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五十年前赵其昌考古发现“西晋蓟城西北转角”

2025-7-3 17:04| 发布者: weiwei |来自: 王旾

摘要: 五十年前赵其昌考古发现“西晋蓟城西北转角”“北京城西南侧,道教建筑白云观之西,原有土丘一处。1974年春季,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在上层遗址清除之后,又发现了残城墙遗址。城墙略有破坏,但 ...
五十年前赵其昌考古发现“西晋蓟城西北转角”

“北京城西南侧,道教建筑白云观之西,原有土丘一处。1974年春季,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

在上层遗址清除之后,又发现了残城墙遗址。城墙略有破坏,但夯土层次清楚。南北墙略长,北端向东转,略短。根据这种现象,可以认为,城墙残址应是城的西北转角。如果沿西墙走向向南延伸,沿北墙转角向东延伸,西、北两面的城墙可以复原。

城墙残址又出现了下列情况:转角处北墙正中,夯土之下,压住了一座砖室墓葬,出土器物包括壶、奁、楼房等陶制明器甚多。从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判定,它是东汉中、晚期墓葬。另外,北墙北侧,仍有两座东汉砖室墓葬也同时被压于残墙夯土之下,一座完整,一座残破,后者仅剩底部残砖。现场观察,它很可能是城墙初筑时破坏的。这种种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时代言,明确的答案是:城墙的筑造,要晚于东汉。就是说,东汉时把死者埋葬,东汉之后才筑城,所以城墙位于墓葬之上,城墙夯土把墓葬压住了。考古学上用这种“叠压关系”判定两者的相对时代,是常用的方法之一,而这里城墙与墓葬的叠压层次,又表现得如此清楚,十分难得,可以论定:城墙晚于东汉。如果再与华芳墓志的记载结合起来考虑,残址正位于华芳墓地之东略南20里。方位,里程,大体相符。据此可以认定:残城址所在,即西晋蓟城。

西晋会不会使用前代旧城或略作变更呢?残城址发掘期间及发掘之后,周围地区正在大规模动土兴工。我们曾就这一方便条件,在附近地区作了比较长时间的调查。结果是,并未发现早于西晋的有关遗址、遗物。这样,目前还可以作这样的结论:东汉之后在这里初筑蓟城,没有沿用前代旧城。也就等于说,前期蓟城不在这里。

西晋蓟城,没有沿用前代城址,西晋之后的蓟城,倒是相沿使用的。在白云观西侧的发掘现场与附近外围,作了大面积考察后发现,复原后的蓟城城内西北部,地势较高,为一带丘地,残城址正位于丘地的西北部边缘上。特别是残城北墙之北,低窪现象更为显著。再略北即永定河引水渠道,原是利用旧河改造而成的,这里已县土丘的最北部边缘了。

西晋的蓟城,下延使用到北魏。慕容儁的前燕,存在于西晋之后北魏之前,又仅有六年的短暂时间,不再另筑新城,沿用西晋旧城,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上起西晋下至于唐,蓟城基址不变,而且相沿使用。

唐代之后,辽建南京,使用了唐代蓟城旧址。金代建中都,仍用蓟城旧址,城位不变,只是城墙有所扩展。不过,唐代的幽州,时人习惯上还叫它蓟城,辽代之后,已经不叫蓟城了。

综上所述,可以归结为:以东汉为时限,东汉以后的蓟城是新筑的,为后期蓟城。有遗址为证,可以定位。而且上至西晋,下至唐代,是相沿使用的。而东汉以前的蓟城,不在这里,要另作考虑。

古代习惯,城内一般不做墓地。特别是大型墓葬,在城内者更属罕见。用墓葬的位置来探索城址,也属可用的方法之一。……就在井圈集中的白纸坊附近,也曾有过汉墓出现,与这里曾是前期蓟城的设想,也是相互矛盾的。……由于后期蓟城是东汉之后新筑,城内有前期墓葬,则是正常现象,也正好说明,后期蓟城与前期蓟城,不是前后相承使用的。这样一来,白纸坊一带虽然井圈比较密集,作为曾是前期蓟城的设想,就基本上不能成立了。

1974年白云观西遗址发掘时,北侧的沙层中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细沙中间常常夹带一些夹砂红陶碎片,陶碎片又常常具有棱角磨光的现象。就夹砂红陶片讲,不论它是否当时人的实用器物,或死人墓葬中的明器碎片,在北京地区,都应是战国时代遗物,这已为许多遗址、墓葬所证实。在古代遗址的发掘中,陶片的出现是常有的事,但是,陶片棱角磨光的现象殊属少见。棱角磨光,其原因是什么呢?显然是水的作用,即陶片长期被水冲刷的结果。从陶片与流沙混合夹杂的现象分析,它不是本地所有,而应是从其它地方由水沙携带、搬运而来。沙中屡见陶片,水沙上游,就很可能是古代人口或墓葬集中的处所。墓葬又常常深埋于地下,而陶器的原在处所,是人口密集地点的可能性就更大些。如果这一推测不误,自然使人联想到前期蓟城。也就是说,前期蓟城,很可能处于水沙上游。也可以说,洪水冲毁蓟城,使水沙携带着陶器,破碎成片,沙砾使陶片棱角磨光,流向下游来了。棱角磨光陶片的出现,不仅支持了水毁蓟城的设想,对于探索前期蓟城城位,也是重要线索之一。

白云观西遗址的发掘,使后期蓟城得以定位,并且证明,前期蓟城不在这里,城位不存在前后继承问题。出土井圈的密集处所,附近有汉代墓葬存在,资料互相牴牾,如果仅凭井圈密集指为前期蓟城,证据尚嫌不足。同时,分布广阔的战国、汉代墓葬地点,又显然不是城址所在。那么,前期蓟城到底在哪里?在目前情况下,指明前期蓟城所在,的确存在不少困难。不过,在无直接证据之前,排除一些地区之后,据理探索,仍有三处可供考虑。

(1)、京西八宝山以西略北地区(今石景山区古城村一带)。

白云观西遗址的发掘,常常发现水沙夹杂的战国陶片,据其棱角磨光,推测是上游水沙冲刷、携带而来。上游在哪里?应是八宝山以西略北,永定河东岸一带。且不论这里有没有城址,至少可以说,远在战国时代,这里居住人口不少,而陶片正是其遗物的极小部分。人口不少,当然也就不能排除曾有城址的可能性。同时,到目前为止,这里还没有发现与之相互牴牾的资料。八宝山略北,曾经发现过汉代石阙,可能是墓前设施,但其地在八宝山北,所指上游,在八宝山西略北,两者并不矛盾。值得注意的是,上指地区有个地名:古城。名为古城,必有所本,所本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奇怪的是,几经调查,地面上不见古城遗迹,也不见古代遗物。几次访问,当地老年群众指不出古城所在,更说不清名称的由来。这一带西面是永定河,于其东南下游发现磨光陶片,如这一带真有前期蓟城,也真的毁于洪水,从地理形势与实物相互联系观察倒是于理相合的。当然,这还仅是推测,仅是在目前缺少更多证据情况下的设想。今后的考古调查、发掘或出土实物,也许还会进一步提出比较确切的线索与证据,来补充它,修正它,或否定它。

(2)、北京以南,外城以西地区。

(3)、在后期蓟城南。”

(赵其昌:《蓟城的探索》,《北京史研究》,1986年。)

1974年春季,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学家赵其昌先生进行的这次考古发掘工作之后,残存的“西晋蓟城西北转角”被铲平了,彻底消失了。它的上面建起了三座红楼,即今白云西里18、19、20号的三座红楼。

值得欣慰的是,赵其昌先生对“前期蓟城”位置的探索,引起首钢的关续文先生的关注,1996年关续文先生在石景山区古城村一带走访得知古城村西存有古城墙,农业学大寨时平毁,又发现有砖头、瓦片、阶石、盆、罐、灶、井鱼骨盆残片、红陶器皿与残片等。根据这一发现,1996年11月22日在石景山首钢红楼招开研讨会,赵其昌先生指出,考古工作者要认这个账,他认可了石景山区古城一带是“前期蓟城”的所在地。又经常征、翟连学、王荣华、门学文、李新乐、鲁晓帆、王锐英以及我等诸位学人的不断探索,锁定了“前期蓟城”的大体位置,深得有识之士的共识。其标志是,2021年5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的石景山区博物馆五层展厅《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历史文化展》展出拙作《蓟城(前期)鸟瞰图》。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有些故迹已无迹可寻,有迹可寻者今已建成观景平台,比如金顶山(蓟丘)。
从今以后,希望保护历史遗迹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王旾 2024年4月4日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2 01:02 , Processed in 1.100838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