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海里”曾经开放过:申哥寻访老北京系列之一百八十九

2025-6-26 12:5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申哥带你走天下|来自: 申哥旅行

摘要: 红色年代里,“海”之门曾经神奇地被打开过两次去“海里”参观,或许是不少朋友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当然,在红色年代,“海里”曾有两次对外敞开大门的机会。第一次,是红色风暴初起之时。1966年“八一八”(主席接 ...
红色年代里,“海”之门曾经神奇地被打开过两次

去“海里”参观,或许是不少朋友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当然,在红色年代,“海里”曾有两次对外敞开大门的机会。

第一次,是红色风暴初起之时。1966年“八一八”(主席接见红卫兵)后,出现了大批学生涌向北京的狂潮。此时,北京城内的国家及北京市机关、学校、工厂内,住满了前来朝圣与“串联闹革命”的红卫兵。经周恩来总理同意,红卫兵住进中南海北区的紫光阁、小礼堂、武承殿等处。当然,于大多数时候,中南海仍然是普通人望尘莫及之地。

第二次,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那时节的“海里”,曾有部分区域对外开放。但参观者的身份受到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出入”海里“有特殊规定,不许拍照便是其中的一条(此后似乎被取消)。这次开放的时间,大致从1980年至1989年。
为“海”中旅行做注脚的,是一本名曰《旅行家》的杂志

前不久,我在”2021年北京书市“上购得一本1983年第3期的《旅行家》。其开篇的文章,便是李平先生撰写的《中南海》。
昔日的《旅行家》杂志,是由团中央下辖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所发行的。此杂志在复刊之前,乃是由“民国记者四大名旦”之一的彭子冈所主持的同名杂志。再往前推,其乃 民国时代创办的《旅行杂志》。彭子冈与浦熙修(彭德怀元帅的小姨子)、杨刚、戈扬一道,成为民国时代新闻界的四朵金花。在红色年代里,进入仕途的杨刚英年早逝。浦熙修、彭子冈与戈扬则皆未躲过 1957年的“反右斗争”。 其中,彭子冈的 罪名,便是主持了过于活跃的《旅行家》杂志。

好了,还是回过头来,谈谈曾经开放的“海里”。在《旅行家》杂志的文章中,是这样叙述的:“1980年5月以来,中南海内风景优美的一部分对外开放,在重要节日和每星期六、星期天有组织地接待群众游览。开放的部分包括毛主席故居、瀛台和静谷。”


旧时落寞的瀛台,也曾迎来一批批新中国游客

关于瀛台,是参观“海里”文物古迹的重头戏。“参观者从中南海东门进入,从勤政殿故址,折向南,过汉白玉石拱桥,就是瀛台。”“瀛台建于明代,那时称南台。当时岛上林木深茂,建筑简单。”“清顺治年间,在岛上扩建宫室,顺治皇帝题额改名为瀛台。康熙以后又不断扩建修葺,成了现在的规模,作为清皇室避暑、游览之地。”

“每年皇帝祭社稷坛(中山公园)礼成后,皆至此更衣,然后再往畅春园(而今已毁)向皇太后请安。”“上元节时,皇族也到此观看烟火。康熙、乾隆曾在此听政、赐宴。乾隆小时候还在这里读书。”“光绪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长期幽囚于瀛台。1908年就死在瀛台上的涵元殿里。”“民国初年,袁世凯曾把当时的副总统黎元洪安排住在瀛台。”“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举行过小型内部工业展览。”

如何参观瀛台,李平先生给出一条至为稳妥的路线:“过汉白玉石拱桥,踏上40级台阶,迎面是翔鸾门,即瀛台的正门。”“后面是涵元门,门内东间为庆云殿,西间为景星殿。”“过涵元门,正中就是涵元殿,即瀛台的正殿。这里是清皇室在瀛台游览、休息和筵宴的主要场所。”

“涵元殿正南面是香扆殿,它原名为蓬莱阁,过去也是瀛台筵宴的场所之一。”“从翔鸾阁到香扆殿,形成了一个平坦完整、参差错落、环拱有序的大院落。瀛台最南端面水背山为迎熏亭,隔海与新华门相对。亭建于水中,有桥与瀛台相连。”“亭中联曰;‘相于明月清风际,只在高山流水间。’”
“瀛台之南,隔海相对,就是新华门。这是中南海的南门,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原名宝月楼,民国初年改为新华门。”

“海里”的名人故居,开放者只有主席居住过的其中一所

“参观完瀛台,返回重过汉白玉石拱桥。西行,过结秀亭,就是丰泽园。它建于清康熙年间,正门所悬匾额‘丰泽园’三字是乾隆的手笔。”“丰泽园建筑古朴敦厚,不尚华丽。毛泽东同志曾长期住在这里。”

“走进丰泽园的庭院,迎面是颐年堂,为丰泽园的主体建筑。”“院内东西厢房上悬匾‘云山画’、‘烟雨图’是西太后的字。”“颐年堂在清朝时最初称崇雅殿,后改为颐年殿,民国初年改为颐年堂。”“堂后为澄怀堂,是康熙初年儒臣给皇帝进讲之处。建国以后至‘文革’前,颐年堂一直是中央举行重要会议的地方。”

“穿过颐年堂便是菊香书屋。”“院内十分清幽典雅。菊香书屋是毛泽东同志的办公住所,今天是人们前来参观的毛主席故居。其书屋、办公室、卧室,大都保持着当年陈设的原貌。”

至于周恩来总理生前所居住的西花厅等地,因此时继续为担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所居住,所以并未开放。及至邓颖超去世(1992年),“海里”早已不再接待参观者。


“海里”寻访路线的最深处,也曾做过电影的拍摄场地

“出丰泽园,不远就是静谷。”“静谷是个独立完整的院落,”“素有‘园中之园’之称。”“进静谷小门,先是一株连理柏。”“向前走,过长廊,隔水相对为纯一斋,斋名是康熙手书。”“电影《知音》(1981)里很多镜头都是在此斋和长廊拍摄的。”

能利用“海里”作为拍摄场地,或许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并不多见。对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这部反映蔡锷与小凤仙真挚感情的影片,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谢铁骊等执导,王心刚、张瑜、英若诚所主演的。究竟是谁有“通天”本领,能借到如此场地,如今尚不得而知。

“向西不远,就是香藕斋。斋前平台宽敞,立于水上,由玉石栏杆围护。”“春藕斋是静谷里的主要建筑。”“斋内藏着唐朝韩滉画的’五牛图‘真迹”。“斋前原有戏台,常演出宫戏,专供帝后欣赏。”“民国初年,袁世凯、段祺瑞曾先后在这里召开财政会议,也曾作过总统办公处。”“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有关单位在这里开过会。1960年重新做了维修。”

“海里”的参观活动,在此便戛然止步了。参观过这里的人们,大部分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存留下来的门券,与至今还能津津乐道的那些饭后谈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 11:39 , Processed in 1.13755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