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饽饽到宫廷甜点,它如何“驯服”老北京的胃? 有些人总是调侃,“北京是美食的荒漠”,我有些不置可否。但即使在“荒漠”中,我想也是能捕捉到一线生机的吧。“老北京小吃”就是“荒漠”中的那一抹绚烂的颜色,丰富多彩、变幻莫测。 在品类繁多的“老北京小吃”当中,我独爱“萨其玛”,甜美的味道,独特的名号,让人回味无穷、心驰神往。 清代民俗著作《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萨其玛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我们不难看出,“萨其玛”来源于满族,起源较早,它是满族人喜食的糕点之一。自满清入关,定鼎北京后,满洲饽饽一跃成为御膳主体,“萨其玛”作为这其中的一分子,自然也进入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受到宫廷贵族的喜爱。除御膳外,“萨其玛”同众多满洲饽饽一道,还承担着祭祀的重任。 《满族食俗与清宫御膳》一书中写道:“皇帝、皇后陵大祭时,饽饽桌上供有:鹅蛋、鸡蛋、鸭蛋……炸高丽饽饽、红馅擀皮、黄馅擀皮、大麻花、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奶皮花糕,山梨面糕……”这其中,“枸奶子糕”即为“萨其玛”。我们可以想象,摆放在祭祀供桌上的“萨其玛”,内心是多么的骄傲,尽享神圣职责带来的殊荣。当然,“萨其玛”终究源于民间,最大的受众群体依然是百姓。从关外来的食品,能否融入京城,能否取悦这里的百姓,也属实是一个考验。然而,经过满汉的相互融合与饽饽制作的不断改良,“萨其玛”终俘获了京城人民的味蕾。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 这里的“赛利马”即为“萨其玛”,这足以证明,从清初直至清朝后期,“萨其玛”作为一道传统的民族小吃,经过一代代饽饽师傅们的精进与完善,美味不减,经久不衰。它似一首悠扬的乐曲,一直流传在市井街巷中,一直萦绕在寻常巷陌家,为京城百姓的餐桌增添了别样的甜美。时至今日,“萨其玛”依然作为老少皆宜的传统糕点深受人们喜爱,要是您进到咱北京老字号“稻香村”中,准能看见它的身影。金黄的外表,葡萄干、金糕丁傍身,再配以白芝麻、瓜子仁的点缀,咬一口酥软香甜,真是缤纷多姿、让人垂涎欲滴。当然,“萨其玛”不止是“稻香村”的专属,市面多有售之且种类颇多,例如“黑糖萨其玛”“芝士萨其玛”“水果萨其玛”等等,这些新品的问世展现了老北京小吃“萨其玛”与时俱进的别样风采,也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了传统美食的民间基础与深厚底蕴。近年来“萨其玛”还换上了华丽的外衣远销海外,真可谓名满天下、飘香四海。 《满族食俗与清宫御膳》 虽然“萨其玛”的历史如此悠久,名声如此之大,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萨其玛”的名称以及用字总是莫衷一是,有的称之为“沙琪玛”,有的则改变了其中的汉字,写作“萨琪玛”或是“萨齐马”等,前文中我们还看到了“赛利马”的称呼,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萨其玛”名字的来源及含义。 听到“萨其玛”这个名字,人们的第一感觉总会是“这并非一个汉语词汇”,加之“萨其玛”出身于关外满族,想必又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个名字是不是来源于满语。没错,“萨其玛”的称谓确实源于满语词汇“”(拉丁转写为sacima),该词的标准读音为],与“萨其玛”的读音基本相同,因而在汉语音译的过程中,会出现同音不同字或是使用发音相似的汉字表达满语语音的情况,从而出现了“萨其玛”与“萨琪玛”,“沙琪玛”与“赛利马”。我们可以说这些都是汉语音译外来语的正常现象,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不同的翻译者在译注的过程中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呈现罢了。 找到了“萨其玛”名字的来源,那我们再来看一看作为词源的满语词汇“”究竟是什么意思,它是如何定义这个来自关外,而后享誉京城的传统小吃的呢?在清代满语字典《五体清文鉴》中,“”这一词条的汉语意思为“糖缠”,那么何为“糖缠”呢?《御制增订清文鉴》中又对“”进行了进一步解释:白面用芝麻油炸后,拌上糖稀,放洗过的芝麻制成。我认为这两个解释不仅对“萨其玛”即是“糖缠”做出了定义,还为“萨其玛”的制作手法加以了说明,虽与前文所述的《燕京岁时记》中“萨其玛”最初的制作方法有所出入,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萨其玛”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调整制作方式,逐渐形成了更加迎合关内京城百姓口味的小吃这一事实。此外,细心的读者可能还会留意到前文中提到的“枸奶子糕”这一称谓,其实这源于“萨其玛”的种类。在清代“萨其玛”又会被细分为很多种,例如“葡萄糖缠”、“枸奶子糖缠”以及“白糖缠”等等,“枸奶子糕”即是“枸奶子糖缠”,也自然算是“萨其玛”的一种了。 《五体清文鉴》中,满文“萨其玛”出处 以上关于“萨其玛”的理解都是围绕《五体清文鉴》中所给出的“糖缠”定义展开的,那么就“”这一满语词汇本身来说,有没有它更原始的含义呢,其实是有的。满语中“”应是来源于满语动词“”(拉丁转写为sacimbi),意为“砍、剁、切”,而满语中动词去掉词尾“-mbi”,加之以“-ma”,即会变为一个与原动词相关的名词。例如,满语动词“”(拉丁转写为gocimbi),意为“抽、拉”,而“”(拉丁转写为gocima)就应该是“抽、拉的东西”,即为名词“抽屉”。同理,“”变成“”,就应该被理解为“砍的东西”或是“切割的东西”。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即是被切割的东西,换个与食物相关的说法就应该是“切糕”,这样一来“萨其玛”其实就是满族的切糕了。 至此,我们厘清了“萨其玛”这一名字的来源与含义。一个充满民族特色的名字,一段从“切糕”化身“糖缠”的神奇而梦幻的涅槃,在满洲饽饽的大家庭中,也就只有“萨其玛”有此幸运了。 “萨其玛”,一个来自关外的民族糕点,一个传承了400余年的美味小吃,经历过名称的更迭、制作的进阶、口味的融合与变化,终不失其甜美、温柔的本性,跃动在京城、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我想,“萨其玛”会继续带着它灿烂的光环一直传承下去,不断书写着属于它自己的,属于老北京小吃的,属于民族传统美食文化的新的传奇。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9 23:11 , Processed in 1.07541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