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明园坐落于北京海淀区玉泉山,作为“三山五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璀璨明珠。它将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巧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2006年5月25日,静明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园林实景(图片来源:网络) 01历史沿革 (一)始建与早期发展 静明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代,金章宗时期在此修建“玉泉行宫”,因玉泉山丰富的泉水资源和秀丽的自然风光,这里成为皇家休憩之地。 “玉泉垂虹”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可见其在当时已颇具声名。明代,玉泉山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正德年间建上下华严寺,正统年间明英宗在此增建金山寺、崇真观、望湖亭等建筑,宗教氛围日益浓厚,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园林雏形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赋诗,留下了许多赞美玉泉山景色的佳作。 (二)清代的扩建与鼎盛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玉泉山辟为行宫,初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更名静明园,此后成为皇家独占的园林。 至清乾隆时期,对静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将玉泉山及河湖全部圈入园墙以内,形成了一座以山景为主兼有小型水景的天然山水园。乾隆十八年(1753)基本建成,园内经乾隆命名的景点有十六处,即静明园十六景: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玉泉趵突、圣因综绘、绣壁诗态、溪田课耕、清凉禅、采香云径、峡雪琴音、玉峰塔影、风算清听、镜影涵虚、裂帛湖光,云外钟声,碧云深处,翠云嘉荫 。 乾隆二十四年(1759)全部建成后又增加十六景。此次扩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内容,还在建筑风格、布局和造园手法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使静明园迎来了鼎盛时期,成为皇家园林中的典范之作。 (三)近代的损毁与变迁 咸丰十年(1860年),静明园遭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园内大部分建筑物被毁,园林景观遭受重创,辉煌不再,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流失,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光绪年间虽部分修复,但难以恢复昔日盛景。西太后居住颐和园期间,经常乘船到静明园游览,对部分建筑进行了修缮和维护,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存。辛亥革命后,静明园一度作为公园向群众开放,又修复了一些建筑物,湖光山色大体上完整如初,仍不失为一座保持着原有特色的行宫御苑。 然而,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疏于管理,园林逐渐破败。1949年后,静明园为国家机关使用,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绿化,使其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管理,园林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1957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静明园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受到了更加严格的保护和管理。 02园址分析 静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小东门外、颐和园昆明湖西,为“三山五园”之一。 ▲静明园在三山五园中的位置 玉泉山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属于太行山之余脉西山山麓,在万寿山颐和园的西侧。山势为南北走向,两个侧峰拱卫于主峰南北,与主峰互相呼应构成略似马鞍形状的轮廓,纵深约一千三百米,东西最宽处约四百五十米,主峰海拔达一百米。山中奇岩幽洞,小溪潺潺,流泉活水,堪称风水宝地。 早在金代,玉泉山就成为北京西郊最早的皇家园林所在地,元、明以来,它一直就是京郊颇有名气的游览胜地。玉泉山的出名不仅因为其风景优美,还在于它有丰沛的泉水,特别是东南的一组泉水,常年喷涌达尺许,汇成玉泉湖,经渠汇入万寿山下的昆明湖,明、清两代,宫廷用水,皆从玉泉运来,并成为民间用水泉源之一。玉泉山因山中玉泉池得名,乾隆帝称其为“天下第一泉”。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玉泉山以泉水著称,拥有众多泉眼,如玉泉、裂帛泉、龙泉等 ,这些泉水不仅为园林提供了灵动的水景,还滋养了园内的植物,使整个园林充满生机与活力。 静明园周边寺庙众多,如金代的芙蓉殿、明代的上下华严寺等,宗教气氛浓郁 。这些寺庙与静明园相互呼应,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使园林更具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 ▲静明园在三山五园中的位置(图片来源:网络) 同时,周边的自然山水景观也为静明园提供了借景的条件,将园外的山峦、田野等自然景色引入园内,扩大了园林的空间感和视野,营造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例如,从静明园内可以眺望到远处的西山,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与园内的山水景观融为一体,使人心旷神怡。此外,周边的环境还为园林的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得园内植物种类丰富,四季景色各异。 03园名由来 静明园的名字是康熙帝玄烨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改定的。乾隆帝即位后,即使在扩建后仍然沿用了旧名。在他撰写的玉泉山诗作中,有“风物欣和畅,林泉果静明”“山色静明不可孤,新秋况是耐游娱”“静明绝胜处,山秀水偏清”之句。可知他是用“静明”二字来形容山色,概括山水林泉风致的。他沿用了静明园的称谓,并御书匾额悬挂在南宫门。 乾隆帝弘历从乾隆十五年(1750)开始,大规模地扩建静明园的景观建筑。此时正是处于他在京城西北郊兴建皇家园林的高潮期:圆明园的四十景建设告一段落后,已于乾隆十年(1745)开始了长春园各个景区的修建;香山静宜园于乾隆十一年(1746)基本竣工:二十八景全部建成;清漪园也从乾隆十四年(1749)开始,按计划全面施工。 在静明园的整体规划中,乾隆帝注意利用和发挥玉泉山的山水优势,特别加强了园内的山水景观以及宗教建筑,并有计划地仿建江南著名园林的景观,同时按照皇家园林的特殊要求,把静明园建成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之一。 ▲静明园(图片来源:网络) 04园林布局 静明园占地面积约65万平方米,以自然山景为主,点缀以庙宇、佛塔,结合水景经营园林,形成了“五湖环山”的独特格局。 ▲静明园平面图 园内共有大小景点三十余处,分布在南山、东山、西山三个景区,各景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布局上,注重建筑与山水的融合,巧妙利用地形地貌,使园林景观层次丰富、错落有致,营造出了宁静、清幽的氛围。例如,在玉泉山的山坡上,建筑依山而建,高低错落,与周围的山峦、树木相互映衬。 ▲静明园分区图(图片来源:网络) 南山景区 南山景区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山坡面南,朝向良好,冬暖夏凉。这里以玉泉湖为中心,集中了园内的主要建筑和景点,是全园建筑精华荟萃之地。玉泉湖近似方形,湖中三岛鼎列,沿袭“一池三山”的传统格局,中央大岛上的关蓉晴照一景,正厅乐成阁,是景区的重要景观节点。湖的南岸,紧接南宫门之后的是廓然大公一组建筑群,共两进院落,为静明园的宫廷区,与湖中的乐成阁形成一条南北中轴线,体现了皇家园林的庄重与威严。 南山景区最主要的景点是雄踞玉泉山主峰之顶的香岩寺、普门观一组佛寺建筑群,依山势层叠而建 。居中的八面七层琉璃砖塔玉峰塔,仿镇江金山寺塔的形制,各层供铜制佛像,中有旋梯可登临。玉峰塔是全园的制高点,极目环眺,西北郊的远近湖光山色、平畴田野、村舍园林尽收眼底 。玉峰塔与南侧峰顶的华藏塔、北侧峰顶的妙高塔呼应成犄角之势,恰如其分地把山脊的通体加以着力点染,使玉泉山秀丽的山形更加凝练生动,成为西北郊诸园的借景对象和风景区内成景的主题之一。此外,南山坡上还有许多石洞,如刻有五百罗汉像的罗汉洞、供观音像的华严洞以及伏洞、水月洞、资生洞等,华严洞前建成了“云外钟声”一景,增添了园林的宗教氛围和文化底蕴。 ▲玉峰塔(图片来源:网络) 东山景区 东山景区包括玉泉山的东坡及山麓,以狭长形的影镜湖为中心,形成一座水景园 。影镜湖南北长220米,东西最宽处90米,大部分建筑集中在北岸,楼阁错落高低,回廊曲折围合,植物配置以竹为主题,营造出了清幽、雅致的氛围,故景题“风篁清听”。湖东岸有船坞及水榭延绿厅,此景区即“镜影涵虚”一景,沿湖岸有分鉴曲、写琴廊,向南直达试墨泉。 影镜湖北为宝珠湖,湖面略小于影镜湖,在湖的西岸沿山坡建含经堂,共两进院落,前面是临水的书画舫和游船码头,自此舍舟登岸,循山道可达山顶 。山顶主要景点是妙高寺,寺前石坊,寺后妙高塔,又后为改妙斋。东山景区的山地建筑不多,主要一组为北侧峰顶的妙高寺,寺后有锥形五塔名“妙高塔”,是园内另一制高点 。侧峰南面山坡上有愣伽洞、小飞来、极乐洞等景洞,“峡雪琴音”一景是跨涧架岩构筑的两进院落,是观赏山泉景观的好地方,附近山间还点缀着几座小型亭阁,使景区的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西山景区 西山景区即山脊以西的全部区域,山西麓的开阔平坦地段上建置园内最大的一组建筑群,包括道观、佛寺和小园林 。道观东岳庙居中,坐东朝西,共有四进院落。第一进山门殿,其前是三座牌楼围合成的庙前广场:第二进正殿仁育宫,第三进后殿玉宸宝殿,第四进后照殿泰钧楼。 东岳庙之南邻为佛寺圣缘寺,规模稍小但也有四进院落,第四进院内建璃砖塔 。东岳庙北邻之小园林名“清凉禅窟”,正厅坐北朝南,周围亭台楼榭连以曲廊,随宜穿错于假山叠石之间,是一处清幽的园林景观。东岳庙之右,转东北沿山坡磴道盘行,当年“山苗叶,馥缘径”,这就是鸟语花香的采芝云径一景 。清凉禅窟之北为含漪湖,湖的北岸临水建含漪斋和游船码头。自此处循山之西麓往北可达崇霭轩,这里环境幽静,观赏山间出没的朝岚夕霭最为佳妙,所谓“铺空白绵映带,时或清时疏旷:以之兴咏咏亦佳,以之散襟襟实畅”。含漪斋之东即园之角门,自香山经石渡槽导引过来的泉水在此穿水门而汇入于玉泉水系。角门外的石铺御道南连南宫门,往西直达香山静宜园,使西山景区与其他景区及周边园林相互连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园林。 05园林特点 (一)建筑特色: 融合江南与北方风格 静明园的建筑在风格上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精致灵秀与北方皇家园林的宏伟庄重 。在建筑布局上,既有北方园林中中轴对称、规整有序的特点,如南宫门内的宫廷区建筑,体现了皇家的威严与庄重;又有江南园林中灵活多变、曲折有致的布局方式,如东山景区影镜湖周边的建筑,楼阁错落,回廊曲折,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韵味。 在建筑装饰上,既有北方皇家园林中色彩鲜艳、雕刻精美的特点,如殿宇的梁枋彩画、门窗雕刻等,展现了皇家的富贵华丽:又融入了江南园林中细腻婉约、清新自然的装饰元素,如建筑的漏窗、挂落等,增添了园林的雅致情趣。 宗教元素的体现 园内宗教建筑众多,有香岩寺、普门观、东岳庙、圣缘寺等,这些建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浓厚的宗教氛围。在建筑布局上,遵循宗教建筑的传统规制,如东岳庙的四进院落布局;在建筑装饰上,大量运用宗教题材的雕刻、绘画等,使整个园林充满了宗教文化的气息。 注重与山水环境的融合 静明园的建筑注重与山水环境的融合,巧妙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傍水而建使建筑与山水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如在南山景区,玉泉湖周边的建筑背山濒水,与山顶的华藏塔上下掩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风景画:玉峰塔雄踞玉泉山主峰之顶,成为山水景观的重要点缀,从山下望去,塔影与山影、湖影融为一体,美不胜收,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 (二)理水分析 静明园理水摒弃生硬的人工堆砌,强调“师法自然”,体现在: 随形就势的驳岸处理: 玉泉湖作为宫廷区水景,驳岸以条石砌筑,整齐严谨,契合皇家礼仪需求;裂帛湖因泉流湍急,采用天然岩石堆砌,形成“乱石穿空”的野趣;镜影湖、含漪湖等则以土坡植柳,或点缀黄石,营造“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自然风貌。 ▲著名景点“玉泉趵突”(图片来源:网络) 桥闸涵洞的景观化设计: 连接各湖的水道上,桥梁不仅是交通节点,更是景观要素。例如,镜影湖与宝珠湖之间的“分鉴桥”,取“分湖为鉴”之意,桥身低矮,贴近水面,便于观赏游鱼;裂帛湖出口处的石闸,既控制水量,又形成小瀑布,与周围岩石、植被共同构成“峡雪琴音”景点(乾隆诗“两崖峡束一泓流,如听冰琴响未休”)。 (三)植物营造 静明园的植物配置以“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因时制宜”为原则,结合地形起伏、建筑功能与文化意境,形成“山植松栝、水植荷柳、庭植嘉木、径植竹花”的多层次植物景观,既展现自然生态之美,又承载人文象征意义。 ▲园林实景(图片来源:网络) 静明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山水格局、精湛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 其造园手法中对自然的尊重、借景的运用和空间的营造,为后世园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在当代,静明园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6 06:59 , Processed in 1.07538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