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长辛店老街文化巡礼

2025-5-13 17:27|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李石|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北京人私藏的“活化石”老街!青砖灰瓦,还藏着100多家老铺子2023年8月我得知长辛店老街街面就要改造了。我从小在长辛店老街胡同里长大,也曾长时间研究长辛店老街的历史文化。2024年春季的一天,我再次走进这条五里 ...
北京人私藏的“活化石”老街!青砖灰瓦,还藏着100多家老铺子

2023年8月我得知长辛店老街街面就要改造了。我从小在长辛店老街胡同里长大,也曾长时间研究长辛店老街的历史文化。2024年春季的一天,我再次走进这条五里长的老街,体味和查看老街的部分遗迹及文化遗存。

长辛店老街

那天我从老街南头往北溜达,先去寻找老街南头路西的那座大车店。这家大车店令我印象深刻,据说是长辛店古镇上历史最悠久的一家大车店,应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它也是长辛店古镇上最大一家大车店。老人们习惯叫“南头大车店”。这家大车店与长辛店的名字有直接关系,但现在它已经面目全非,几乎看不出来大车店的面貌。

顺着老街我缓慢往北走,老街路西、路东两侧排列着一条条胡同。据资料记载,清雍正年间,因为皇帝打算在河北修建皇陵,雍正帝下令从广安门到宛平城修筑石板路,所以这石板路从彰仪门(广安门,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仪门)开始一直铺到长辛店的南关外,后来一直修到河北省。由于这条道是出城门后往西或南的交通要道,又被称为“九省御路”。石道一水儿由六尺多长,两尺来宽,近一尺厚的采自房山一带的花岗闪长岩砌成,宽阔平坦、气派、壮观。为此长辛店南关留有御制石碑,碑文写道:“周道如砥,直如矢,是以达之天下,天下十八省所隶以朝觐。计偕、工贾来者,莫不遵路于兹。”长辛店大街原有南、北两个门楼,门楼内称大街,门楼外称关外。也就是说,当年的这条“九省御路”一直铺到了长辛店五里长街的最南端。

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条巨石铺设的路还在,但其已被磨砺成坑洼沟坎路面,路面巨大的条石,在岁月车轮的碾压下,泛着乌黑发亮的光彩。

我记得,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长辛店大街街面铺设自来水管线,将唯一可以见证“九省御路”历史遗迹的这些条石深埋在五里长街下面。如果传说属实,相信总有一天这些条石会重见天日,作为“九省御路”的实物见证。有民谣说:“前门楼子修得高,菜市口人多闹吵吵,彰仪门外石头道,大井小井卢沟桥,卢沟桥有十一孔,东头狮子西头象,长辛店街五里长,二十五里到良乡,良乡塔、半山坡,过了窦店琉璃河,琉璃河一道沟,三十五里到涿州。”这首老北京民谣不仅描绘了一条经彰仪门出京到涿州的路线,还突出了长辛店是北京城去往西南方向的交通要冲,而且把清朝九省御路西南出北京的线路、距离描绘得一清二楚。

长辛店老街的胡同与“口”文化

北京四合院文化和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辛店老街离北京南城的宣武区较近,受北京南城一带胡同文化的影响较深,但老街上的胡同和北京南城的胡同却不完全一样。老街上的胡同名字不叫“某某胡同”,其中大多数都以“某某口”而得名,这是为什么呢?长辛店老街胡同凡叫“口”的胡同,大多数“口”是指四通八达的胡同,胡同得名与胡同相邻建筑和商业、功用等有关。对照长辛店老街上叫口的有:车站口、王家小口、米家口、娘娘宫口、车店口、祠堂口、合成公口、南当铺口、王家口、大寺口、曹家口、留养局口、火神庙口等都符合这一概念。也有少部分叫“某某里”,里就是居民区,长辛店老街叫里的有:盛德里、平安里、同福里、三多里、福康里、德善里、成合里等。当然也有叫胡同的,如刘家胡同。在这里,无论叫“口”“里”还是“胡同”,其实都是胡同。长辛店老街的胡同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条胡同中还可分为几条小胡同连通其他相邻的胡同,这些都符合老北京胡同的特点。据我的不完全统计,长辛店这条2.5公里长的老街上,共有胡同76条,应称得上北京胡同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了。

近年“火”了的长辛店的“口文化”是老北京胡同文化的一个缩影,胡同里渗透着厚重的老北京胡同文化的痕迹。从它们的名称可以清楚感受到当年老街上每个胡同因何得名,从“口文化”中可以让来这里的人们亲身感受到当年这个胡同的历史和故事。

例如:车店口即因原有车店口胡同内多家大车店而得名;花生店因原有一处花生货栈而得名;南当铺口由胡同中有一家张姓的长生当铺得名;盛德里源于胡同口旁一个叫盛德杂货铺而得名;成合里源于胡同口有一家叫庆合成杂货店而得名;合成公口源于合成公口胡同口北边叫龙太和、胡同口南边叫合成公的两个店铺而得名;曹家口源于胡同口有一家曹姓的肉铺而得名;老街路东的大寺口源于胡同内有清光绪年间建的清真寺而得名;娘娘宫口源于胡同口南边有一座娘娘庙而得名;火神庙口源于胡同对面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庙而得名;教堂胡同源于胡同内有一座天主教堂而得名;留养局口源于胡同里有收留乞丐的机构叫留养局得名;祠堂口源于胡同内有一座夏姓祠堂;车站口源于胡同内有一座始建于平汉铁路时代的火车站;南关西里及南关东里源于老街有南关门楼得名;北关外源于老街有北关门楼得名……京味文化通俗说就是四合院和胡同文化,那么长辛店的“口文化”就是北京胡同文化在京西南的延续和传承。可惜我也只搜集到很少几张属于20世纪的胡同牌子。

老街商业文化

小时候就听生于老街的我母亲讲老街的店铺。据历史记载,老街上的商业是比较发达的,历史久远,行业门类比较齐全,仅中药店就有南、北天和永,东、西寿山堂(铁路以西)、人和堂、林春堂、太和堂等8家之多,南、北天和永药铺,又称天和永药局,能加工丸散膏丹,是京西著名的药局。据史料记载,老街的照相馆就有5家以上。可见其商业繁荣,由此成为京西南的商业重镇,要比房山县城、良乡甚至丰台都有较大的知名度,周围几十里的市民无论是赶集还是赶庙会都来长辛店老街上购买商品。

我经过多年调查、采访了许多老街上的老人们。调查出从老街的北头路西开始往南,再从北头路东往南。可历数出这条2.5公里长的老街两侧至少有一百多家的商铺(也有资料记录说有近200家商铺)。据说“卢沟桥事变”前,这里是商贾林立。老街的商业文化和众多老字号文化是老街的最大亮点之一,其兴旺的根源一是九省御路和晋商来京必经之路,二是附近的二七老厂是最大采购商。

我缓步继续沿老街西侧往北走,经过车店口胡同旁的宗记号杂货店,老店主叫陶善踪,他开始在车店口胡同南侧靠一台压面机起家,过渡到卖杂面。经过资本积累,又在车店口路北开了这家杂货店,开始卖杂货,后来发展为制作糕点等中等商铺。陶善琮曾参与过二七罢工前的工人劳动补习学校先期筹备工作。


继续往北走,先经过老街路东的祠堂口胡同(口内有我国最早的劳动补习学校),再经过路西我家原来住过的王家口胡同,经老的娘娘宫庙(道教庙,曾作为劳动补习学校的夜校,现为一所小学),再经过路东的火神庙(二七罢工的遗址),就到了老街路东的刘家铁铺。这里原是一家姓刘的开的铁铺,刘家铁铺是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旧址,1979年8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9月,市文物局投资48万元进行修缮。现在这里是“二七”革命遗址,也是北京市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再沿路东往北,就走到老街的北天和永药铺。据记载,北天和永药铺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药铺的创始人姓郑,1915年该店在长辛店老街上又开了分店(即南天和永,上文已提到)。1940年又在石景山的北辛安开设天和永药局,加工、批发成药。北天和永也是京西南有名的一家药铺,是京西南一家主要制作丸散膏丹为主的药铺。1973年丰台区的医药商店划归区百货管理处后,曾一度更名为长北药店,现被改为嘉事堂药店。

再往北走就看到路西老街上最有名的老字号:德益成杂货店(原长辛店第二百货商店旧址)。其店主据说是天津人,主营天津货,包括杂货,纸张,各种金银铜器挂件,其中最著名的是过年用的灯笼、祭祀用品、各种佛龛。20世纪90年代,与丰台区其他国营百货商店一样,纷纷改制,摇身一变成为一家购物中心(即超市)。

过了德益成杂货店,再往北走路东就到了聚来永杂货店。这家店据说属于这次老街重点改造的老店铺,地处老街路东米家口胡同路北,是长辛店大街出名的卖油盐酱醋和副食品的老字号,属于前店后厂,公私合营后被后来的北京酿造七厂占用。据老街上的老人回忆,聚来永酿制的黄酱在北京城都是有名的,当年许多城里人都点名,或直接到老街上购买聚来永酿制的黄酱来做老北京炸酱面的酱。据说用聚来永酿制的黄酱炸出的炸酱特别香,而且有特别地道的老北京炸酱的味道。

据历史记载,长辛店老街两侧粗略统计共计有100多家商铺,这在北京的古镇中是少见的。古镇商业的特点是外来商户多,很多具有晋商背景。据记载,抗战前,老街的老爷庙内曾建立过山西商会,说明地处九省御道的老街是晋商驻扎地。据老人们讲述,老街的萧条源于抗战期间,附近建了几座兵营,沿路设卡,周边人进入老街会遇到搜查,老街的商业逐渐萧条。

我走到老街北口外公交站,回头望去十分感慨。希望老街由政府改造得更好,期望明天的长辛店能够像这里的老百姓盼望的那样“常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新衙门行宫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7 09:48 , Processed in 1.129477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