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寻踪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14年的浴血奋战,是史诗、是精神、是永不磨灭的民族记忆。为此,本报将推出一系列特别策划,今日刊发“战地寻踪”特别报道。 在这组报道中,既有对全市多处抗战文物认定的盘点,又有民间志愿者为寻找“铁证”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既有对全市红色抗战主题片区的生动介绍,又有对抗战文物意义的深度解析……所有这些无不深刻地说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已经成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奋进的鲜明记忆和不竭动力。 杨国庆讲述的南口战役比史料更加生动与细腻。 他更愿意将公众带到战地遗址,铺开手中的照片和地图与历史展开一场隔空对话,让人身临其境感知南口抗战的精神内核。 杨国庆认为,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昌平人,他有义务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告诉后人。 在调查南口战役的过程中,杨国庆注重寻找真实的历史场景,并将“文献资料、田野考察、口述史调查”三者相互比对,将宏大叙事与历史细节相互印证,力求精准还原南口战役的来龙去脉。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杨国庆让数千件战争遗物重见天日。 杨国庆在野外绘制地图 在千米高山上发现“汉阳造” 在延庆区的石峡村,有一条僻静的林荫小道,迂回可通向山顶的一段野长城。对于杨国庆来说,这条小径还能通往一处鲜为人知的抗战阵地。 杨国庆日前意外得到一份作战地图,显示在1937年8月的南口战役中,中日两军曾在石峡长城附近的“舍城西梁”交火。在过去二十年的田野调查中,他从未听说过这一地标,史料中也鲜有记载。杨国庆多方打探得知,在石峡村的深山区有一道独立城墙,与周边长城并未连接,当地村民称其为“舍城洼”,杨国庆暗自琢磨,舍城西梁很可能就藏在这附近。 为此,杨国庆驾车来到石峡村的山脚下,与伙伴们会合后,杨国庆身背登山包,手持金属探测器,从海拔500米的点位出发。山林里的小径弯杂、没有路标,身材精瘦的杨国庆,就像他的微信昵称“老山羊”一样,总能找对方向,登山不知疲倦,很难想象他已年过花甲。 经过两个小时的攀爬,老杨登上舍城洼东南侧的山梁,此地为延庆、昌平、怀来三地交界,海拔超过1000米。就在其他人沉浸赏景的时候,杨国庆不停环顾周围并有所发现。 “这里视野开阔,山梁上有明显的战壕,而且还不止一处。”杨国庆指着一片灌木丛说,南口战役多为山地作战,军队沿山脊挖战壕,居高临下打击敌人。历经88年的风吹雨打,这些战壕被泥土和植被层层掩盖,只留下一块块影影绰绰的洼地。 为证实战壕的存在,杨国庆钻进一片灌木丛,用金属探测器持续搜索,终于在经过一处洼地的时候,探测器发出嘟嘟嘟的响声。老杨掏出短把铁镐开始清理,很快发现一枚锈迹斑斑的镐头残件。随后他又锁定一处洼地,经过清理先后找到两枚子弹壳以及弹夹。 在场的人无不惊叹,看似寻常的荒山上,竟然隐藏着抗日战争的遗迹。 杨国庆用随身携带的饮用水,清洗其中一枚子弹壳,擦去弹壳上的泥土,直径12毫米的弹底显现出“五角星”徽标和“二四”等字样。杨国庆解释说,“五角星”是汉阳兵工厂的厂徽,“二四”则代表民国二十四年生产。“也就是说,这枚子弹是由汉阳兵工厂生产于1935年,很可能是由中国士兵在1937年的南口战役中击发。”杨国庆介绍说,近二十年来,他已走访南口战役上百个阵地,发现上千枚子弹壳,2009年他曾在昌平区的雕窝沟阵地,一次发现120枚子弹壳。 当天下午,杨国庆在经过几个小时的搜索后终于如愿以偿,先后找到舍城洼和舍城西梁,并在舍城西梁发现同样的战壕遗迹。趁着太阳落山前,老杨在一块山石上坐定,抽出纸笔绘制起方位图。在他的田野考察笔记中,又新增了一处历史地标。 地下室创办“南口战役纪念馆” 站在舍城西梁向西眺望,远处的“高楼”长城敌台,犹如一座丰碑矗立在山巅。杨国庆真正接触南口战役,正是从“高楼”开始。 时间回到20年前的一天,杨国庆到昌平区的“高楼”长城登山,发现敌台的一面外墙弹孔密布,后经证实系南口战役所留创痕,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极大震撼。作为土生土长的昌平人,却对家门口的这场战役非常陌生,这激发了杨国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据史料记载,1937年,日军侵占平津后向南口调兵,妄图入侵山西、绥远等地。为阻止日军向西北扩张,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军等抢防南口,在上百华里的地域布防6万多官兵,南口战役于8月8日打响。经过20多天的鏖战,中国军队在伤亡过大、后援不继的情况下败退,南口战役以失利告终。1937年8月31日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发表评论:“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久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自2005年起,年过不惑的杨国庆,开始根据史料中的线索,对南口战役进行田野考察和口述史调查。二十年来,他数次走访位于昌平、延庆、怀柔、门头沟、怀来等地的上百个独立阵地“打扫战场”,并与史料中的记载相互比对、相互印证。他还奔赴山东、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内蒙古、新疆、台湾等地寻访南口战役参战将士及其后代,进行了大量口述史调查。 随着探访点位不断增多,杨国庆收集的实物数量持续增长,仅子弹壳、炮弹皮、弹夹等战地遗物就多达上千件。为分享这些遗迹,他将自家经营熟食店的地下室辟为“南口战役纪念馆”,并于2010年8月8日起免费开放,这一天恰逢南口战役爆发73周年。次年,南口战役纪念馆被昌平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北京市昌平区市民素质教育基地”称号。 杨国庆在地下展室整理抗战文物 在南口战役纪念馆开办的11年里,杨国庆接待抗战老兵十余名、接待抗战将士后代近百人,参观者中有学生、教师、企业职员、政府人员、公安干警、部队官兵,还有日本、法国、德国、瑞士、新西兰的观众慕名而来。这间面积不足60平方米的地下室,不仅展示了大量南口战役的实物遗存,更像是一根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联系起与南口战役相关的各方人士在此找到心灵归属。 黄楼院战场意外发现日军埋尸坑 对于杨国庆来说,创办南口战役纪念馆并非终点,他的历史调查从未止步。在老杨看来,即便是同一阵地,每探访一次都会有不同的发现。 在南口战役中,发生在黄楼院的战事颇为惨烈。杨国庆曾到访黄楼院20余次,在长城周边先后发现子弹头、炮弹皮、手榴弹、刀鞘、日军防毒面具等。相比这些遗物,杨国庆更关注人在战争中的命运。 2019年5月7日,杨国庆经过2个小时的攀爬,登上海拔1080米的黄楼院长城。在山坡上“打扫战场”时,金属探测器嘟嘟作响。随后他在地下深约30厘米处,发现一枚面朝下的人类头骨。经长年掩埋,头骨呈土黄色,内部几乎被泥土填实。老杨掀开头骨旁的几块毛石,又陆续清理出多枚腿骨、臂骨、肋骨、肩胛骨、趾骨、脊椎骨等。当天下午,在距离第一具头骨30厘米处,杨国庆发现第二具头骨,其体量稍大、颧骨略宽,头顶中央有一个三角状窟窿。杨国庆认为,这应该是死者的致命伤。 在同一地点,杨国庆还发现一顶锈迹斑斑的日式钢盔、多枚日本国硬币,以及刻有“荒木”的印章等。种种迹象表明,死者很可能是日本兵。后经相关人士追查,两具头骨的身份可能是日本兵八田喜平和荒木岩夫。 今年2月,杨国庆赴日本福山市。他在日方的资料中发现,南口战役中日军曾在黄楼院战场设埋尸坑,这与杨国庆的田野考察发现基本吻合。杨国庆分析,黄楼院地势险要,转运遗体比较困难,埋尸地点并无墓碑,而且埋尸位置较浅,这两名日本兵疑为死后被人草草掩埋。“无论是田野考察、还是老乡的口述信息,都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性。”杨国庆说。在黄楼院战区,他还曾发现过中国士兵的遗骨,并为其入殓安葬。 10年来,为于营长送上除夕的饺子 今年1月28日正值除夕。就在家家户户欢度团聚之时,杨国庆独自驾车来到昌平区南口镇羊台子村于营长的墓碑前,清理杂草、擦拭墓碑,并将一盘尚温的饺子、糕点和水果端放到墓碑前。这是杨国庆陪于营长度过的第十个除夕。 于营长的故事,还要从杨国庆的田野调查说起。在老杨的记忆中,2010年4月6日,羊台子附近开满山桃花,他下山时遇见当地村民李连科,与老人攀谈得知,1937年南口战役期间,年仅5岁的李连科不仅听到机枪声,还亲眼看见中国士兵向山下运送伤员,其中一名死者被抬到他家的碾盘上,身上盖着毯子,据说此人是一名军官。随后,士兵征用了他家为老人预备的寿材,将碾盘上的军官装殓后葬在附近。 杨国庆认为这一信息非常重要,回家后查阅史料得知,南口战役期间,日军为从西侧迂回居庸关,派混成第11旅团第12联队,在联队长奈良晃的带领下,分兵向羊台子沟及其两侧山脊进攻。“而这位牺牲的军官,很可能是当时的中国守军、第二十一师一二一团第二营营长于恩涛。”杨国庆推断说。 2011年8月13日,杨国庆组织20余名志愿者,在李连科老人指认的地方,为于恩涛营长立碑。杨国庆坦言,这不仅仅是祭奠于营长,更是对所有驻防羊台子中国将士的缅怀。 让杨国庆意想不到的是,立碑过去五年后,他接到一个来自台湾的电话,电话那边的宋丽萍女士正是于营长的外孙女。通过交谈得知,于恩涛的老家在山东掖县(今莱州市)。抗战时期,家中没有得到任何他的生死消息,因此每年除夕夜,于恩涛的家人会为他摆上碗筷,加一盘饺子,盼望他回家过年…… 但直到抗战胜利后也未能知其下落。多年以后,于家后人在互联网上看到相关报道,才得知于恩涛已在南口战役中阵亡的消息。 抗战将士与亲人阴阳两隔,这让老杨潸然泪下。从2016年至今,每年除夕杨国庆都会把自家做的饺子送到羊台子村,让于营长和自己一起过年。 记者手记 遍野的鲜花是对抗战将士最好的祭奠 杨国庆和他所追寻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2021年,南口战役纪念馆所在的铺面房停租,老杨开办了11年的“地下展室”被迫关闭,整理出战地遗物、文献资料等共计161箱无处存放。 就在老杨一筹莫展时,时任昌平区流村镇禾子涧村党支部书记的卢全利为杨国庆的藏品免费提供存放场地,同时积极扩建村史馆,为其田野调查提供展示平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项目提供了10万元,用于制作展板、添置展柜、购买办公设备等;抗战将士后代高爱华女士,资助杨国庆5万元,用于搬家以及购买相关的历史资料;在外企工作的刘佳颖,根据杨国庆的田野调查制作了16集的战地纪录片,发布在南口战役纪念馆的微信公众号上,让展室关闭后依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众人的帮助下,杨国庆终于渡过难关。2024年8月8日,南口战役爆发87周年这一天,“民族记忆”禾子涧村史二馆开启试运行,该馆展出炮弹残片、钢盔、防毒面具及部分日军遗留物品等两百余件,皆为杨国庆田野考察所获实物之精品。 为加深公众对南口战役的认知,杨国庆已连续17年组织“战地寻踪”活动。今年4月4日清明节当天,“南口战场清明祭奠活动”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卧牛山举行,京、冀两地共计80余人参加。 每年春天,盛开的绣线菊和丁香花,会将“高楼”长城战场遗址附近点缀得生机盎然,老杨每次经过这里都会触景生情,感慨这漫山遍野的鲜花,是对南口抗战将士最好祭奠。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0 03:35 , Processed in 1.12700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