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惠河西起东便门护城河,东至通州北关,长21公里,我分段走完了全程,有些路段走过数次。 这里说的是现在的通惠河,历史上的通惠河远比今天长。 元朝定都北京后,“国之大者”是漕运。继引玉泉水济坝河之后,郭守敬又提出引昌平白浮泉及沿线泉水济漕河。看过郭守敬的方案,忽必烈大喜,下令“当速行之。”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任命郭守敬为太史令兼都水监,负责新漕河的设计和施工。动工之日,忽必烈命丞相以下官员一律扛锨挑筐,上工地干活儿。一年后,工程竣工。 忽必烈自上都巡幸回到大都,看到积水潭上舟楫往来,舳舻蔽水,龙颜大悦,当即为这条河赐名“通惠河”,取“通达京师,惠及天下”之意。 通惠河的建成打通了京杭大运河的“最后一公里”,来自江南的漕船即可经通州一直驶入元大都城内的积水潭码头。 ▲大运河邮折,摄于地安门邮局。 北京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大都城到通州有二十多米的落差。为节制水流,实现“逆水行舟”,郭守敬在通惠河上设置了24座水闸。这些水闸一般两两配合,对两处高差较大的水闸,即平津闸和澄清闸,中间再增设一道中闸。 过闸时,闸夫先打开第一道闸门,待水位上下一致后,漕船开进两道闸门之间的闸厢。第一道闸门落下,第二道闸门升起,待水位一致后,漕船开出闸厢通过第二道闸门。 在中国古代,这种水利工程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这种梯段式行船原理今天还在使用,我在长江上坐过几次船,过葛洲坝和三峡大坝时,看到的情形几乎与此完全相同。 通惠河通航后,“岁漕二百余万石”,不仅方便了南北物资交流,也大大节省了成本。都知道河运成本低于陆运成本,但究竟能低多少,说法不一。我就此事请教过陈喜波教授,据他研究,河运成本是陆运成本的六十分之一,悬殊如此之大,简直令人不敢相信。 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通惠河作用下降,河道淤塞。朱棣迁都北京后,白浮瓮山河被废,宣德皇帝又将皇城墙东扩,漕船不能进入城内,积水潭不再作为漕运码头,通惠河淤塞更为严重。 明嘉靖七年(1528年),御史吴仲上奏朝廷,请求重开通惠河,得到批准。随后,工部在通州设立了专管河道的机构——司空分署。今通州尚有司空小区和司空分署街这样的地名。古代,司空是一个寻常小官,据说“司空见惯”一词即由此而来。 在吴仲的主持下,通惠河疏浚工程很快完成。重修后的通惠河起点在东便门外的大通桥,终点在通州城北。同时,吴仲在通惠河上设置了“五闸二坝”。 ▲东便门角楼 五闸指的是,对元代旧闸进行调整,自西向东设置庆丰闸、平津上闸、平津下闸、普济闸和通流闸五道闸口;二坝指的是,在通州北门外建石坝码头,东门外建土坝码头。 我在行走通惠河时看到了平津上闸(高碑店闸),另外四闸或者踪迹全无,或者仅存遗址。石坝码头和土坝码头也早已拆毁,不见任何遗迹。 吴仲在通惠河口处新开“泊船潭”(后称葫芦头),漕粮经石坝码头搬运到泊船潭,装上驳船。驳船驶入通惠河后,经各道闸口逐级递运,直至大通桥。 重修后的通惠河又称“大通河”,意为大通桥至通州的河道。此时的通惠河实现了真正的通航,漕粮早上从通州启运,晚上即可到达京城,每年运输粮食近200万石,节省运输费用11万两银子。 ▲“通惠河畔”牌楼 吴仲治河,造福一方,被人们尊为“河神”。通州原建有一座“吴公祠”,现已不存,但在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内仍能看到吴仲的雕像。 近代,火车的轰鸣声取代了运河的摇橹声,漕运日衰。1901年,李鸿章奏请漕粮改折,即将征收漕粮改为缴纳银两,运河的漕运功能就此停止。随着京杭大运河结束漕运使命,通惠河逐渐变为城区的一条排水河道。 1949年后,北京市多次对通惠河进行治理,包括疏浚河身、扩展河床、打通卡口、绿化美化河道。在我走过的众多北京河道中,通惠河是最值得一走的户外线路。沿河行走,水清岸绿,步道规整。而且,越走越繁华、越走越时尚,商铺、酒店、画廊,目不暇接,如临秦淮河畔。 城市副中心火了通州,也火了通惠河。 ---------- 行走攻略 大通桥遗址在东便门桥北,这里也是通惠河的起点。起点北岸立有一块“大通闸遗址”石碑,有围栏,须细心寻找才能发现。 通惠河终点在通州北关,这里是五河交汇处。五河指的是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北运河。“五河交汇”为通州一景,值得观赏。 走河注意安全,尽量不要接近水面;不忘环保,爱护一草一木;随身携带垃圾袋,集中投放垃圾。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2 01:24 , Processed in 1.093237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