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名大石桥、安济桥,号称天下第一桥,中国石拱桥之最。如今游览赵州桥,可见其栏杆很是独特,其中最吸引人注意的,一是厚大的浮雕蛟龙栏板,二是竹节式蟠龙望柱和宝珠(亦为桃形)望柱头,自不待言非常生动。但是有两点,您可注意到没有,一是望柱头上没有石狮子,二是栏杆尽头没有外撇八字和抱鼓石。 那么原来有没有抱鼓石呢?据一张老照片(图1),模模糊糊似乎有很小的抱鼓石,1956年实测立面图中亦有抱鼓石,尚难以完全确认。但是石狮子望柱头,历史上可是有明确记载的。 图1 赵州桥老照片,左图为东北桥头,右图为西北桥头(可模糊见有抱鼓石) 在唐朝张鷟(zhuó,约658—740年,本文作者同乡河北深州人)撰写的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卷五中,记载:“赵州石桥甚工,磨礲密致如削焉。望之如初日出云,长虹饮涧。上有勾栏,皆石也,勾栏并有石狮子。龙朔年中(唐高宗年号,约662年),高丽谍者盗二狮子去,后复募匠修之,莫能相类者。”勾栏即栏杆,其上有石狮子,虽未明言在柱头上,但肯定是。因为发生了一件奇特事件,就在距赵州桥建成仅60年,应该是最初雕刻的第一批石狮子,让高丽人当做“情报”给盗凿偷走了两只。当时石狮子雕刻得肯定非常精美,让这个高丽人当做文物盗取了,而且后来的石匠再也雕刻不出来了。 明代《赵州志》中还记载了宋代刺史杜德源的《永通桥》(小石桥)诗:“并驾南桥(指大石桥)具体微,石材工迹世传稀。洞开夜月轮初转,蛰起春龙势欲飞。金道马尘奔驿传,玉栏狮影炽晴晖。可怜题柱诗人老,惭愧相如驷马归。”可见小石桥上也有“玉栏狮影”即狮子望柱。 到了元代,著名诗人、史学家乃贤(迺贤,1309—1368年,字易之,西域人),在其撰写的《河朔访古记》中记录:“赵州城南平棘县境,通津有大石桥曰安济,长虹高跨,通衢上分作三道,下为环洞,两堍复各为两洞,制作精伟,阑楯刻蹲狮,细巧奇绝。华表柱上,宋臣使金者刻题甚多,不能尽读。”文中阑楯即栏楯、栏杆,上刻蹲狮,显然是指狮子望柱头。时间在赵州桥建成约750后、距今670多年,狮子望柱头尚在。 图2 1901年的赵州桥和关帝阁,图中左侧(东侧)为砖砌栏板外抹洋灰,右侧(西侧)为清代石板栏杆,雕刻简陋,参差不齐。据文字说明,栏杆柱头有狮子、葫芦、火珠等。桥面中间因走车太多,加铺了一层石桥面,较两侧凸出约二、三十公分。右侧栏杆最外侧亦有可能为外八字雁翅。 大约到了1901年,如上图2所示,位于桥中央的一段栏杆,六到七根望柱似乎不是现今看到的整体竹节状,柱头是双宝珠或葫芦形(最中间两根据文字记录为狮子望柱头,照片看不清),两侧柱头则多为单宝珠或桃形;左侧(东侧)栏杆端部(近处)有缺失,外侧居然尚存有一根望柱带块栏板,显现的很突兀,表明桥面东侧的券石破坏严重,此节栏杆应正好位于东北桥台前端位置,人们不得已将栏杆整体上向内侧移动了,可是却留下了一节;右侧(西侧)栏杆端部一块栏板,有向外侧呈八字雁翅的趋势,也可能因地面起伏原因造成视觉上的错觉。 通过下图3可以看到,图中正前方桥台上,即为独存的望柱和栏板。此外还有一张照片显示在东南靠近关帝阁处,也有一段栏杆留存于外侧。据文字记载,此即为南北桥台金刚墙上遗存的栏杆,按图4即为梁思成测绘的安济桥(赵州桥)图,与1956年大修中和1974年的测绘图中,左侧(东侧)内外栏杆呈现折曲型即为当时状况。其后即在1958年,应将折曲型改为一条直线型,但1974年的绘图应该是照抄了1956年的结果。 图3 1953年的赵州桥东北角桥台金刚墙和遗存栏杆 图4 梁思成测绘安济桥(赵州桥)图 图5 赵州桥狮子望柱头遗物 查阅《赵州桥志》(2015年)第七章《金石》中,就有狮子望柱头石刻遗物图片(图5),且说明左为唐宋、右为金元时期。1952年勘察日志中曾经记载修复方案:“桥上栏杆采用小石桥式样,望柱头根据历史记载,全刻狮子石料,根据民间传说及雕刻技术,改用汉白玉石。”说明有恢复狮子望柱头的打算,不过后来没有按此方案实施。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9 13:10 , Processed in 1.10165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