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故都胜迹辑略:佛刹篇

2025-7-16 18:3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朱祖希|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比雍和宫更古老!这些千年古刹藏着真正的老北京按:1940 年侯仁之在燕京大学任职期间,曾协助当时的历史系教授顾颉刚先生开设“古迹古物调查实习”一课。《故都胜迹辑略(初稿)》便是由他执笔编写而成的讲稿。这份 ...
比雍和宫更古老!这些千年古刹藏着真正的老北京
 
按:1940 年侯仁之在燕京大学任职期间,曾协助当时的历史系教授顾颉刚先生开设“古迹古物调查实习”一课。《故都胜迹辑略(初稿)》便是由他执笔编写而成的讲稿。这份“讲稿”虽去今已逾80 年,但其间的内容,特别是他那种“引经据典”的学风,仍值得今日的学人效仿,并作为实地考察时的参考。现由侯先生早期的学生朱祖希整理并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卧佛寺与碧云寺‍

西山多名刹,而近便可游者,以卧佛及碧云二寺为最。卧佛寺创于唐,名兜率,元名昭孝,后称寿安,或称永安寺,《顺天府志》称:
寿安,《春明梦余录》《帝京景物略》皆称永安。而《长安可游记》则称寿安,以山得名。考明宪宗“寿安寺如来宝塔铭”碑称:寿安山不甚高,有寺曰寿安禅寺,唐名兜率……历年既远,其规制悉毁于兵,漫不可考。正统中修建,敕赐今名云云。则寺名寿安所自,而永安又莫审何时改矣。

清雍正年间,怡贤亲王复捨赀重修,益加崇宏,世宗因赐名曰“十方普觉寺”,取“一佛卧游,十方普觉”之意,俗称卧佛寺。

寺在寿安山南麓,《春明梦余录》作聚宝山,俗称荷叶山。元寺茶山开寺,最称巨工,役卒尝数千人。山不甚高,登寺北门南望,则平畴如画。香山如障,来路去踪,皆在目前。寺于元、明皆称巨刹,尤以泉源木石卧佛娑罗著称。《长安客话》曰:卧佛寺以泉胜……层岩夹道,木石散置,不游可坐。两殿可卧一佛,长可丈余。其一渗金甚精……寺内娑罗树二株,可数围,子如橡栗,可疗心疾……门西有石盘,方广数丈,高亦称是……上创观音堂,周以栏楯,石盘下有小窦出泉,淙淙琤琤,下击石底,听之冷然……多牡丹,盖中官所植,取以上供者。

今历数百年,昔日胜境,依稀可寻,惟寺中二卧佛,清初已失其一。据《长安可游记》记载:二佛一为香檀像,系唐贞观年造;一为铜像,明成化年造。今所存者,惟此铜像耳。考《元史-英宗本纪》:至治元年(1321年)春,诏建大刹于京西寿安山……十二月,冶铜五十万斤,作寿安山寺佛像。

据此,则铜卧佛虽相传为明成化年造,而宪宗碑记(寿安寺如来宝塔铭,记寺中建置甚详),独无一语。及此故朱彝尊以为至治元年冶铜50万斤以作寿安殿寺佛像者,即此铜卧佛也。果如所言,则卧佛享寿已六百余年,亦近郊稀有之古物也。

清康熙四十一年,江南道监察御史张瑗奏请将魏氏墓碑仆毁铲平,今已不存。

寺殿三层,殿又称为金刚宝座塔。上歧为五,清乾隆年建,高宗金刚宝座塔碑文曰:五塔岳峙,各具宝相,象佛之遍历四隅,而常依止中座也。西域流传,中土希有。乾隆十有三年,西僧奉以入贡,爰命所司,就碧云寺如式建造,尺寸引伸,高广具足,势同地涌,望拟天游,贤劫祖庭,实在于是。

寺旁有泉,水淙淙下,引渠而出,四季不绝,可供游人饮用。

大佛寺内佛像 摄影 朱祖希

高梁河畔诸佛寺

高梁河源出西山,汇为昆明湖,西南流30里,至于故都西北城角,高梁桥在焉。桥初为闸,亦名高梁,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自桥而上,又称长河,夹岸风光,为近郊冠。《帝京景物略》云:水从玉泉来,三十里,至桥下……夹岸高柳,丝丝到水,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荫爽交匝,岁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浴佛日重午,游亦如之。

又《珂雪斋集》云: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流,洞见沙石,佛舍傍水,结构精密,朱户粉垣,隐见林中者,不可悉数。
是此一带,于明清之际,不徒以寺观胜,亦且以杨柳名,文人墨客,竞相唱和,略示数例如下:

弱柳晴无烟,空翠开清潭,长堤三十里,波影随行骖。(袁宏道)
路转柳桥曲,河连杏渚长,半天分树色,匝地起花香。(顾起元)
喧喧出尘路,春向郭西寻,千树舞千态,一丝牵一心。(葛一龙)
觅寺休辞远,逢僧不厌多,一泓春水疾,十里柳风和。(袁中道)
今者,夹河堤柳虽依稀可见,而寺观之胜,且成陈迹。唯河北大佛、极乐、五塔、万寿诸塔,旧址仍在,尤可想见昔日精蓝碁置之一般云。

1.大佛寺

寺为明正德八年(1513年)司礼太监张雄建,赐额曰大慧寺。其地旧名曰畏吾村,今讹称魏公村。寺有大悲殿,重檐架之,中范铜为佛像,高5丈,土人由是以大佛寺呼之。

迨嘉靖中,世宗方信道士,太监麦某等,惟恐寺刹之毁,又增建佑圣观于其左。全寺观计之,殿宇凡183楹,拓地421亩,寺后有高阜,积土甃石为之,上并建真武祠,并亦存此以后也。今寺观并废,而寺殿犹存,大佛危立其中,亦天意乎?

寺初有明大学士李陈阳为碑,工部尚书李燧书,今无存。李墓并在寺右,唯其后世族姓衰微,尝以墓前石捣碎,与贩盐者插和以卖,故其基久废。清乾隆间纂修《日下旧闻考》,引《顺天府志》谓李墓即在寺旁,而按语以为无考。迨嘉庆初,法式善与大兴知县郭立诚及宛平知县胡逊,寻得其地,为之植树建祠,请翁方纲书石记之,又各赋诗刻于碑阴,招人守之。道光中,湖广乡人又立于寺前大道之右,大字书曰:“明李文正公墓”,俾展墓者知其去处。
大慧寺大悲宝殿

2.极乐寺

大佛寺南行里许至极乐寺,元至元时建,明成化中重修。寺前临水,以苍松古柳及牡丹胜,《潇碧堂集》云:极乐寺去高梁桥三里,马行浓绿中,若张盖。殿前有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可七八围。

又《帝京景物略》云:距桥(即高梁桥)三里,为极乐寺址,天启初年犹未毁也。门外古柳,殿前古松,寺左国花堂牡丹。西山入座,涧水入厨,神庙四十年间,士大夫多暇,数游寺,轮蹄无虚日,袁中郎云小似钱塘西湖然。

明末寺毁,旧景全非。清初,重加修正,转以荷花及海棠见称,《顺天府志》曰:乾隆时多荷花,诗人游屐最盛。今荷花零落,池亦淤浅,唯海棠花数十株,暮春三月,拆苞吐馥,艳如赪霞,娇如晴雪,夕阳万点,尽收其中,间以丁香蕤蕤碎紫,城西一胜地也。
光绪中叶,海棠犹盛,其后渐衰。《天咫偶闻》曰:

极乐寺明代牡丹最盛……后牡丹渐尽又以海棠名。树高两三丈,凡数十株,国花堂前后皆海棠。望之如七宝浮图,有光奕奕,微风过之,锦䄄满地,今海棠亦尽。

今寺前有放生池,当是昔日植荷之处。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寺经重修,清雅宜人。

3.五塔寺

极乐寺正西半里,五塔寺在焉。寺本名正觉,或称大正觉,又称真觉。

初为蒙人所建,明永乐间重修。大殿五楹,后为金刚宝塔,塔后殿五楹,塔院之东为行殿。既后诸殿均废,除塔前殿基隐然可见外,余皆犁为耕田矣。

金刚宝座初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塔凡五浮图,俗因称“五塔寺”。《帝京景物略》记之甚详:寺准中印度式,建宝座,叠石台五丈,藏级于壁,左右蜗旋而上。顶平为台,列塔五,各二丈。塔刻梵像、梵字、梵宝、梵华,中塔刻两足迹。他迹、陷下廓摹耳。此隆起,纹螺若相抵蹲……按《西域纪》,五塔因缘,拘尸那揭罗国(即中印土)娑罗林精舍有塔,是金刚神躃地处。次侧一塔,是停棺七日处。次侧一塔,是阿泥楼陀,上天告母,母降哭佛处。次一塔,是佛涅槃般那处。次侧一塔,是佛为大迦叶波现双足处。又按僧祗律,亦五塔因缘,云塔有舍利者,支提;无舍利者,凡人。起塔于佛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处,佛泥洹处,菩萨像、辟支像、佛像、佛脚迹处,得安华盖供养。上者,供养佛塔;下者,供养支提也。寺因缘者,寺因山水,缘贤圣熏修也。

又《析津日记》曰:真觉寺塔规制特奇。寺有姚夔碑记,称永乐中国师五明班迪达召见于武英殿,帝与语,悦之,为造寺,石台则成化九年(1473年)所建也。

真觉寺金刚宝座

今塔经重修,而姚碑无存。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春,中国营造学社“北平万国美术会作历代建筑绘图照片模型展览”,其照片第54幅即该寺也。其间这样说:“印度佛陀加耶式”高基上,建塔五座,塑力士、狮子、小塔等,形制奇特,为国内孤例。

但以笔者所见,绥远、归化城(呼和浩特旧城)内美人桥东南有寺曰新召,召内有塔围十丈,上歧为五,与此正复相同,蒙人称曰“塔布斯普尔罕召”,意即“五塔”,故俗亦称“五塔寺”。初建于雍正五年(1727年),十年(1732年)赐名“慈灯寺”。塔雕佛像,亦甚工致,则此不得以孤例称也。

4.万寿寺

五塔寺西行又四五里至万寿寺,明万历五年(1577年)建。《帝京景物略》云:“万历五年,物力有余,民已悦豫。太监冯保奉命大作,役不逾时,公私若无闻知。”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及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天咫偶闻》曰:“万寿寺……乾隆中重修,为太后祝釐之所。”寺极宏丽,大殿后叠石,像三神山。旧有松七株,最有名。光绪庚寅后楼火,并松俱烬……今寺中但存“七松证道图”图,乃一僧小照,有梅庵题诗。
今又数十年,不知此图仍在否?

寺前堤柳回绕,长河临流,入寺为钟鼓楼、天王殿。再进为正殿,殿后为万寿阁,阁后禅堂,堂后有假山,即震钧所谓叠石以像“三神山”者。山上并建大士殿,山下则为地藏洞。山后为无量寿佛殿,稍北为三圣殿,最后为蔬圃。又寺右原为行宫,今由北平佛教会辟为育幼堂。

初,寺中悬永乐时所铸大钟,内外勒“华严经”八十一卷。铣于间书“金刚般若”三十二分,名曰“华严钟”。其后,不知何时移至城北觉生寺,即俗称大钟寺者是也。

又寺西路北设关,门内有长衢,初列达,北达畅春园,即今燕京大学迤西,西苑操场所在之地,名为万寿街,又因列肆全仿苏州,故俗名称苏州街。旧传太后喜苏州风景,建此以仿之。今过其地,一路荒凉,昔日繁华,正同海市蜃楼,无复踪迹可寻矣。

天宁寺

故都佛刹,天宁寺为最古。初建于元魏(386~534),曰光林寺。朱彝尊“寓天宁寺诗”有“万古光林寺,相传拓跋宫”之句。寺于隋称宏业,唐称天王,金称大万安。元末遭兵火,荡然一尽。明初,成祖在潜邸,命所司重修。宣德中勅改天宁,至今仍之。

寺之始创,实在旧幽州城之内,至唐为藩镇城,辽金两代,相继建都于此,其故垣约当今城之西南。故以寺址而论,旧在城中而今在城外矣。《天咫偶闻》曰:“元魏之光林寺,地在金代南城内,古名白纸坊。林木列植,道路纵横,昔日之街衢径术也。禅房花影,廊庑山光,昔日之朱门华屋也。不见毂击肩摩如雨如云之胜,徒留此数弓琳宇,为士大夫折柳之所。试问陌上行人,曾有动华屋邱山之感者乎。”

寺以塔胜,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建,《帝京景物略》曰:“文帝遇阿罗汉,授舍利一囊,与法师昙迁数之,莫定多少,乃以七宝函致雍岐等三十州,州建一塔,天宁东塔其也。”至今1300余年,而巍然独在,瞻其嵯峨,超然于云烟之外,若不胜世海沧桑之感者。塔高二十七丈五尺五寸,规制特异,冷然志记之甚详:“塔实其中,无阶级可上,盖专以安佛舍利,非登览之地也。其址为方台,广袤各十二丈,高可六尺。台上为觚,坛高可四尺,象如黄琮,塔建其上。觚如坛之数,塔之址略如佛座,雕刻锦文华葩鬼物之形。上为扶阑,阑四周架铁灯三层,凡三百六十盏,每月八日注油燃之。阑之内起八柱,缠以交龙,墙连以柱,四正琢为门,夹立天王像。四隅琢为牖,夹立菩萨像,皆陶甓为之,仰望者疑为燕山夺玉石也。自塔址至柱楣为第一层,其高约全塔三分之一。自是以上,飞檐叠栱,又十二层,每椽之首,缀为一铃,八觚交角之处,又缀一大铃。通计大小铃三千四百有奇,风作时,铃齐鸣,若编钟编磬之相和焉。”
按查慎行有塔灯诗曰:“灯明三百六十点,风撼三千四百铃;最好天宁云外塔:恨无梯级上青冥。”
车前所记,正复相合。然此皆为清初以前景象,今则冷塔孤影,无复当年盛况矣。

明之中叶,庙事最盛,良莠咸集,不法者以为藏身之所,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给事中李文进言:“迩年宣武门外,天宁寺中,广聚僧徒,辄建坛场,受戒说法,拥以盖舆,动以鼓吹,四方缁衣,集至万人,瞻拜伏听,昼聚夜散,男女混淆,甚有逋罪黥徒。髠发隐匿,因缘为奸。故四月以来,京师内外,盗贼窃发,辇毂之下,岂应有此?乞捕为首者,按治其罪。”果如所言,则天宁寺实无异京师之逋逃薮矣。降及明末,此风大减。清初文人如王士祯、朱彝尊辈,皆尝寓居于此。则寺居之清闲,又可知矣。
法源寺



法源寺在宣武门外,为旧京一大名刹,史迹最富,载记尤多,名篇络绎,仅择要述之。

寺初创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为太宗悯征辽将士所建,故名“悯忠阁”。当时,地在幽州城内之东南隅,元改建大都,遂僻处内诚之外矣。

寺内旧有两砖塔,高可十丈,传为安禄山、史思明所建,金时犹在,元初废。
寺中又有唐中和间节度使李可举所造观音阁与双塔参峙,有悯忠阁之称,唐谚有云:“悯忠高阁,去天一握。”阁与双塔久废,无复遗迹可寻。

五季丧乱,寺宇颓废。辽大安中重修,闳深壮丽,比于宫阙。同时,有沙门善制,以所获舍利一万余粒,封山石函,藏观音菩萨地宫。
寺于明正统七年重修,改额崇福。十年建藏经阁,以庋御赐大藏经。此后又屡经修缮,至崇祯七年(1634年),复易额曰悯忠。

清顺治间,命建戒坛于寺,康熙间重建藏经阁,有圣祖书额。雍正十一年,世宗发帑重修,赐额曰法源寺,至今仍之。

法源寺天王殿

今寺南向为门三,中门有勅建法源寺石额,门内左为钟楼,右为鼓楼,中迤北为天王殿,双阙旁通。殿后有小阁,其北为大雄殿,殿左为伽蓝殿,右为祖师殿,殿后有石函,石函东有斋堂,为嵌列碑塔铭之所。石函后为无量殿,亦曰念佛台。坛旁加以衖,左为钟板堂,右为传戒堂。又南,左为客堂,右为库房。院之西偏为欢喜堂。正院为法堂,左曰羯磨寮,右曰教授寮。堂后为庄严亭,最后为藏经阁。迴廊曲绕,东接金刚堂,西接顺觉堂。阁东为吉祥如意寮,西为福缘寿庆寮。遍西三圣殿,南为文昌阁。寻迤东大悲院方古之东塔院;迤西至教支官道,为古之西塔院。

寺多历史故实,远者如宋钦宗之北行,即寓居于此;近者如民国二年(1913年)柯劭忞所著《新元史》于寺,九阅月而成,为现代国史巨著,亦甚可纪念者也。

寺多古物,而碑碣尤富,可览者多矣。如汉曹娥碑、唐悯忠寺刻石、唐悯忠寺无垢净光宝塔颂碑、唐吴道子绘佛像刻石、辽观音菩萨地宫舍利函记等13通。

寺中林木荫翳,相传有象槐、唐松、宋柏。象槐在天王殿西首院内,传为唐植,以瘫肿似象,又谓元时驯象偃息其下,故名。周约数围,仅存老干,中空,内生小槐一株。唐松在大雄殿院内,东南隅白松一株即是。宋柏十余株,在钟鼓楼前,树干极大,浓荫蔽天,乃寺中极清凉境也。

侯仁之与北京

一代宗师侯仁之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地理学家与学界泰斗,奠定了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基础。被人们称为“北京通”“中国申遗第一人”。本专栏由朱祖希先生(左图)撰写,以追念侯仁之先生的学术精神。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7 13:33 , Processed in 1.097418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