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有体育馆路街道办事处(在原崇文区境内),辖区东依幸福大街、京广铁路,南临护城河,西至磁器口大街、天坛路、天坛东路,北靠珠市口东大街、广渠门内大街。明初没有外城时,这一带属于南郊、荒野无人。嘉靖年间修筑外城后圈入城里,明末辖域内开始形成街巷,北部比南部早,就是靠近广渠门内大街那片儿。盖了不少寺庙,比如玉清观、关王庙(明代称地藏寺)、文昌宫、华严寺、太阳宫等,尤其是法华寺为南城著名大寺。 东南巡捕厅也设置在此,于是形成了东厅胡同、西厅胡同、马尾帽胡同、文昌宫(文章胡同)等街巷。南部是龙须沟下游,多坑洼、坟茔和荒地,也有部分菜园。清顺治年间,四块玉一带辟为正蓝旗教场,并在太阳宫(解放后改为龙潭小学)以北兴建营房,今营房西头条至十一条,营房东头条至十条便是因此而得名。同时,磁器口、法华寺、东大地、沙土山、南北岗子等街巷也逐渐形成。民国后,葱店、红桥、教养院、静夜里、南缺口、西四块玉等地开始出现民宅、形成胡同。 解放后,南城最大最著名的治理工程开始了:龙须沟。环境得到治理的同时,人口渐多,还摇身一变,成了全国体育中心和体育人才的摇篮。因为兴建了北京体育馆及国家体委(今体育总局),之后给道路命名为体育馆路,街道办也因此得名。还云集了体育科研、情报部门、报刊出版社、宾馆及比赛、训练场地等。1990北京召开亚运会前夕,号称亚洲第一的北京体育馆修缮一新; 并在附近陆续增建国际网球中心、中国棋院、中日围棋会馆、自行车比赛场、小型田径场、靶场及跳伞塔等。北京体委(今北京体育局)在此也设有训练基地,著名排球运动员、功勋教练员郎平就曾在这里接受训练和培养。为突出与体育之间解不开的情缘,还特意在体育馆路修了几座运动健儿的石雕像。北京体育馆的地址是体育馆路甲2号,也常被简称为“北体”,它的历史变迁又是怎样的呢? 这一带的老地名儿叫五虎庙,已经消失了六十多年,因明代古庙得名,具体始建年代不详。三国时期蜀汉五位将领:关张赵马黄并称五虎上将,即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此庙便供奉这五位将军、故名“五虎庙”,是明朝崇南坊著名寺庙,香火很盛。清康熙年间重建,后因失火而没落。《宸垣识略》中说:“五虎庙已无碑文可考,惟殿前故松二株,浓荫满院,盖二百余年物也。庙毁于火。关圣加封帝号。今前殿只奉关帝,而五虎之名仍旧。” 乾隆年庙已比较破败,清末仅存遗址,但直到解放后五虎庙还作为地名流传。1954年,就是在五虎庙遗址上兴建的北体,此后五虎庙作废。北体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综合体育馆,也是当时亚洲第一大馆,2018年入选了“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单。坐落于风景优美的龙潭湖北侧、天坛公园以东,占地面积16万平米;建成于1955年8月,主场馆为比赛馆,与游泳馆和篮球馆作为三大主馆。 当时咱们跟前苏的关系正“热乎儿”,来自那里的专家是北体的设计主力,所以整体建筑呈现明显的俄罗斯风格,浓郁的欧式风情。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建筑造型多样,三大主馆之后又陆续建成田径场、田径馆、足球场、乒乓球馆、网球馆、网球场、体操馆、跳水馆、举重馆、羽毛球馆、排球馆、水球馆、综合训练馆等16个专业训练场馆。新中国成立伊始、组建的各支国家队因专业场地缺乏,队员们不得不辗转各处找地方训练;北体的建成解决了这一问题,队员们再也不用挤公共汽车去各处跑。 建成至今十多支国家队常年在此训练,走出了不少体育名家。馆内还设有业余体校,常年进行田径、游泳、跳水、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武术、散打、跆拳道等项目的青少年培训,为不同级别的俱乐部和运动队培养、选拔、推荐了很多优秀学员。早期的北体还承担国家大型会议、领导人接见外宾的任务;因为人民大会堂是1959年才落成的,此前北体就作为这些活动的重要场所;贺龙副总理还在比赛馆楼上拥有一间30平米的办公室,桌上有部神秘的“红机子”、即可以直通中南海的电话。 逢年过节还组织演出慰问工农兵,游泳队在这里演绎过《水上春秋》,跳水队奉上过滑稽跳水表演,还有规模更大的体操、篮球和乒乓球表演。当时参加表演的可都是国家队的运动员,而且总有文艺演出与体育表演同台进行。如今北体利用国家运动队训练的空余时间面向社会开放,并承办田径、游泳等项目的大中小型比赛。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2 17:39 , Processed in 1.121338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