1600)诗《夏日黄平倩邀饮葡萄林》:“数亩葡萄林,浓条青若若……对泉坐良久,客衣增尚薄……依岸排绳床,禅玄入诙谑……”这里提到河岸,明确是有一条河流过。再看《析津志》有“无名桥,葡萄园金水河”的记载,证明从崇国寺流过的确是金水河,而且正是前面所说经过“跨河跳槽”向东流的那条河。过崇国寺南门桥,穿过枪厂大坑(原来是水洼,后来形成不规则的胡同),再过现在的厂桥,(当年地处皇城北垣的兴圣宫北门外,对着的桥北大街,即后来的德内大街),流到“海子南岸东西道路”的南侧。这段水道应该是元代特地新建的。厂桥是跨过金水河的一座桥梁,《析津志》有“无名桥,海子西金水河”的记载,应该是指这座桥。随时间推移,桥没有了,而地名依然存在。

北京大学岳升阳老师《北京中轴线上的古河道》列举了金水河这些不同走向的线路。

北京建筑大学王锐英老师认为,地形地貌是分析河流走向的最关键的要素,河流沿途的高差比降一定要合理。根据他提供的城区地形图,玉泉山下的地面海拔高程约51米,西直门内地面海拔高程50—48米,北海北门地面高程46米。
郭守敬纪念馆认可了蔡蕃先生的观点,绘制展示了金水河示意图。综合各位专家的论点,考察现在道路后我们就可以看到:紫竹院路即当年新建金水河的施工道路。向东沿西直门外大街到北京展览馆广场的南边后,偏离西外大街走西外南路到人民医院路口到和义门南水关遗址。然后沿中大安胡同、前半壁街、柳巷跨过西沟。

根据地形高度数据分析认为:金水河过和义门南水关地段采用48米海拔高度水位过境,即可均衡金水河上下游全线坡降。上游高差3米,距离13千米,坡降万分之二点三。进入元大都城后逐渐降低高度,在护国寺南的渠道下挖一米。至海子南岸需垒砌高于地面1米以上的渠道。到太液池东边需要建筑高于地面2米以上的渠道。城内线路高差1.5米,到琼华岛5千米,坡降万分之三。渠道中途水位比较海子水面高很多,可以自流至琼华岛东的陟(zhi)山桥上,从桥上流到琼华岛。

金水河在西直门水关内外这一段,渠底基本低于现代地面高程1米多,自此以上至玉泉山都是高于48米标高的渠道。而自西直门南水关起至西河的一段,低于48米标高,基本上保持水面低于地面1米至2米多的高度,此地下留下了一段古河道。

金水河在西河以东的渠道,地势高处略下挖,地势低处用夯土堆高,上面再用石片垒砌渠道而成。因其易于建成,也易于毁灭,所以这段金水河地上渠道在明代初年废弃后,土石很快便被拆去了,地上渠道存在的时间也就几十年。这也就是西河以东没有发现古河道的原因。

根据《元史 · 河渠志》,至治三年(1323年)三月议海子南岸道路砌石,"大都河道提举司言:海子南岸东西道路,当两城要冲,金水河浸润于其上,海子风浪啮于其下,且道狭不时渍陷,泥泞,车马艰于往来,如以石砌之,实永久之计也"。积永潭南岸,北海之北岸,当时为通东西两城要道。金水河在道路之南,自西向东流。与道路平行。所以道路两边都有水浸润,易溃陷,多泥泞。次年七月兴工,八月完工,改为砌石道路。

姚汉源先生认为:金水河这一段南侧即元皇城之萧墙,河顺墙流。大致至今地安门西侧不远处折向南流入皇城内,唯并非入太液池。河水所以供大内御用,自必通入宫城区不应遂入太液池。且各记载明言,琼华岛、万岁山及仪天殿(团城)为元重要宫殿区之一,自然需要金水供应。所以金水河沿太液池(今北海)东岸南行。在海子南岸渠道高于地面一米以上。至琼华岛东渠道高于地面二米以上。现在的北海公园濠濮间旁有土山一脉,为元代金水河高架渠道的唯一遗存。

金水河通往琼华岛有高架桥,过桥至万岁山之东。现在陟山桥北侧两岸的水面以下仍有古桥的雁翅石块遗存。

《南村辍耕录》所记:“万岁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阳,金人名琼花岛。中统三年(1262年)修缮之,至元八年(1271年)赐今名。其山皆叠玲珑石为之,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引金水河至其后,转机运㪺,汲水至山顶,出石龙口,注方池,伏流至仁智殿后,有石刻蟠龙,昂首喷水仰出,然后东西流入于太液池。山前有白玉石桥(今永安桥前身),长二百余尺,直仪天殿后。桥之北有玲珑石,拥木门五,门皆爲石色。内有隙地,对立日月。石西有石棋枰,又有石坐牀。左右皆有登山之径,萦纡万石中,洞府出入,宛转相迷。至一殿一亭,各擅一景之妙。山之东有石桥(今陟山桥前身),长七十六尺,阔四十一尺,半为石渠,以载金水,而流于山后,以汲于山顶也。又东为灵圃,奇兽珍禽在焉。”记载了当时为了提高水位使用了称为“筒车”或“翻车”一类的提水工具。所谓石龙口在山顶广寒殿后,有方池蓄水。仁智殿在山南半腰,用管道伏流到石刻蟠龙中,可以昂首喷水仰出。

万岁山西麓有古井,明人已记之。清乾隆时又发现。乾隆帝作《古井记》,不信《南村辍耕录》引金水上山之说,谓自井“辊护便汲,可致山巅”不必远导金水。井为金元旧物无疑。如金人凿井供水自无可议,如元人所凿则如隆福之邃河,宫城之引海子水灌御苑为金水之补充,不能因以否认元统治者劳民伤财开金水河并提水上山。
金水河在陟山桥东分岔一支南流入大内宫城。这一段河道是金水河末段。金水河当自厚载门(在今景山公园少年宫前)西面入宫城,大致或沿明内金水河道自景山西面向南,在宫城之西北角曲折入宫。宫城内渠道系统未见记载。

三,元代的后金水河。

姚汉源先生认为:元代厚载门(宫城北门)北,皇城萧墙(皇城墙叫萧墙)之南的这一大片地方是御苑,当时从北边引来海子水曲折入内,注入各个支渠和池塘,灌溉其中的熟地八顷。为皇帝表示重农,“躬耕”之所。由宦官种植五谷和花木。御园东半边有水碾一所,每天可碾十五石米。御园中还饲养了马匹牛羊和珍稀动物,都需要到河中饮水。

上述观点有《析津志》记载证明:“厚载门,松林之东北,柳巷御道之南。有熟地八顷,内有田。……每岁,上亲率近侍躬耕半箭许,若籍田例。……海子水逶迤曲折而入,洋溢分派,沿演淳注贯,通乎苑内,真灵泉也"。

据元代熊梦祥《析津志》记载:“象房在海子桥金水河北一带,房甚高敞。丁酉年(1297年)元日进大象,一见其行似缓,实步阔而疾撺,马乃能追之。高于市屋檐,群象之尤者。”此文也旁证了后金水河的存在以及御园饲养珍稀动物的史实。
李纬文也引用《析津志 · 古迹》认为:后金水河进入御苑后,便引出多条南北向的分支,作为灌溉的渠道。他还提出了以下观点:“流入御园的金水河,还有一支沿宫城北墙东行(可称作"银闸支流")。我们能够确认这条河道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宫城厚载门外有一座升平桥(《析津志 · 河闸桥梁》有升平桥,在厚载门,通海子,水入大内”的记载。),说明元宫北墙下有金水河流过;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今皇城东部有一处被称作"银闸"的胡同。张江裁在《燕京访古录》(中华书局1934年版)中描述,在银闸胡同曾发现银闸之本体,上有铭文"大元元统癸酉(1333)秋奉旨铸银水闸一座。该书甚至详细记载了银闸的形制,称"横梁长四尺八寸,宽五寸,厚三寸,两旁竖柱,高三尺,宽三寸,为长方式,中间八竖柱,四棱式,厚三寸"。后金水河经过御园使用后的余水,通过一座“银闸”,向东汇流到御河。”

四、元代金水河维修管理

(1)维修:根据《元史 · 河渠志》记载: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二月,中书右丞马速忽等言:“金水河所经运石大河及高良河西河俱有跨河跳槽,今已损坏,请新之。是年六月兴工,明年二月工毕。

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因管理松弛,河道污淤,用军士八百人疏浚,共用5635个工。后八年(至顺二年,1331年)又调兵士再疏浚。至正十五年(1353年)天下已乱,“诏浚大内河道”,贬谪反对者。断续延至十余年,直至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癸亥始停工,“罢内府河役”,当时明兵已逼近通州,后三日(丙寅)元帝北走和林,元亡。可见元统治者极重视金水河道,宫廷沟渠,临危仍不停工。

(2)管理:元都水监于至元二十八年设立,下有大都河道提举司,管理大都河道。关于金水河则由大都留守司等地方官派人巡查,《都水监事记》记载:“金水入大内,敢有浴者,浣衣者、弃土石瓴其中,驱马牛往饮者皆执而笞(chi)之。……碾磑(wei)金水上游者,亦撤之。”即禁止民间浣洗,倒入土石垃圾、牲畜用水及碾磨利用水力。

《元史 · 河渠志》记:“至治二年五月奉刺云:昔在世祖时,金水河濯手有禁,今则洗马者有之。比至秋疏滌,禁诸人勿得污秽,于是会计修浚。”久而禁驰,英宗又重申旧令并命令疏浚。

五,元代的外金水河

从积水潭南岸引出的外金水河修建时间无明确记载,应该在郭守敬开通惠河的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之后。根据侯仁之先生考证,西河(后来的大明濠、西沟)就是元代外金水河遗址。外金水河的源头仍然使用金代开掘的“河槽”的源头,从太平湖南岸向东南引出,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内大街横桥(或称虹桥)折向偏南,一路流淌,在马市桥附近(现在的太平桥大街中段)拐向东去,沿今西斜街,经过甘石桥跨东斜街最终流入中海。这条路线便是元大都时期外金水河的河道。

查阅《析津志》有马市桥条,“水自东流,入咸宜坊西,至襄八总管府桥、颇城石桥,转东隆福官桥,流入于太液池。流出周桥右。水自西北来,而转东至周桥,出东二红门与光禄寺桥下水相合,流出城”。

姚汉源先生认为:马市桥在今白塔寺东街北头,咸宜坊在今西单一带。此段为西北向东南流。顺城石桥当即甘石桥。转东至隆福宫即东入中海的一支。据此考证,外金水河南经白塔寺东街,太平桥街,再西东折至前泥洼胡同经西斜街、宏庙胡同至甘石桥 ,再向东经灵境胡同入中海南端。

《元史 · 河渠志》记载:“至大四年(1311年)七月奉旨引金水河,注之光天殿西花园,石山前旧池。置闸四以节水”。又“隆福宫前河,其与太液池通”。则都指入中海之一支。

李纬文在《隐没的皇城》中根据《故宫遗录》等古籍写道:元代宫殿在太液池东者为大明宫,在池西之北者为兴圣宫,在池西之南者为隆福宫。隆福宫之正殿在最南,即光天殿。其西花园的山前有池引金水注入。金水再由此曲折东北流入兴圣宫。金水供二宫饮用。余水由邃河排入太液池。两宫引太液池水,供苑囿用的邃河,引水口在瀛洲(今团城对岸,由暗洞隧道进水,向西、向北、向西,再南曲折入隆福宫西御苑,再东曲折入太液池。共长三四里。

外金水河从太液池东南岸自西向东通过皇城南门,棂星门(大致在今午门附近),内数十步有周桥,再北二百步即宫城南门崇天门(大致在今太和殿处),即元代午门。金水河在周桥之西直通太液池,过桥向东,过宫城东墙和皇城东墙,流入通惠河。
西通太液池处应有闸门控制,可以引池水入宫亦可以排金河余水入池。东通通惠河处,在玉河(通惠河)未开之前,此处原有金代河道"东溪”,向南流动。二河相合处,皇城有门(东二江门),门外为通明桥。
六,明代金水河的变迁

明代北京城的金水河系统较元代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原因在于明代初年时将元大都将为北平府,洪武五年(1372年),将玉泉山下金水河的引水纳入长河,废弃了从火器营到西直门的这一段金水河渠道。不再区分玉泉山与瓮山泊之水,全部并入长河,由积水潭承接全部西郊之水,改变了元代留下的城市供水渠道系统。

明代迁都北京城后,皇城供水直接由长河承担,维护简单容易很多。只从积水潭、前海引水进入皇城金水河。
在明代中期正统年间,失去白浮泉水源的什刹海水位降低,水质变差,为了保证和稳定皇城内三海的水量与水位,工部设计施工开挖了明代金水河。明代金水河的起点是德胜门桥的东侧,从积水潭流出,经过今天的东明胡同、羊房胡同东段,向东南流淌,至李广府的西南角转折向东,经过套河与西小海流进北海北闸口内,多余的河水才流进前海。从此还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水流现象:银锭观山水倒流。我们知道,北京的地理环境是西北高,东南低,河流基本是从西北向东南流动,但是在这里由于金水河的缘故,使得银锭桥下的水流不是从后海流向前海,从西北向东南,而是从东南的前海向西北的后海流淌,从而形成了“银锭观山水倒流”的特殊现象。

考据明代金水河的记录,有袁宏道在其《答梅客生》文中写道:“与舍弟闲步东直道上,兴不可遏,遂由北安门(清代改称地安门)至药王庙,观御河水(即金水河)。时冰皮未解,一望洁白。”描述了明代金水河冬季结冰情况。

内金水河改从积水潭引水后,河水通过西压桥下直通到浴蚕河濠濮间西板桥以及北海,就解决了金水河的水源问题。金水河的水经过西压桥下入皇城,分为两支,向南一支进入太液池(北海),向东一支南流过先蚕殿东侧河道,继续向南在北海东岸(基本是元代内金水河路线)南行,过濠濮间,出北海围墙向南拐,过西板桥,向南拐过大石桥,沿景山西墙外南行入筒子河。从筒子河西北角南岸水关进入紫禁城即为内金水河。

此后元代外金水河的“西河”(大明濠)用另一种用途保留下来。明代后期时大明濠,被周边民居排水污染,水质变差,无法供给皇城使用,就废弃了甘石桥(干石桥)下的那段河道,大明濠水辗转向东南流出宣武门西水关排入护城河。
明代外金水河改从中海南端向东出口处建闸引水,就是后来的日知阁下闸。其水流出中海,经过织女桥流入社稷坛(现在的中山公园)再流入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

清代金水河的变迁

清代初期基本沿用了明代的金水河,但是到乾隆朝时进行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改建工程,即扩大加深了金水河源头的高水湖、养水湖、滚水湖、昆明湖,在此形成了一组梯级水库,同时疏浚了金河水道,乾隆皇上还写诗表扬了自己的这一功劳。那么这个金水河诗碑在哪里?一般的人都以为会在天安门内外的金水河边。其实这错了!

金水河诗碑现在火器营桥北的长河西岸边。乾隆二十年(1755) 五月立。碑为汉白玉石质,坐西朝东,螭首龟趺,基座正方形,通高约5米。碑体保存基本完好,碑阳字迹漫漶,碑阴刻清高宗乾隆御制《金河诗》。

  金水河碑的乾隆御制诗曰:“金河之水高玉河,灌输町甽蓄流波。其初一渠可步踱,岁久淤塞滋芦莪。疏泉因为广其壑,益开稻畦千亩多。金河宽乃足行舸,溯洄乘便延缘过。鳞塍蔚左昆明右,万寿山屏叠翠螺。玉泉其遥云莅止,江南之景夸则那。宁为斯乎一图展,祝振古兮万箱罗。”碑文为乾隆御笔行书。尾题“乾隆乙亥夏五月御题”,即乾隆二十二年(1755年)所书。碑上钤有两印:其一为“乾隆宸翰”,另一方已漫漶不清。

乾隆在诗中写明了金水河与玉河(长河)的高下关系,强调自己疏浚金河的功劳,多开出千亩稻田,并描绘了昆明湖、万寿山、玉泉山之间宛如江南的胜景。金河诗碑原位于船营村东金河与长河相接之处。金河从玉泉山下高水湖金闸引出,向东南流入长河。《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五中记载:“影湖楼在高水湖中。东南为养水湖,俱蓄水以溉稻田。复于堤东建一闸,泄玉泉诸水,流为金河,与昆明湖同入长河”。

在金河与长河相接处建有滚水坝。一般情况下,滚水坝隔绝两河,遇大水时,水流漫过滚水坝,金河之水就进入长河泄走。滚水坝以西为一处滚水湖。金河诗碑就立于滚水坝之南。现今滚水湖早已踪迹不见。唯有金河诗碑转徙至长河畔,成为金水河被皇帝歌咏的唯一例证。1860年,影湖楼毁于英法联军,高水湖、养水湖逐渐干涸。

现代金水河的变迁。
解放后,金水河有过六次改变:
1,1952年将柳荫街所在金水河改成暗沟,上面铺沥青路,称为李广桥南街,1965年改称柳荫街。
2,1956年新建了一条从北海东南岸通向紫禁城筒子河西北岸的地下河道,直接为筒子河以及内金水河供水。1976年将西板桥段埋入地下,1985年将景山西墙外明渠也埋入地下。废弃了元代明代使用的北海东岸那一段金水河。
3,1958年把外金水河从中南海东南岸到中山公园的一段改成了砖拱暗沟。
4,1970 年中山公园内明渠改为暗沟。同时将菖蒲河明渠改为暗沟,
5,2002年把菖蒲河暗沟改回明渠,9月菖蒲河公园建成开放。
2016年将金水河源头的蓄水池旧址高水湖建成为影湖楼公园,占地面积约20公顷,北临玉泉山静明园,东临北坞公园。影湖楼公园的核心景观便是高水湖湖心岛上影湖楼的建筑遗址所在,现在影湖楼广场南侧是一泓碧绿幽深的清潭,园中种植的大量蒲公英恰到4月末争先开放,人们站在栈道之上便可尽览湖景与花海。
本文参考书目:
一,侯仁之著作《历史地理研究》“北平金水河考”
二,姚汉源著作《水的历史审视》“元大都的金水河”
三,蔡蕃著作《北京金水河考》
四,王锐英著作《北京中轴线上的桥梁》
五,王锐英著作《元大都金水河故道及跨河跳槽考辨》
六,焦志忠著作《北京水史》“濯手有禁金水河”
七,吴文涛著作《北京水利史》“开辟金水河”
八,岳升阳著作《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经过海子南岸的金水河”
九,李纬文著作《隐没的皇城》“水系格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30 16:38 , Processed in 1.11869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