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五三年的东单菜市场,也让我想起了儿时的往事 1、1953年东单菜市场外景(图片来自《新观察》摄影:张祖道) 在五三年《新观察》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由记者于奇写的文章《北京东单菜市》,再现了当年东单菜市场的场景。文章详细描写了五三年东单菜市场内繁忙的景象,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始建于一九〇二年的古老菜市场,解放后是如何变换一新的,也让我回忆起儿时去东单菜市场的往事。下面就让我们先随着于奇的文章,穿越到五三年的“北京东单菜市”。 2、1952年北京一个普通的菜市场(图片来自《人民画报》摄影:敖恩洪) 首先,于奇描写了菜市场开门前的繁忙:“清晨,天还没亮,菜巿场内就喧腾起来了。成车的猪、牛、羊肉运到了市场;成包的鱼,成筐的鸡鸭,整车整车的蔬菜也运到了市场。掌柜们忙着把牛、羊肉挂上架;把整只的猪肢解开,分成四块,剔去骨头,摆上肉案;把成包的鱼打开,用清水洗去泥沙、冰屑,按着种类和大小顺次排列开来。” 3、1954年东单菜市场禽蛋摊位(图片来自《人民画报》摄影:彭华士) “鸡鸭摊是比较更忙的,三、四点钟就起来到作坊里把鸡、鸭宰下,一只只地把毛去凈,一个摊一天几十几百只鸡鸭,不是一下子可以弄熨贴的啊!……七点刚过,主顾们就陆续来了。大司务和主妇们,臂上挽着菜篮,有的还带领着小孩,奔向各个案头,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菜蔬。……整个菜市开始了活跃的一天,一直要到午餐过后才会渐渐静下来。” 4、1954年东单菜市场野味摊位(图片来自《人民画报》摄影:彭华士) 从文章里可以看出,那会儿的东单菜市场商品种类是非常地丰富:“……你要有兴趣,再看看架上挂的山珍吧,野鹧鸪和家鸽,他们是孪生的兄弟,也同样可口。你要买小的,这里有二、三十只还不够一斤的禾雀;买大的吧,有十几二十斤一只的天鹅,地鹜和大鹰。水凫和山猫(野兎),还有五彩羽毛的山鸡,味道全是很鲜美的。你也许不会买它,但是博物馆或是学校……会把它买了回去做成标本。” 5、1953年东单菜市场卖鱼的摊位(图片来自《新观察》摄影:张祖道) 文章中说东单菜市场卖的鱼“最少也有四、五十种,而每种又还要分很多类。”拿普通人都知道的鲤鱼来说吧,有黄河的金鳞鲤鱼,长江的白鳞鲤鱼,西安那边来的黑鳞鲤鱼。……冬天,长江、珠江和钱塘江的鲤鱼、青鱼、鲫鱼、白鱼、胖头鱼等淡水鱼。春天,青岛、大连等地运来的黄鱼、鲷鱼、鳓鱼、带鱼、比目鱼等海鱼是更多了。 6、1954年东单菜市场蔬菜摊位(图片来自《人民画报》摄影:彭华士) 介绍完卖鱼的,就介绍蔬菜:“外面下着大雪,……这里仍然是可爱的春天或者秋天”,金色的韮黄,碧绿的油菜,雪般的白菜,还有一般人不容易辨认的如当中一团黄心、周围长着绿叶的瓢儿菜,粉红色的茎上长着须藤般叶子的生菜,全像花朵一般的美丽。而令你感到奇怪的,是那些又大又红的西红柿、辣椒和那些尺多长一条的黄瓜以及豌豆、茄子这些东西了。 7、1954年东单菜市场野兔子(图片来自《人民画报》摄影:彭华士) 文章接着写道:“从蔬菜摊丛里穿出来,东边顺手一溜,全是土产海味摊,这里有鱼翅、鲍鱼,也有本地干菜、腌菜。为了调味,你也许要一点绥远的庙蘑,云南的香菇,或者天目的笋尖,西康的大料吧,这里全有的是。你要买点水果吧,这里也还有好几间水果摊,供应你各种鲜果。总之,关于吃的一方面,这菜市内是应有尽有,足够供应你了。” 8、1954年东单菜市场卖鱼摊位(图片来自《人民画报》摄影:彭华士) 于奇最后写道:“尽管顾客是那样拥挤,鱼肉摊上的货物,仍然堆得山一般高,一大筐一大筐的鱼和整只的猪羊正源源不断地从批发市场上运到了场内。一个卖鱼的,正在剖一尾约莫有五十来斤重的介鱼,我问他为什么今年鱼会这么多?他说:喏,这是从汉口运来的。过去南方的鱼不能到北边来,能来也很贵;现在哪里的鱼都能来了,因为交通方便,运费又便宜。” 9、1954年东单菜市场水果摊位(图片来自《人民画报》摄影:彭华士) 于奇统计了一下:当时的东单菜市场,一共有十五个猪肉摊、九个牛羊肉摊,二十个鱼摊,七个鸡鸭摊,每天能卖出三千多斤猪肉,一千六七百斤牛、羊肉,两千斤左右鸡鸭,三千多斤鱼类。合起来在一万斤以上(星期和节日加倍)。假若每人每天食肉四两的话,它所供应的人也约在四万左右,这还没有算上三十一个土产海味摊,五个鲜果摊等。 10、1954年东单菜市场蔬菜摊位(图片来自《人民画报》摄影:彭华士) 文章用了四个篇幅五千多字描写东单菜市,于奇在文章结尾写道:“春节前夕,人民首都充满了欢乐的景象……。北京这几天,每一家商店,每一个市场都挤满了人群。人们购买吃的穿的,准备过一个快乐的春节。东单菜市,不用说更是挤得水泄不通。”这就是五三年东单菜市场的场景,是老北京人名副其实的“菜篮子”! 11、1961年东单北大街(规划院摄影师拍摄,图片来自于网络) 五三年我刚刚来北京,对东单菜市场没有一点印象,但是从记事以后,东单菜市场就深深的烙在了我的记忆里。六十年代初,每逢过年过节,爸爸总要带我去串门拜年,而最常去的就是在奇珍阁上班的谭伯伯家,谭伯伯住在东单新开路胡同,离东单菜市场最近,也是东单菜市场的常客。谭伯伯有三个儿子一个闺女,上边两个都比我大,下边两个又都比我小。 12、1973年我和树庭哥在动物园(摄影:徐丰盈) 谭大哥很早就当兵走了,从我记事的时候开始,对大哥没有什么印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二哥树庭和三弟建国了,那会儿小妹妹才一两岁,所以跟我们玩不到一块儿去。二哥比我大一岁,三弟比我小一岁,我们三个正好是“虎兔龙”,只要是去谭伯伯家,我们三个就总在一起玩,胡同里还有几个同岁的街坊,死胡同里边就是我们的天地了。 13、八十年代谭伯妈和妈妈合影(摄影:作者) 记得有一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谭伯伯家拜年,到了那儿以后正好几个孩子在胡同里面放炮仗,我就没有进门在外面和他们玩。一会儿的功夫,只见谭伯妈提了个菜篮子从院里出来,建国就问干嘛去?谭伯妈说去菜市场,建国说也要跟着去,谭伯妈说让树庭和建国照看着妹妹,说一会儿就回来了,建国也就没有再说什么,我们继续玩。 14、七十年代东单菜市场东门(摄影:作者) 过了很长时间,谭伯妈还没有回来,我妈妈出来跟我说:“建伢子,你去接一下你谭伯妈!”我说去哪接呀?树庭马上接过话来说:“我知道,去东单菜市场了!”从谭伯妈家去东单菜市场很近的,过两条胡同就是东单菜市场。说着我就和树庭往外跑去,我们两个一口气就跑到了东单菜市场,我俩从东门进去后就在人群中寻找伯妈的影子。 15、六十年代东单菜市场回忆模拟图 我记得东单菜市场有三个门,东单北大街上有一个门,长安街上有两个门。从东门进去有一个大通道,大通道的右手边是卖烟酒和点心的柜台,再往里走,就到了菜市场大厅。大厅的顶棚很高,紧挨着卖点心的是卖水果的柜台,再往里是一长溜货架摆放着各种水果蔬菜,货架前面就是蔬菜柜台,大厅的西面是卖活鸡活鸭的柜台,紧挨着鸡鸭的是卖牛羊肉的柜台。 16、1966年、1973年东单菜市场卫星地图 大厅的东面是卖熟食、豆制品和油盐酱醋的柜台,大厅的南面是卖猪肉的柜台,大厅的中间还有两个用瓷砖砌成的池子,靠东面的池子和柜台是卖淡水鱼和海鱼的,靠西面的池子因为没有那么多鱼卖,就架上板子卖蔬菜了。在我的印象里,大厅的正中间有两个大火炉子,一南一北。大厅的东面在通道与东单食堂当中间有个办公的地方,既是库房又是休息室。 17、1955年北京某菜市场卖鱼摊位(图片来自《人民画报》摄影:吴宝基、彭华士) 那会儿正是春节期间,东单菜市场里人挤人,我和树庭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寻找着谭伯妈,到了卖鱼的池子前,就听见谭伯妈喊我:“建伢子,建伢子!”我顺着声音望去,就看见谭伯妈正挤在买鱼的队伍中。我和树庭赶快钻进去,树庭问谭伯妈怎么在这儿排上队了?谭伯妈说,刚到菜市场就听说来鲤鱼了,所以赶快站了个队。 18、1955年北京某菜市场蔬菜摊位(图片来自《人民画报》摄影:吴宝基、彭华士) 谭伯妈问我怎么也跑到菜市场来了,我说妈妈让我来接您,谭伯妈说想买点菜的,进来就排队了。我和树庭等了一会儿,就到谭伯妈了,那会儿的鲤鱼个头都很大,每条都有一尺左右长,谭伯妈买的鲤鱼显得很大,好像有快一尺了。鲤鱼大口的喘着粗气,使劲的摇着尾巴,一根草绳穿过了鱼鳃,没有一点力气还真是拿不动它。 19、五十年代,北京东单菜市场(图片来自《FOTOE》) 因为谭伯妈还要去买些菜,就不想把鲤鱼放篮子里了,免得买的菜弄上鱼腥味儿。谭伯妈把鲤鱼交给树庭,让他用手提着,我们随着谭伯妈去蔬菜柜台买菜,谭伯妈好像想起了什么,从篮子里拿出一个瓶子给树庭,让他先去打瓶醋,我马上要接过树庭手里的鲤鱼,树庭问我拿的了吗,我说没问题,我用两只手接过鲤鱼,感觉鱼很沉很沉的。 20、1962年北京某菜市场鸡肉柜台(图片来自《人民画报》摄影:宋学广、王德) 我用两只手提了着鱼,用眼睛往树庭去的方向望去,希望树庭赶快回来。因为鱼很沉,两只手提了,就必须稍微靠前些,免得蹭到自己身上了,我尽用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树庭,就没有看到身旁走过的人,这个时候突然有个人大叫了一声:“你这孩子拿个鱼也不看着点儿,都蹭人身上了!”我这才发现有个阿姨冲我嚷嚷,我站着那不知所措。 21、1962年北京某菜市场熟食柜台(图片来自《人民画报》摄影:宋学广、王德) 这个时候树庭回来了,赶紧把鱼接了过去,看着那个阿姨就嚷嚷:“蹭哪了?蹭哪了?”那个阿姨穿着一件黑呢子外套,扭着身子拽着后背衣服角看,树庭大声说:“蹭哪了?根本没蹭着!”这个时候谭伯妈买了菜也过来询问情况,谭伯妈说:“对不起了,伢子没看见。”树庭拉着我就走,一边走一边说:“这女的有病,根本没有蹭着她!” 22、1962年北京某菜市场一角(图片来自《人民画报》摄影:宋学广、王德) 我跟着树庭回到了家,站在胡同里还想着刚才的事儿,我嘴里叨唠着:“那女的冤枉人,我根本没蹭着她!”大家七嘴八舌地安慰我,为我打抱不平。不知道是谁嚷嚷了一句:“要是我,干脆把鱼甩她身上!”大家哈哈哈的嬉笑起来。中午吃饭的时候谭伯妈又说起了这件事,谭伯伯埋怨树庭不该让我提了着鲤鱼,树庭说:“根本没蹭着她,那个女的有病!” 23、1938年东单菜市(图片来自新浪微博@颐和吴老) 据了解,东单菜市场这块地方,在清末这里曾是一片废墟和垃圾场,这里稀稀落落地摆着几个“雨来散”的菜摊,后来有人在东单头条胡同的东头,用席箔围起来卖鱼,逐渐形成了“东单鱼市场”。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把东交民巷的王府和民房烧了,盖起了大量的堡垒和兵营,并在这里盖起了一个大铁棚,才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菜市。 24、1938年东单菜市(图片来自新浪微博@颐和吴老) 当时,因为以卖鱼的摊位为主,所以被称作“东单鱼市”,市场里除了卖鱼以外,还有专供洋人消费的洋酒、洋罐头、洋点心之类的商品。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到处搜寻废铁,把“东单鱼市”的铁柱和铁棚拆去,改用木料修建,就地加修了个食品场,变成了后来的样子,并且增添了蔬菜、酱菜、火腿、板鸭等货摊,解放后正式改名“东单菜市”。 25、1950年东单菜市(图片来自《人民画报》) 八四年我去了报社工作,在新闻部任记者那段时间,我主要负责采写北京市的商业单位的新闻,因此与东单菜市场联系比较多,和东单菜市场经理姬光是好朋友。从解放后一直到九十年代,东单菜市场都是北京城里名气较大的菜市场之一,随着九七年东单地区拆迁,这座历经百年变迁的东单菜市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了。 26、七八十年代东单菜市场(图片来自新浪微博@历史影像录) (本文感谢:《西瓜视频》季民书话:“1953年新观察 北京东单菜市……”,本文资料感谢:欧阳靖飞老师)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7 10:43 , Processed in 1.079054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