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惠山园八景与谐趣园八趣 前不久,“青睐”邀请北京文史学者史贵生带队寻访颐和园,并着重探寻谐趣园,从它的八景八趣入手,用半天的时间讲清讲透这座带有神秘色彩的园中园。史贵生老师退休前在法院工作,曾是高级法官,对北京文史有着持久的爱好,也有着数十年的研究功力,他能将文献语言化为生动的故事,更重在带大家“走出戏说的误区”,他的讲解风趣,又往往带给人意想不到的知识点,这一行,“青睐”团员都感叹收获很大。 谐趣园宫门题字 仁寿殿前的铜麒麟 东郭先生与狼彩画 知鱼桥上讲乾隆诗词 老先生随身带了 七斤重老照片 “青睐”团员们和史贵生老师在颐和园东宫门汇合。史老师就站在东宫门一侧,简略叙述了颐和园的过往。“颐和园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是皇家园林、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1998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历史文化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历经波折,前身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是乾隆为给母亲钮祜禄氏崇庆太后祝寿而修建的。后来在1860年遭英法联军破坏,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复修,并于1888年更名为颐和园。” 史老师此行随身带了两个帆布袋,他说,里面装的都是他扫描打印的老照片,这两袋大概有七斤重。通过老照片,能清晰地看到颐和园的诸多变化。他拿出一张照片说:“大家看,颐和园早期的牌楼是四柱三间三楼的构造,东宫门前还曾有一个大花坛,和现在差异还是挺大的。” 东宫门也有好多故事。房顶是卷棚歇山顶,顶部是灰瓦,檐角走兽是一狮四马。史老师说:“一狮六马是颐和园建筑的最高等级,一会儿我们到仁寿殿,那里就是一狮六马。谐趣园知鱼桥上的石牌坊上则是一狮一马,颐和园里只有这一处。” 在老照片中,东宫门的台阶原本是坡道,后来出于某种历史原因和建筑规制的考量,被改造成了如今的样式。史贵生说:“如今的台阶,前为9级,后为5级,这种设计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象征着‘九五之尊’。” 东宫门为卷棚歇山顶,这种屋顶形式在传统建筑中较为常见,但上面的走兽却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史贵生告诉大家,颐和园中有的建筑是“一狮四马”,而到了仁寿殿则变为“一狮六马”,这是皇家建筑中较高等级的礼仪象征。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筑规制中,灰瓦顶的建筑与琉璃瓦顶的建筑有着明显的区别。灰瓦顶建筑不具备放置仙人骑兽的资格,只有琉璃瓦的皇家建筑才能够使用,并且第一个走兽必须是狮子,这一细节也彰显了皇家建筑的独特地位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史贵生告诉大家,自己重点研究颐和园的三个问题,分别是颐和园的历史变迁、乾隆诗刻和彩画故事。东宫门有一张彩画,史贵生觉得特别有趣味,画的是东郭先生和狼。他说,颐和园共有6幅东郭先生和狼,长廊有两处,东宫门有两处,还有两处在昆明湖畔的知春亭里,每一幅都有原画做依据,不是瞎画的。“我们今天活动的结束点也在昆明湖畔的知春亭,希望大家能在知春亭找到东郭先生和狼的彩画。” 仁寿殿前的铜麒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众人随史贵生一路来到仁寿殿,殿前聚集了不少游人。大家在殿左侧的铜麒麟旁站定,听史贵生讲仁寿殿的故事。“仁寿殿最早叫勤政殿,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重建,改名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住颐和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朝时皇帝接见大臣的地方,上朝前殿门没开的时候大臣们就在殿门两侧候着,开门后受到皇帝召见的大臣才能进去。” 仁寿殿前的那只铜麒麟是乾隆时期的,其中有着一串流变故事。 先要从雍正时期说起,当时圆明园大宫门两侧摆放了一对石麒麟。乾隆时期,圆明园修建皇家祖祠安佑宫,宫门前也需安置一对饰物,乾隆六年(1741)12月,新铸造一对铜麒麟,它们被放在大宫门前,替换了石麒麟,换下的石麒麟被移置安佑宫门前。乾隆二十八年,又造镀金铜狮子一对,放在大宫门前,换下的铜麒麟移至长春园。多年以后,石麒麟被放置于今天北京大学的主楼前。长春园铜麒麟残缺,修复一只后放在了仁寿殿前。 大家在史贵生的指点下仰头看这只铜麒麟,仔细看可见其头上有一个圆圈,圆圈里刻有“大清乾隆年间制造”字样,那是它的“身份证”。 史贵生还请大家注意,在仁寿殿前,有一对铜龙和铜凤,象征着龙凤呈祥。铜龙的一只爪子是空的,有人说象征着光绪无权,“这是无稽之谈。我们看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上,龙爪是握着一只球的,为什么变成了空的?是后来丢失了才形成的,但咱们得明白这与‘光绪无权’无关。” 仁寿殿前的太湖石,是1937年5月31日从圆明园运来的,带有明显的乾隆时期御苑赏石修治技法。其中一块太湖石上刻有写于乾隆九年的乾隆词: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这是乾隆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水木明瑟所题。”说着,史贵生也取出一张拓片老照片请大家观看。 慈禧非常重视对福寿的追求。颐和园重修最大的改动莫过于将大报恩延寿寺改为排云殿建筑群,以及将勤政殿改为仁寿殿。此后,排云殿建筑群便成为举办万寿庆典的场所,而改名的仁寿殿中的“仁寿”二字取自《论语》中“仁者寿”之意。史贵生告诉大家:“慈禧在颐和园先后四次举行过规模盛大、礼仪隆重的万寿庆典活动,慈禧的生日是道光十五年阴历十月初十。按照惯例,她本应在 60 大寿时举办一场盛大的庆典。然而,由于当时中日战争爆发,这场祝寿庆典不得不取消。后来,慈禧实际举办的祝寿活动分别在她63岁、68岁、69岁和70岁。祝寿时的场景十分隆重。仁寿殿里专门摆下宴席,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各坐一桌,两边则是亲王们的席位,一品、二品大员们则在殿前院子里搭建席棚就座。” 在含新亭旁的假山中体验涵光洞的可游可玩 在颐和园谐趣园的水池北岸,有一片消失的山石景观,就是惠山园八景中的寻诗径和涵光洞。史贵生说,兰亭东连廊拐角北侧的山石间有一处石窝,上方刻有“云窦”题字和“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玺,有人说那里就是涵光洞,其实不是,大家看乾隆时期汪由敦所绘的《惠山园八景图》,一看便知云窦并非涵光洞。 涵光洞山石景观外实内虚,林岩围合之下留出一处“天窗”。乾隆皇帝游园时常在洞中小憩,吟诗题壁。“乾隆十九年《御题惠山园八景诗》中,有《涵光洞》诗及序:(寻诗)径侧多奇石,为厂为窦,深入线天,层折而出,仿佛灵鹫飞来。窈窕神仙府,嵚崎灵鹫峰。光涵千舍利,青削万芙蓉。芝径缭而曲,云林秀以重。只疑丹灶侧,佺羡或相逢。” 涵光洞已经消失,为了让大家体会乾隆皇帝描述的“层折而出”,史贵生特意带大家到含新亭,那里有乾隆刻诗4首,有石刻“小有趣”,并有剑峰石7块,旁有假山,山中有洞,蜿蜒曲折,酷似涵光洞。洞可通人,穿洞而出,略可体验涵光洞的可游可玩。大家摸索穿行过后,都觉很有趣。史贵生提议,大家就在剑峰石下照一张合影,以为纪念,大家欣然同意。 曾有人问史贵生,剑峰石是从哪里拉来的?他查阅史料,一是说从畅春园,一是说从圆明园,他更倾向于是从圆明园运来,依据也是一张圆明园的老照片。 说到石头,史贵生说必须要插一句,“败家石以后不要再提了,因为那是民间戏说,无有根据。以前乐寿堂前那块石头,标志牌介绍‘青芝岫,俗称败家石’,由于很多人提意见,现在已经改了,删去了‘败家石’三个字。” 乾隆仿建寄畅园绝对不是照搬,惠山园八景就是证据 沿着园中小径去往谐趣园。“走过这两棵七叶树就是谐趣园的宫门了。园子很小,只有15亩地,但是景色特别好。”走下38级台阶,前面就是谐趣园宫门。 在谐趣园游廊的一个向阳处,史贵生开心地坐下来说:“咱们坐着说几分钟,今天园里真清静,没想到我们有这么好的福气。”他拿出包里的老照片,分递给大家,边看边讲惠山园八景与谐趣园八趣。 惠山园是颐和园万寿山东麓的一处园林景观,惠山园是乾隆时期的名字,嘉庆时期改名为谐趣园,园中建筑也做更名。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乾隆十五年(1750)开始修建,谐趣园是乾隆十六年乾隆下江南,回来仿照无锡寄畅园修建的。“谐趣园应该在乾隆十九年修建完毕,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乾隆对惠山园情有独钟,在乾隆十九年写下了惠山园八景诗,直到嘉庆元年,共为惠山园写下了160首诗。” 史贵生说:“乾隆仿建寄畅园,却绝对不是照搬,是很有创意的。惠山园八景多么著名!” 惠山园八景包括载时堂(知春堂)、墨妙轩(湛清轩)、就云楼(瞩新楼)、澹碧斋(澄爽斋)、水乐亭(饮绿亭)、知鱼桥、寻诗径、涵光洞。这一堂、一轩、一楼、一斋、一亭、一桥、一径、一洞,乾隆都题有诗,史贵生都能随口道来。 载时堂的“载时”出自于《史记》:“载时以向天。”乾隆曾有诗:“载时敢曰向天行。”史贵生说:“乾隆时期载时堂建在高台之上,我量过,高台高度有1米65,可见其尊贵的地位。” 就云楼是谐趣园内唯一的一座楼,位于园西北角,面东,二层,面阔三间,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史贵生说:“由于所处地势的原因,就云楼在院内看为两层,园外看,却是面阔三间、带围廊的一层殿堂。”此楼北侧是一道山涧,名玉琴峡,是园内的入水口。当年水量丰沛时,常有云雾升起。现山涧内还能看到那块形似一张古琴的山石,上面刻有慈禧题写的“玉琴峡”三个字。此峡共有慈禧刻字五处,史贵生都带大家一一看过。 史贵生还着重讲解了惠山园八景中的知鱼桥。“乾隆咏惠山园诗160首,其中咏知鱼桥诗16首,都刻在知鱼桥的石牌坊上。在知鱼桥看石刻的最佳时间,是阳光打在石牌坊上的时候。那时石刻字迹清晰可见。”我们幸运地在阳光照射的石牌坊下,听史贵生兴致勃勃地讲述知鱼桥名字的来历。“知鱼源于《庄子·秋水篇》里庄子与惠子在桥上的一段对话。庄子说鲦鱼快乐,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乾隆的题诗,大多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是多余的,因为鱼自知其乐。” 谐趣园八趣则是后人悟出的,分别是时趣、水趣、桥趣、书趣、楼趣、画趣、廊趣以及仿趣。到得园中,自然能明显体会到。 谐趣园中的彩画,人物故事就有400多个 谐趣园的游廊精巧细致。游廊曲折,里面布满了彩画。史贵生多年来研究解读彩画故事,有几幅他认为特别重要的,着重为大家做了讲解。 “颐和园的彩画故事丰富多彩,其中,《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共有6处,每一幅都很优秀,分别在长廊、畅观堂、佛香阁、福荫轩、湖山真意轩和谐趣园。”《李白春夜宴桃李园》描绘的是李白与朋友们在桃李园中夜宴的场景,大家饮酒作乐、吟诗赋词,展现了唐代文人的风雅生活。 说到这儿史贵生笑着说,央视诗词大奖赛曾经有一道题目,问“苏轼名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诗中的逆旅是什么意思?”“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是这道题的出处。我觉得这道题乾隆肯定能轻易答对,为什么?看乾隆《题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图》的诗:“飞觞醉月共游盘,银烛烧阑兴未阑。漫惜光阴如过客,于今已作画图看。”不难看出他超脱的人生境界。 还有许多出自《聊斋志异》的故事被绘制成彩画。比如《牛飞》。故事讲述了一个人从集市上买了一头健壮的牛,他满心欢喜地将牛牵回家。然而,当晚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牛长出翅膀飞走了。他认为这个梦不吉利,第二天便将牛牵回集市廉价卖掉了。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只老鹰在捉兔子,便将老鹰逮住,并用捆钱的带子拴在老鹰的肩膀上,结果老鹰挣扎着挣脱束缚,叼着钱袋飞走了。这个故事通过三幅生动的彩画展现出来,不仅有趣,还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告诫人们不要迷信梦境,也不要贪图小便宜。 史贵生觉得这几幅彩画特别有意思,“三幅关于《牛飞》的画,一幅在宜芸馆前院,画的是老汉买了牛骑牛回家;一幅画的是老汉做梦,梦见牛长翅膀飞走了,在引镜;一幅画老鹰叼着钱袋飞走了,在谐趣园宫门内。三张画像连环画一样讲清了这个故事。” “放龟报恩”的故事同样精彩。故事的主人公小时候心生怜悯救了一只白毛龟。后来,主人公成为将军,带兵上战场。在一次战斗中失利,逃跑时慌乱中跳入河里。就在他以为自己要命丧河中时,一只龟将他驼到了对岸,使他得以逃生,这只龟就是他小时候放生的那只,它是来报恩的。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有善报的思想,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动物的灵性和感恩之情。 史贵生告诉大家,这个故事出自《晋书·毛宝传》,谐趣园中也有三幅关于它的彩画。史贵生仰头一幅幅指给大家看,有团员好奇地问:“这么小的彩画您怎么看得见?”史贵生说:“来得次数多了,就看见了。我基本是一开园就进来,到闭园才走,就带一个面包一瓶水,待一天。老伴儿说我是吃饱了撑的。我说一个人只有到了入迷着魔的时候,才能出成绩,我就是入迷了。” 史贵生从2000年开始研究颐和园彩画,每天5点起床查书找资料,加上频繁走访颐和园,这些年,他记录了园里每一座建筑的彩画。他觉得把这些彩画全看懂了,等于懂了中国历史的绝大部分。“因为它的历史跨度太大了,儒、释、道都有内容丰富的呈现,光谐趣园的人物彩画故事就有400多个。我每次来待一天,总有新发现。” 活动如约在知春亭结束,面对无垠的昆明湖湖水,落日已然映红了水面。史贵生老师和“青睐”团员们逐一道别,大家都有些恋恋不舍。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8 08:03 , Processed in 1.10813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