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把城南住家附近那些流动着爱国基因的景点走一遍,终于熬来了春暖花开。没有西北风的凛冽,路边绽开不少春花,这样的季节溜达起来,身心一股子痛快。赶紧背上自己平日逛胡同的那套家伙什儿,追个“城市漫步”的风,做了一次划片儿在城南的“爱国Citywalk”。 第一站:陶然亭和慈悲庵,早上八点半。 呼吸着吹面不寒的杨柳之风,北京的春天在这个偏居城南的公园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湖边的柳树在细风里款款摆动,一湖春水喘息出层层涟漪,伴着归来的燕子组成早春的脉动。 康熙朝的工部侍郎在辽代古刹慈悲庵旁兴建了一处“陶然亭”,风光一时无两,引得南北文人争相游赏,远眺西山落霞孤鹜芦荻剪影,邀携高朋吟诗作对把酒言欢。但随着后世尤其民国年间的乱世纷杂,这里终究没绕开荒凉破败的结局,于是便有了老北京地图上有名的“南下洼子乱葬岗”。 虽然周边杂乱了点儿,可也并非一无是处,最起码能起到一定的掩护作用。因为当时它地处偏僻又不那么干净,所以就很少人来,于是还算清净的慈悲庵里,就可以作为地下活动的最佳场地了。因此,从清末开始,陶然亭和慈悲庵就充满了进步气息。 光绪年间,康有为带着梁启超和谭嗣同一起到陶然亭慈悲庵的院子里聚会,商量了一下关于戊戌变法的细节问题;近代民主革命志士为国捐躯的女革命家秋瑾,在去日本留学之前,曾经来陶然亭慈悲庵和送行的友人告别;周恩来在李大钊的帮助下,组织在慈悲庵召开了“五团体会议”;毛泽东和邓中夏、罗章龙等人在这里还讨论过驱逐张敬尧的策略方针。尤其是1921年夏天,李大钊租下慈悲庵的两间僧房后,这里更成为中共早期组织召开会议的主要场地。 今天的庵门前一棵古槐苍劲雄武,一张泛黄的照片摆在树前供后人瞻仰,那上面是毛泽东等人那次“驱张”会议的合影,很是具有历史价值。可是仔细观察却可以发现,如今的古树和照片上的古树似乎有那么点儿差别,它们不是同一棵树?确实不是。1978年重修陶然亭跟慈悲庵的时候,照片上那棵古槐已经干坏了,根本不具备复苏的可能性。于是公园就选了一棵和 原来长得还算像的槐树移植到了照片的位置上,使得珍贵景象于半个多世纪后“再现”。 慈悲庵里现在开设了“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展,对伟人们的事迹介绍得很详尽,不像我们小时候只能从老师嘴里听来个大概。 来到慈悲庵,还可以好好看看大门影壁后的金代经幢和文昌阁前的辽代经幢,还有四周围的一块块牌匾楹联石刻,大部分都是实打实的文物。历经风雨尚依稀可辨的经文与事记,活灵活现透着灵气和生命力的佛教造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后追加一场传统文化课,一举两得物有所值。 喜欢清静的最好别节假日来,节假日孩子多,会有些“热闹”。还有就是作为一处小型博物馆性质的场地,慈悲庵每逢周一是不开门的,别走了冤枉路。具体开门时间是:周二到周日,旺季(4月1日-10月31日):8:00开门,17:30停止进入,18:00关门。淡季(11月1日-3月31日):8:30开门,17:00停止进入,17:30关门。不用预约,不另收费,但需要公园门票,两块钱一个人。 走累了可以出公园北门直接进入黑窑厂,一张糖油饼,一碗炸豆腐,一碟咸菜一个鸡蛋,一顿绝对北京特色的早点,歇脚儿的同时能续航一上午还保持精神抖擞。 第二站: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上午十点钟。 从黑窑厂一直朝北,过南横街后再穿过粉房琉璃街,过马路后插入斜对过儿的魏染胡同,没多远右手边有一栋小楼,这座建筑后边的院子就是我这次爱国漫步的第二站。从慈悲庵不紧不慢一路走过来大约需要半个小时。 见到墙面上的透影斑驳,心中难免泛起沧桑的感情。就好像这个院子和它主人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倾洒了一个世纪仍不曾褪色。邵飘萍,中国报界先驱,进步报人榜样;揭露帝国主义阴谋,抨击北洋军阀专制,支持民众爱国运动;宣传进步思想。最早一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斗士,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接受斯诺采访时曾评价邵飘萍:“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一进门,深灰色墙砖上铺展着邵飘萍手书的“铁肩辣手”四个金色大字,字本源于明代忠臣杨继盛,原文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表达了以刚毅之肩承担道义、以犀利之笔著文抗争的志向。邵飘萍作为民国时期杰出的进步报人,从中摘出“铁肩辣手”四字自勉,体现了新闻人揭露真相的犀利与无畏、忠义与责任。 从布局上看,故居由东西并列的两处院落与最西边的小洋楼组成,不知当年的大门开在什么位置,反正今天是开在了小楼的肚子上,街门朝西。向内进入,东边的两处院子基本保留了北京四合院的特色,正房厢房倒座房排列清晰。房间基本都用作了展厅,众多文字资料和历史文物作为载体,向每一个到来的客人展现着报馆和主人的不同凡响。展馆参观下来,如果仔细阅读每一展厅展板内容,最后再逛一逛文创商店的话,一个小时基本够用。里面也有地方可以坐下来歇歇脚,吹着北京特有的小院儿里的春风,如梦般阖眼间,仿佛回到了很多年前。 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藏在不起眼的胡同里,不留心很可能会错过了路口,建议打开地图导航,只要找对了胡同,靠近南口儿的旧址故居找起来就方便了。参观完全免费,时间赶得好还有讲解。开门时间是:每周二到周日的上午9:00-12:00(11:30停止入馆);下午14:00-17:00(16:30停止入馆)。可以现场预约。 第三站:福州新馆,上午十一点钟。 从京报馆旧址走出去,大概五分钟左右,就能到达虎坊桥路口西北角的福州新馆。从大门外的标牌来看,福州新馆肩负着诸多头衔与身份,“北京市中小学禁毒教育基地”“全国禁毒教育基地”“北京市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乍一看全都和禁毒有关。 为什么要把禁毒教育的基地开在这儿呢?因为这地方除了福州新馆这个名字,还有一个名字叫林则徐故居。说是林则徐故居,其实它主要是在林则徐主导下和福建同乡捐资修建的,顶多就是他在宣南时候的主要活动场所,但这并不丝毫影响福州新馆的爱国色彩。院子两处较大的展厅里,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对林则徐一生进行全面了解,还有近代国人为抵制毒品振兴国家所做的种种努力。尤其是各种主流新型毒品的性状及伤害,给参观者以视觉和心理上的足够震慑,时刻为人们敲响警钟,敦促大家远离毒品。 春日正暖,院落西墙上悬挂着一副水泥铸造的对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理想信念,也是他崇高一生的真实写照。透过春午艳阳,仿佛看到了林则徐穿过历史投射在京城和广东、陕西、云南乃至远到伊犁的身影。这个血性的中国人,让外国的毒贩闻风丧胆,开辟了中国禁毒运动的先河,实可谓侠之大者。 福州新馆不大,展览内容不算很多,一个小时可以仔细观看所有资料讯息。作为博物馆性质的单位,这里逢周一闭馆。具体开放时间是:每周二到周日,从上午9:00到下午16:30,免费参观,可以现场预约。 中午了,行程至此过半,走得稍微有点儿乏了,肚子里没食儿终究是底气不足,就找了向北不远的张记酱牛肉坐了下来。这是经常光顾的一家店,除了牛腱子酱得好,还有就是全北京估计也就他家还保持着芝麻烧饼五毛钱一个的价格。按照以往习惯,半斤酱牛肉一碗牛肉面一瓶北冰洋,慢慢儿下肚后感觉元气恢复了七七八八,于是赶紧背起书包,溜达着走向这次漫步的最后一站。 第四站:阅微草堂里的刘公馆,下午一点半。 继续向东,过马路不远五分钟的路程,就是大大有名的纪晓岚故居,阅微草堂。但是,我们这一站并不是来看纪晓岚的,而是要探寻一下阅微草堂里关于刘少白租住的宅邸,即民国时期京城“刘公馆”的故事。在故居门口的藤萝架下,有一尊纪大烟袋的铜像,铜像的后边有一块水磨石的牌子,上面写了一个名字,叫“中共地下党秘密联络站遗址”,这就让人明白了这座以纪晓岚而闻名的故居,还有着一层红色的爱国身份。 1928年9月,山西人刘少白从太原搬家到了阅微草堂,住在了宅邸的第三进院子里。由于刘少白时任工商部天津商品检验局局长,以及他北洋政府国会议员的显赫身份,北京商界政界的所谓名流们,就把他租住的院子叫成了“刘公馆”。刘少白属于大义凛然的人,看不惯那些蝇营狗苟的腐败现象,加之自己的大女儿刘亚雄已经成为中共党员并在河北省委身居要职,所以刘少白在闺女的耳濡目染下对共产党的理念越来越认同,很快也成了共产主义的拥护者。他不仅将住宅提供给中共河北省委当了秘密联络点,并且在河北省委近乎全体被捕的时候挺身而出,为解救省委成员不惜散尽家财四处奔走,为中共河北省委的保存争取了宝贵时机。他和王若飞也是好朋友,曾经为了营救被关押的王若飞,多次找到傅作义劝说求情,虽未能令王若飞得以释放,却也为其争得了良好的狱中待遇。 1937年8月,刘少白加入中共,之后便开始组织进行根据地建设并开办银行,为发展根据地经济、解决军需民用、巩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被毛泽东屡次夸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刘公馆所在的纪晓岚故居全年开放,不用预约,进入需要10块钱的门票,参观时间总共一个小时左右。最好选在中午前往,因为平常时间旅行团众多,人多的时候难免影响观展情绪。 终于念想了一段时间的爱国漫步算是圆满完成。一次简单的城市漫步,却锻炼了身体,接受了洗礼,重温了传统,探寻了古迹。北京这座城,现代里透着那么一股子深沉坚毅,很适合在春日的艳阳里到处走走。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7 09:34 , Processed in 1.09500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