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段时间,我常和同学骑车去昆明湖游泳。那时候,我仅仅是把昆明湖作为颐和园内的一处水域来看待。自从对大运河产生兴趣后,我才知道,昆明湖曾经是元代通惠河的一部分。 元代,昆明湖称瓮山泊,因位于瓮山脚下而得名。为增加大都城漕运水源,郭守敬主持开挖了通惠河,引昌平白浮泉入瓮山泊,再经长河入城内积水潭。可以说,瓮山泊是北京最早的水库,没有瓮山泊对水量的调蓄,就不会有通惠河的通畅。 明代,昆明湖称“西湖”,周边建起多处皇家园林。清代,乾隆皇帝为给母亲祝寿,扩建西湖,并将其名字改为昆明湖。 乾隆为什么要将西湖的名字改为昆明湖呢?原来,这里面有个典故。西汉时期,汉武帝欲攻打西南的滇国,为操练水军,在长安(今西安)郊外挖了一座湖。在给湖起名时,汉武帝想到,滇国有昆明池(滇池),干脆就把这座湖叫做昆明池吧。 目标锁定后,汉武帝如愿所偿,很快拿下了滇国。乾隆将西湖的名字改为昆明湖,皆因仰慕汉武帝的武功。由“池”到“湖”,乾隆的气魄超过了汉武帝。 我曾到西安寻访过昆明池,如今它被打造成了一个水上公园,园内有关于昆明池来历的介绍。迎面一座巨大的雕塑,展现了汉武帝手持宝剑,目视前方,威风凛凛地立于船头的英武形象。 昆明湖面积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以西堤和支堤相隔,分为东湖、西北湖和西南湖,其中东湖的面积最大,西北湖(又称“团城湖”)的面积最小。 这么多的水,从哪里流进来,又流到哪里去呢? 过去,昆明湖的水主要来自京密引水渠和北长河。京密引水渠的水来自密云水库(潮白河水系),北长河的水来自玉泉山。南水北调中线开通后,昆明湖又多了一股水,这三股水最终都汇入团城湖。 ▲团城湖,背景为玉泉山。 团城湖是北京市民的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属于一级水源保护区,环湖装有高大的护网。虽然不能进入,但透过护网上的小窗口,可以观赏团城湖景色,包括嬉戏的水鸟。 昆明湖的出水口主要有两个,一个在绣漪桥处,湖水出绣漪桥后即为南长河。另一个在文昌阁以南的二龙闸处。二龙闸是二孔闸,湖水从东堤下流出颐和园。颐和园围墙外,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路,名字就叫二龙闸路。二龙闸路下面是一条暗沟,一直通往圆明园,而圆明园水系又是与万泉河相通的。 昆明湖环湖一圈8公里,我分段走完全程。环湖行走,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东堤的那只铜牛——昂首竖耳,神态逼真。每次路过这里,我都要驻足观赏一番。 古代先民面对滔滔洪水,束手无策,往往求助于神灵,铸造神牛震慑河神便是习之一。最初,人们将神牛沉入水底,后放置到岸上。我在黄河岸边的蒲津渡和大运河畔的邵伯古镇见过镇水神牛,它们的作用相同,只是个头大小不一。 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神牛都是铁铸的,但昆明湖畔的这只神牛却是用铜铸造的。原因在于,它是奉乾隆皇帝之命而立的,所用原料来自皇家铸币厂。由于铜牛外观呈金黄色,又被称为“金牛”。 围绕这只铜牛,有个传说:乾隆晚年耽于享乐,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天河。铜牛立好后,乾隆将它比作牛郎。有了牛郎,就要有织女,于是,乾隆又命人在昆明湖西侧建造织房、染房、蚕房,种植桑树,并将此处命名为“耕织图”。 ▲耕织图景区内的农人耕作画面 行走昆明湖,最惬意的是走西堤。西堤上建有6座桥,由北向南依次为:界湖桥、豳凤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和柳桥,简称“西堤六桥”,系乾隆年间仿杭州西湖的苏堤而建。 春和景明之时,西堤两岸桃红柳绿。微风吹过,花瓣飘飘洒洒地落到水面上。更有黑天鹅和鸳鸯怡然自得地游弋在花枝之下,一幅江南景色。 昆明湖东侧的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昆明湖东堤,仿卢沟桥和苏州宝带桥而建。每年冬至前后,桥洞被夕阳照亮,景色极为壮观。此景被摄影爱好者发现,称其为“金光穿洞”,可惜我一直没有见过。 ---------- 行走攻略 可乘地铁4号线在北宫门站下车,D(西南)口出,也可乘有轨电车西郊线在颐和园西门站下车。 园内东堤和长廊一带人多,西门一带,包括团城湖和耕织图景区较为清净。可找找昆明湖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增加对昆明湖水系的了解。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1 23:44 , Processed in 1.100443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