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胡同里的锔匠和磨刀匠

2025-6-30 19:30|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陈春喜 |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老北京已经失传的绝活原创 2025年06月30日 17:56 北京原标题:我是一个老北京人,一个在胡同里长大的孩子。我的祖居在原宣武区的牛街,是回族人。同时,我也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在我的 ...
老北京已经失传的绝活

我是一个老北京人,一个在胡同里长大的孩子。

我的祖居在原宣武区的牛街,是回族人。同时,我也是新中国的同龄人。

在我的记忆中,胡同内一年四季总会传来的吆喝声,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的乐曲,从早到晚从不间断。他们中间各有各的内容,有做各种吃食的买卖人,也有各种凭手艺吃饭的手艺人,也有凭技艺挣钱的卖艺人,如:耍猴的等等,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情趣。

今儿个我就拣他们其中的锔匠和磨刀匠跟您说一说。

先说说锔匠。

那时在胡同里流传着这样的一首儿歌:

锔盆儿锔碗儿锔大缸,

缸里面有个小姑娘,

十几了?十五了。

再呆三年该娶了!

唱:什么连锁呀——黄连锁,什么开呀——钥匙开呀!

开开一个了呀,卖锁呀——卖锁……

锔锅锔碗锯大缸
,
田间明月

如果您和我的年龄相仿,一定会记得这首儿歌的。

在咱北京,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年的夏天,北京一连下了三天的大雨,不幸的是,北海著名的白塔,被雷震裂了一个大口子。这个怎么办呀?

这时,胡同里传来吆喝声:“锔盆哟——锔大缸哟——”大家出门一看,只见一个白胡子老头,肩上搭着装着工具的褡裢,正沿路吆喝。张婶拿出自家的一个破盆儿让他锔,老者看了看说,“这个太小了,我专门锔大个儿的。”李大爷说:“我家有个腌咸菜的大缸,裂了一道口子,麻烦您给锔一锔。”老者问:“多大?”李大爷用手比了一下说:“有我半人高。”老者笑着说:“还是太小了,不锔!”

这时有几个看热闹的人纷纷指着老者,说:“这么大的缸,您还嫌小!有本事把白塔的裂纹锔好,那才叫真本事哪!”老者说:“那还差不多!”这时乌云又涌了上来,空中“咔嚓”响了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降,人们都急忙忙回家躲雨,而老者却向白塔奔去。

第二天,云消雾散,人们发现,北海白塔上的裂痕居然被锔上了,几个大锔子把白塔锔得严丝合缝,真是太好了。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个老者竟是鲁班爷下凡,为人们解决了一件大事情。

说完了一个美丽传说的故事,再跟您说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儿。

1960年,我10岁,上小学三年级。一天,胡同里又传来锔匠的吆喝声:“锔盆儿哟——锔碗哟——”老妈拿出一个破盘子,这个盘子直径有20多厘米(属于8寸盘儿),在家庭中算是大盘子了。上面有古色古香的花色图案,很是好看。遗憾的是盘子不知怎么弄的破了一块儿,这块有五六厘米长,像个月牙形。可惜的是,这个残片还找不着了,只剩下这个残缺的破盘子,老妈一直没舍得扔。那天听到吆喝声,老妈拿着破盘子走了出去,想碰碰运气,我也跟了出去。老妈对锔匠说:“麻烦您给瞧瞧,能不能给配上一块儿?”锔匠是个40岁左右的中年汉子,拿过盘子看了看,说:“行,您等会儿,我找找看。”说着拿出他随身携带的布兜儿,打开,我一看里面有很多各种碗盘的碎儿,只见他从里面找出一个形状差不多的瓷片儿,放在破盘子上比了比,然后又拿出工具敲打了几下。只见他坐在马扎上,膝盖上垫着一块挺厚的工作布,随后拿出锔匠工具,在盘子上就锔了起来。

中国有一句俗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说的就是这种工具。它中间有轴是安装钻头的,我想那就是金刚钻吧!工具轴的两边有着结实的皮条。只见锔匠拉动皮条,让钻头转起来,在破盘和配片上各打了几个眼儿,在打眼儿过程中,不时地飞起瓷片上的粉末。待打完眼后,他又从木箱的小抽屉里拿出铁锔子分别按在对好的瓷盘上,反复地敲敲打打,“叮叮当当”不时传来清脆的响声,待锔好后,又从一个铁盒里取出腻子,反复涂抹在锔钉的接触处,这样,一个破盘子就锔好了,让它获得新生。虽然补上去的瓷片与原来的图案不一样,但也相当完美,浸过水也不漏,真不错。就是这个盘子,在我家用了很多年。

当时,我记得老妈只花了两毛钱。事后,多年过去,我每当想起这事儿,总是不由得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手艺人呀!”只可惜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它的传承又在哪里呢?

说完了锔匠,再来跟您说说磨刀匠。

“磨剪子嘞——戗菜刀——”胡同里不时传出磨刀匠的吆喝声。

活跃在北京大街小巷的磨刀匠,肩上扛着磨刀匠特有的板凳,这板凳可不简单,既是他们的工作台,也是他们的应手工具,就像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磨刀人那样。他们不单吆喝,还不时地晃动手中的铁串板儿,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哗啦……哗啦……”只要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是磨刀的来了。还有的吹喇叭,就是两个音:“哒……嘀……”这时就有大妈、大婶们出来,手里拿着菜刀和剪子,问“多钱磨一把?”答:“连戗带磨一毛五。”“好,成交。”“一会儿您出来拿吧。”

这里说的“戗”,我是亲眼所见。胡同里的孩子喜欢什么事物都想看看。只见磨刀师傅骑坐在板凳上,坐的位置都绑着厚厚的棉垫儿。戗刀是一种结实的小铲刀,横向有铁把儿,把儿两端有木制把手。师傅把要戗的菜刀固定好,然后双手握住把手,一下一下地戗在刀刃上,不时地戗下薄薄的铁皮儿,戗完一面,又戗另一面。戗好之后,又在磨石上开始磨刀。他用一块抹布蘸上少许的水,滴在磨石上,那熟练的动作真叫棒,一会儿的工夫,菜刀就磨好了,最后用拇指试试刀锋,满意地露出笑容。呀,真快呀!

锔匠和磨刀匠的事儿就跟您说到这儿。

其实,过去在咱北京的小胡同,还有许多的手艺人,他们之中有修雨伞的,有焊洋铁壶的,有修理搓板儿的,也有修理钢笔的……等等等等。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个手艺人逐渐消失了,已经离我们远去……

他们的身影,只能留在记忆之中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 18:05 , Processed in 1.07992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