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当芭比回望木马:“玩具”生活录

2025-6-27 19:17|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单英芝|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没有电子屏幕的年代 中国小孩是怎么“疯玩”玩具,是童年的第一本无字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些简朴的木马,到改革开放后风行的电动火车,再到全球化浪潮中备受追捧的芭比娃娃,每一件玩具都深深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
没有电子屏幕的年代 中国小孩是怎么“疯玩”

玩具,是童年的第一本无字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些简朴的木马,到改革开放后风行的电动火车,再到全球化浪潮中备受追捧的芭比娃娃,每一件玩具都深深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回溯历史,在特定历史时期物质条件中充满集体记忆的岁月里,玩具的演变不仅是技术革新的直观见证,更从侧面折射出社会价值观与童年观念的深刻变迁,以及生活发展的脚步铿锵。本文聚焦于1950年至1999年间最具代表性的玩具,以它们为线索,编织出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童年画卷,让那些曾经被孩子们小手摩挲的物件,重新讲述属于一代代人的光阴故事。

手工之乐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在1950-196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基础薄弱,玩具产业依附于轻工业体系。这一时期的玩具以自制为主,设计遵循“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原则,家庭日用生活边角料、金属圈、母亲缝纫篮里的碎布头,都在孩童手中幻化成充满生命力的玩具。这些自制玩具体现了传统手工技艺与儿童游戏的结合,虽然制作工艺和设计上相对简单,但却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它们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条件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传统生活方式在儿童玩具领域的延续。随着新中国工业的逐步发展,一些简单的工厂制玩具也开始出现,如小型塑料玩具、铁皮玩具等,虽然数量不多,但开启了中国玩具从传统手工向现代工业生产的转变。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馆藏自制木马为家里的大人以废弃的木材,比如旧家具的部件,或者从其他地方找来的木料,通过精心打磨,避免木刺刺伤小朋友,再涂上靓丽的颜色,这些细节都体现了长辈对孩子的爱护。

这不免让我们想到电影《小兵张嘎》中的那把木质手枪,以及从废旧烟盒衍生出的“拍三角”,甚至不少朋友的童年,一堆沙土、几块胶泥便可享受大半天的“赔锅赔碗”游戏。

滚铁圈则更融入了工业味道,它的制作材料主要是废旧自行车轮圈或铁条,孩子们用火钳将其弯成圆环,再用粗铁丝(俗称“豆条”)及木棍或竹竿制成推手柄,顶端弯出U型卡槽以便控制铁圈。据天津五金厂废料回收数据显示(《天津地方志·轻工业卷》1985年版P234),1957年改制铁圈达12万件。冬日呵出的白气与铁圈滚动的轨迹在空中交织,磨出包浆的U型钩见证着无数个放学的黄昏,金属与石板的碰撞声里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时期的经济体制时代的韵律密码。

非常有趣的是,铁环的制作丰俭由人,“高级货”往往出自在工厂当工人的父母,尤其是钳工,废旧铁条质量优越,手艺加持更不用说,甚至还细致到镀上一层铬,美观又防锈。“俭”的方式则充分发挥想象力,正如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馆藏的铁圈即是用家用铁盆改装而成,钩子与手柄则更加生活化,曾几何时,家中蜂窝煤炉所用的“火钩子”也成为最佳替代品。滚铁圈的玩法也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竞争性,孩子们在玩耍过程中可以相互比拼谁滚得更远、更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馆藏自制儿童玩具承载时代的印记,如今已成为理解集体主义童年史的物质标本。儿童陶瓷炊具便是典型的代表之一,常常可以看到一群小孩子围坐一起,模拟家庭主妇的日常活动。当孩子们蹲在走廊里“分食”一碗碎石汤演绎过家家时,他们复刻的不仅是父母的厨房烟火,更是对“妇女能顶半边天”口号的物质化诠释,其粗粝的质感与手工痕迹,恰是那个年代“用双手创造欢乐”精神的最佳注脚。

铁皮玩具高级货 工业生产的初步发展

1970年代,中国的玩具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铁皮玩具开始盛行,铁皮青蛙、铁皮火车等成为当时孩子们梦寐以求的玩具,公认的高级货。这些铁皮玩具通常需要上发条才能动,它们的出现代表了当时玩具制作工艺的进步,也反映了中国工业水平的提升。同时,这一时期的玩具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特征。例如,一些玩具的设计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如以革命英雄人物为造型的玩具、印有革命标语的玩具等,这些玩具不仅是娱乐工具,也成为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

弹珠、毽子等传统玩具在这一时期依然流行。弹珠,作为男生们的最爱,其游戏规则简单但技巧性强,需要孩子们具备一定的瞄准和控制能力;毽子则成为女孩们的热门玩具,在那个纯真年代,它不仅是孩童们的玩伴,更是女孩们手中的社交瑰宝。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馆藏的鸡毛毽为农家用公鸡羽毛和铜钱所做。一针一线间,一个轻盈灵动的毽子便跃然掌中,仿佛带着女孩们的欢声笑语和青春梦想,翩翩起舞。这些传统玩具的持续流行,说明在现代性逐渐渗透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元素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与现代工业玩具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儿童玩具的多元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鸡毛毽子有别于其他玩具,其普及性非常广泛,一方面可以作为“玩具”出现,另一方面又承载了非遗手工艺、竞技体育项目等元素。这样的特点也促进了它自身的发展,曾经人们所注重的毽子娱乐性,到逐步转化为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这也折射出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对精神生活追求的发展道路。

一声“小霸王其乐无穷” 改革开放与玩具的多样化

1980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为儿童玩具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对外交流的增加,也促使玩具种类日益丰富。

魔方作为一款益智玩具,在80年代风靡全球,也在中国孩子们中引起了热潮。它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还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变形金刚系列玩具的引进,则是这一时期玩具市场的一大亮点。1985年上海玩具厂引进日本TAKARA生产线(《上海二轻工业志》1996年版P156-158 上海档案馆藏《上海玩具厂技术引进协议》),国产“巨无霸”变形金刚月产量突破20万件(国家轻工业部1988年统计)。这些可以变形的机器人玩具,伴随着相关的动画片播出,迅速赢得了广大儿童的喜爱,孩子们热衷于收集各种变形金刚角色,并模仿动画中的情节进行游戏。流水线生产的合金战士与传统泥模兔儿爷在北京潘家园地摊并置,机械关节的金属冷光映照着匠人手中的陶土浮尘。这时期体现了儿童玩具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特点。

而后,伴随日本任天堂红白游戏主机在中国市场的流行普及,国内企业不甘落后,小霸王游戏机开始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成为当时较为高档的玩具。它让孩子们初步体验到了电子游戏的乐趣,标志着中国儿童玩具开始进入电子化时代。而芭比娃娃也在这一时期进入中国市场,为女孩们带来了全新的玩偶体验,她们可以为芭比娃娃换装、布置场景,满足了女孩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成人生活的想象。

这一时期的玩具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玩具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工具,而是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商品,承载着更多的教育意义和时尚元素,体现了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当玩具与文艺携手 科技推动与消费文化的成熟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电子技术在玩具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动四驱车成为当时孩子们热衷的玩具之一,孩子们可以通过遥控器控制四驱车的行驶,体验到科技带来的操控乐趣。

此时,玩具市场已经不满足消费品这一单一领域,在大型商超设立供四驱车玩具竞技的微型赛道、大规模的赛事举办,更多消费领域合力进行玩具推广。

与此同时,电子宠物的出现,则进一步增加了玩具的互动性。孩子们可以模拟养宠物,给电子宠物喂食、清理等,这种玩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心和爱心,同时也满足了他们对新奇事物的追求。

与之相互作用的则是动漫产业的发展,大量外国动漫进入中国市场,如《特种部队》《玩具总动员》《忍者神龟》《多啦A梦》等,相关的动漫人物玩具也随之涌入,占领了中国儿童玩具市场。这些动漫玩具不仅造型多样、形象生动,而且往往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孩子们在玩耍过程中,也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元素,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芭比娃娃在90年代继续流行,并且其种类更加丰富,从普通的日常装扮到各种职业、节日主题的特别版,满足了不同女孩的需求。美泰公司作为全球知名玩具制造商,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并在广东设立生产线。芭比娃娃一经传入,就成为中国女孩心中的“洋公主”。商场橱窗里的正版芭比要花掉爸妈大半个月工资,能拥有的孩子立刻成了全班焦点。闲暇时间,女孩们围着用碎布给娃娃缝衣服,用圆珠笔在塑料脚上画高跟鞋,拿烧过的火柴棍烫卷头发。放学后,芭比在搪瓷脸盆里假装游泳,塑料关节磨破了就用红药水点颗“美人痣”。这些金发娃娃不光是玩具,更是女孩们第一次触摸“外面的世界”,用想象力填补着物质匮乏的童年。据美泰公司1995年广东工厂质检记录显示(美泰公司1995年度《亚太区生产白皮书》),出口版芭比腰臀比为0.7:1,内销版调整为0.75:1以适应东方审美。“此举调整腰臀比事件,引发《中国妇女报》关于‘身体规训与儿童性别意识’的论战(《中国妇女报》1996年3月15日刊文《芭比娃娃与中国女孩的身体认知》) ”。同时,这一时期玩具的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手段也日益成熟,商家通过电视广告、玩具展览等方式,向孩子们和家长推销各种玩具,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推动了玩具市场的繁荣。


1990年代儿童玩具的演进,体现了科技推动下玩具功能的智能化和互动性增强,以及消费文化在中国社会的成熟。玩具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品,其市场运作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多元文化的接纳和融合。

从1950年到1999年,中国儿童玩具经历了从自制简陋玩具到工厂制多样化玩具,再到电子化、智能化玩具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迁,也体现了现代性在中国社会逐步建构和深化的轨迹。玩具作为儿童成长环境中的重要元素,其变化影响着儿童的认知、审美和价值观形成。早期的自制玩具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70年代的铁皮玩具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工业文明的魅力;80年代的多样化玩具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90年代的科技玩具则提升了孩子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认知水平。这些玩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体验和学习机会,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 17:18 , Processed in 1.11428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