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正统的学问。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自然受到尊崇,历代帝王都要修孔庙,甚至对孔子后人予以礼遇,即便是少数民族建立的金、元、清也不例外。1234年蒙古灭金后,耶律楚材遣人进开封城,寻求孔子第五十代孙孔元措,奏请由他继承“衍圣公”的封号。 北京孔庙国子监博物馆内进士题名碑 刘海摄影 唐代将国子学依附孔庙修建,确立孔庙与儒学结合的“庙学”模式,这一做法在宋代成为定制,并为元代统治者所效法。元代的孔庙,也称文庙、先圣庙、宣圣庙,最初设在金代枢密院旧址,与燕京国子学同院。虽然忽必烈在大都城东北角划地作“庙学”新址,因其晚年猜忌甚至排斥汉人儒士集团,国子监(含国子学)校舍的兴建并不顺利,新建孔庙的事更是拖了下来。1294年,忽必烈崩。成宗元贞初年(1295年),集贤学士阎复提议建新孔庙,用释尊雅乐,得到中书左丞相哈剌哈孙(也译作哈喇哈逊达尔罕)支持,上书获成宗铁穆耳恩准。成宗对建新孔庙也兴趣不大,直到大德三年(1299年),工地上还是没有动静。哈剌哈孙只好亲自挂帅点将,历经七年营建,至大德十年(1306年)八月孔庙落成。因主持建设孔庙有功,工部郎中贾驯晋升为工部侍郎。 当时的孔庙建筑,是何等规模呢?程钜夫奉诏撰写的《大元国学先圣庙碑》这样描述:“庙度地顷之半,殿四阿,崇尺六十有五,广倍之,深视崇之尺加十焉。配享有位,从祀有列。重门修廊,斋庐庖库,为楹四百七十有八。”按照一顷为100亩计算,孔庙占地为50亩;大成殿供奉孔子塑像,为孔庙主体建筑,高65尺,广130尺,深75尺;前设重门,后为神厨、神库,外门左右为斋房、宿舍,共计建房舍478间。大成殿月台右前方有一棵古柏,相传是国子监祭酒许衡亲手所植,至今已七百多年,依然枝繁叶茂、苍翠挺拔。 大都新孔庙建完后,著名雕塑家阿尼哥塑造孔子及从祀诸儒之像,列于庙中。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命以许衡及宋儒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等十人从祀。延佑三年(1316年),又以颜回、曾子、子思、孟子等四位贤人配享。 北京孔庙的建筑等级和祭祀规格都是最高的。祭孔仪式,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自元代起,北京孔庙就是皇家祭祀孔子的场所,元明清三代皆是如此。皇帝在这里代表国家行礼仪,宣教化,昭文明,流教泽。每逢春秋两季,皇帝都要在此祭拜孔子,或者是派大臣代他来行国家的祭祀之礼。祭孔礼仪有释褐、释菜、释奠等。其中,释奠的程序最为繁琐。皇帝在祭祀前,都要斋戒;摆放丰盛的祭品,包括笾十、豆十、铏二、尊三、犊羊豕等三十多种;祭祀过程中配以不同的乐舞。乐声悠悠,舞步翩翩,香烟袅袅,烛光洞天,又有钟鼓鸣响,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 随着新孔庙建设接近尾声,按照“左庙右学”的传统建筑规制,1306年正月,在孔庙西边、一墙之隔国子监(含国子学)的土木工程也得以加紧推进,至1308年竣工。1311年,著名理学家、国子监司业吴澄撰写了《贾候修庙学颂》,这样追述:“设官教国子已二十年矣,寄居官舍,不正其名,丞相以为未称兴崇文教之实也。乃营国学于庙之西,中之堂为监……馆南而东而西为两塾,以属于门屋,四周通百间……不独圣师之宫巍然为天下之极,而首善之学亦伟然耸天下之望。远迩来观,靡不惊骇叹羡其高壮宽敞。”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六月,国子监又建大型图书馆“崇文阁”。 元代国子监的教官设置沿用隋唐制度,国子监祭酒仍然是最高职位,官从三品,一般由很高学术声望的人担任,如元初的许衡。国子监副长官是司业,正五品官,辅佐祭酒管理事务;监丞正六品,负责国子监的日常管理;以下还有典簿、令史、译史、知印、典史、博士、助教等职位。国子监教官有考核和升迁降黜,主要以培养学生质量、数量为标准,对于有德才者,不拘泥于品级。 明代永乐年间,孔庙有过大规模的修葺和扩建,清代乾隆年间又有增建。历经元明清三代建设,北京孔庙形成今天的建筑布局。孔子弟子等人尊为先贤,这条街定名“成贤”。因街上有国子监,又称“国子监街”。2008年后的北京国子监和孔庙作为博物馆,为中外人士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窗口。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2 21:18 , Processed in 1.08832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