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的杨景连老人,自两岁起就住在德胜地区,从未离开过。他在冰窖口胡同长大,知道冰窖口名字的来龙去脉。在他的记忆里,冰窖,就是老北京的天然“冰箱”。 常言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每到三九,天寒地冻,冰窖便开始忙活起来。打冰时,人们按所需尺寸用冰镩打成冰块,然后拖到岸边,运到冰窖。等到来年立夏时节启窖,人们再把冰块抬出来,送到皇宫或王府、商家。 作为老北京窖冰的地方,冰窖口胡同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依然有储存天然冰的冰窖。德胜门外冰窖口的冰窖有三个,一个砖窖,两个土窖。根据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回忆,夏天特别热的时候,人们喜欢去冰窖找凉快,小孩子也会去冰窖找冰——大块的冰是用来卖的,轮不到小孩子们来拾捡,只能在取走冰的窖里的草帘下面找,每次都会有所收获。得到小块冰之后,小伙伴们吃它解暑,就像现在的孩子吃冰激凌。 沿新街口外豁口护城河向东二百公尺,在原城墙下方有一水道 连接着护城河与城内水系,水道的城内出口处正好在积水潭小庙的下方。通过此水道,城外西山、玉泉山的甘泉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内,这就是以前德胜门地区与北京息息相关的生命线。 老人们介绍,冬季在河道、湖面上采冰是当年北京一景。因夏季太热,百姓吃冷食、降暑需要用天然冰。讲究的家庭还置有防暑“土冰箱”,俗称“冰筒”或“冰鉴”。把食品或饮料放在中央,四周放上冰块,这样储存的食物能保鲜,饮料也会清凉可口。 进入腊月以后,京城各河道与冰面上就会聚集着一些采冰的人,开始打冰。人们管这些采冰的人叫“凌人”。 据说,我国冬季采冰习俗起源于周代,周成王命“凌人斩冰,纳入凌阴(冰窖)”。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冰窖口胡同的冰厂还在使用,每当寒风凛冽的隆冬时节,冰厂工人就开始到积水潭或太平湖取冰,用专用工具将冻得厚实的冰面切割成一米见方的冰块,用溜槽将冰块提到岸边运至冰厂,再用溜槽将冰块放至储冰坑中码放好,每块冰之间都铺有稻草相隔,随后再用保温之物如稻草等将全部的冰块厚厚盖好,等至气候炎热之时,将存冰取出向市场供应。相同的取冰方式,在京城各水域也很多。 老人们回忆,上世纪60年代什刹海还能见到在湖面上打冰的工人,湖边有拉冰上岸的绞车,还有拉着窖冰的运输车辆。 后来,随着人造冰的大量使用,数百年历史的冰窖口胡同冰厂逐渐消失,只留下储冰的大坑被改造成今天的青年湖。 打冰季节性极强,时间只在百天左右,在此期间可采集三至四茬冰。质量最好的二、三茬冰,可直接食用。 冰窖夏季主要是销售窖冰,冰窖外常出现到此拉冰的各种车辆,除各种机动车辆外,还有各种款式的人力车辆。旧时北京胡同常有贩卖“冰核儿”的商贩,货源来自各冰窖销价处理的碎冰。这“冰核儿”价格低廉,深受平民百姓喜爱。 旧时京城的冰窖不光是存冰,还可作保鲜用场。有的冰窖专门设有活鲜库、水果库,老北京把这一行当叫作“窖货”。如德胜门外的“伟记冰窖”,由义顺大干果店经营;现在的四道口冷库就是由“伟记冰窖”发展而成;如恭俭胡同的德顺冰窖、储存蒜苗,经营者被人们称作“蒜苗王”。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有了空调、冰箱、冰柜,储存食品方便多了。可是北京的人口随着“北京欢迎您”的口号一年比一年多,至今常住人口就有3000多万了,再加上过往的客人那就更了不起了。人太多了,有什么都缓解不了热浪的袭击。于是口号也逐渐改为“北京欢送您”了。为了北京有限的资源、有限的地域,为了能承受的热度,不可能无限地“欢迎”。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29 19:30 , Processed in 1.11406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