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这些「风筝名家」,你听过几个?

2025-4-28 17:06|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李喆|来自: 天天副刊

摘要: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每年一到农历三月三,人们喜欢放风筝,愉悦身心。中国风筝竟有两千年的历史渊源?纸鸢又怎么成为了风筝?北京的风筝有哪些特点?带着一肚子问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每年一到农历三月三,人们喜欢放风筝,愉悦身心。中国风筝竟有两千年的历史渊源?纸鸢又怎么成为了风筝?北京的风筝有哪些特点?带着一肚子问题,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北京“金马派”风筝第三代传承人吕铁智先生,他讲述了小小风筝里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金马派”风筝传承人吕铁智

作为北京土著,吕铁智从小生活在胡同里,伴着老房子、老槐树,听老街坊讲老习俗,跟着老先生学老手艺。说起风筝,老爷子就像回到抽两根竹门帘,扎一个“屁帘儿”,举着在胡同里奔跑放飞的童年,兴高采烈。

其实,中国早期的风筝并不是为了娱乐而制作,它是为满足某种军事需要而出现在古代战场上的。那时它的名字也不叫风筝,而是叫鸢。因其样子是模仿翱翔于高空的猛禽鸢鸟而得名。根据史书记载,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多年,距今2400年左右。墨子用三年的时间制作一只木鸢,在空中飞一天才落到地上。他的徒弟鲁班削竹为鹊,乘着风力放飞空中,三日不下。在清人的笔记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韩信率军十万围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做风筝一具,下置擅笛之人吹思乡之曲,楚军弟子八万皆散去。这个故事留下成语“四面楚歌”流传至今。当时人们把风筝叫做“风鸢”。唐代后由于用纸糊制,又称“纸鸢”。

后来,为什么把纸鸢又叫做了风筝?明代史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做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从唐代开始,风筝转为达官贵人的娱乐游戏。北宋以后,风筝才逐渐流行于民间。相传,宋徽宗在宫中玩风筝,曾写过一本《宣和风筝谱》,但此书已失传。

现存于世最早的风筝谱,是据传作者系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书中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扎、糊、绘、飞的技艺,甚至对如何扎制骨架、绘制画片都有歌诀。吕铁智曾听师父关宝翔谈到,师爷金福忠讲北京最早的风筝会:清朝时在东直门外有一铁塔寺,寺内有一“肉胎佛”。每年“立春”日时,会在庙前挖一深“九尺九”的方坑,坑内有卷好的席筒,内有鹅毛,边上有官家看守。当看到鹅毛凭借地气从筒内飞升飘起时,即刻打马飞报宫中,启奏某时某刻为“立春”。于是,人们互相祝贺“春来了”,并且立刻放起无数只风筝。一时间,京城各种风筝飞满天空。

东直门外的铁塔寺早已消失,但北京的风筝却流传至今。

说到北京的风筝,最典型的就是沙燕了。由于北京春天风大,所以硬膀沙燕比起其他造型的风筝就更胜一筹。它的骨架是由上下两根竹条在主体上扎成左右翅膀,糊上纸或绢,形成三角形“风兜”,吃风大,泄风小,善于起高。

从画面上讲,北京风筝十分讲究寓意,在沙燕中画蝙蝠比较多见,并多以红色填染。蝠的谐音是“福”,红蝠就是“洪福”,而放飞蓝天则寓意“洪福满天”。画四个狮子为“四世同堂”,五个就是“五世同居”。画桃、石榴、佛手就寓意着“福寿三多”,画莲花和金鱼或鲤鱼就是“连年有余”“金玉满堂”。沙燕中又分雏燕、肥燕、瘦燕、比翼燕等。“雏燕”代表了天真活泼的胖娃娃,头大、膀肥、腿短,北京人也管它叫“娃娃燕儿”。“肥燕”多以黑色为主调,它象征北京男子,高大、粗壮,飞得高、飞得稳,是标准的沙燕比例尺寸。“瘦燕”则象征女性,比例尺寸瘦长,表现女性的纤细窈窕,一般腰节要画四节以上,借以突出女性的纤纤柳腰,飞到空中也是飘飘摇摇,就像是美女在空中翩翩起舞。“比翼燕”就是夫妻比翼双飞了。

早年间,北京流传着一句关于风筝的俗语,“南城瘦沙燕,北城黑锅底”,讲的就是在北京清末民初时两家风筝世家。南城指琉璃厂哈家,“风筝哈记”制售风筝至今已四代相传,以做瘦沙燕最为著名。其膀条比例比其他人做得更瘦,形儿好,更经得住大风。居住在南城的人多喜欢哈记的风筝。

“北城黑锅底”指的是在地安门火神庙前摆摊儿的金福忠。金家祖上以此为业,三代祖传,并供奉清廷,现在故宫还存有三只末代皇帝溥仪放过的风筝,据传都是出自金老之手。金家三代相传的“黑锅底”沙燕风筝更是闻名京城。

此外,在东四头条西口路南还有一家风筝世家“风筝于”,以“透头活眼蛤蟆燕”及枣核儿膀沙燕闻名。另有两位闻名京城的风筝玩家,一位是近代工笔画家马晋先生,另一位是京城曹氏风筝的名家孔祥泽先生。

上世纪五十年代,京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很多风筝行家、风筝迷。改革开放后,人们迎着春风,放风筝也放飞喜悦的心情。1980年北京成立了北京风筝学会。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漫画家李滨声先生,人民艺术剧院的李翔老师,金老的胞妹金淑琴先生,“金马派”传人关宝翔先生,哈记第三代传人哈魁明、第四代传人哈亦琦,京城风筝玩家刘汉祥先生,“风筝于”派传人彭振镶先生,恭王府后人毓继明先生等都参与其中。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吕铁智有缘结识恩师“金马派”传人关宝翔先生,并拜先生为师,学习“金马派”风筝。四十年过去,从1998年第一次带着风筝走出国门交流文化,到今天吕铁智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风筝早已成为文化的桥梁,带给我的不仅是快乐,更是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希望中国的风筝今后飞得更高、更远。”他深有感触地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9 03:43 , Processed in 1.085314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