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他两任都水监立下大功,第二次堪称北京水利史上的「惊世杰作」

2025-7-21 20:3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王越|来自: 天天副刊

摘要: 至元二十八年(1291),郭守敬提出利用昌平白浮泉水以济漕运的建议,第二年批准开工。郭守敬再次被任命为都水监,任通惠河的设计、施工总指挥,主持修建白浮瓮山河引水工程。忽必烈命令,仿效汉武帝瓠子河决口工程,命 ...
至元二十八年(1291),郭守敬提出利用昌平白浮泉水以济漕运的建议,第二年批准开工。郭守敬再次被任命为都水监,任通惠河的设计、施工总指挥,主持修建白浮瓮山河引水工程。忽必烈命令,仿效汉武帝瓠子河决口工程,命令丞相以下的官员都要拿着畚箕和铁锹带头劳作,参加通惠河开凿的共有两万多人。因工程浩大,“通惠河道所都事”全权由“咸待公(郭守敬)指授而后行事”。

引玉泉之水入城

是郭守敬为京城水利所建第一功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是我国元代著名的科学家,在水利、数学、天文历法、仪器制造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

郭守敬出身书香世家,祖父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精通五经,熟知天文,擅长水利技术。后师从同乡刘秉忠。

刘秉忠是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精通经学和天文学,还主持了元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郭守敬在他那儿学到了很多知识。刘秉忠被忽必烈召回京城,把郭守敬介绍给同窗张文谦。

据当时人的总结,郭守敬的学问“不可及者有三:一曰水利之学,二曰历数之学,三曰仪象制造之学”。不过在郭守敬的三“不可及”之中,他最早赖以成名的是水利之学。21岁时,他就规划设计了家乡邢台的一项河道疏浚工程,使漫漶的水泽各归故道。在他的指点之下挖出已被埋没了近三十年的石桥遗物,让他博得“习知水利”之誉。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曾专门为此写了一篇《邢州新石桥记》,文中的郭生指的就是年轻的郭守敬。

1260年,忽必烈即位,张文谦升任中书左丞,郭守敬跟着张文谦到各处勘测地形,筹划水利方案,做了不少实际工作。中统三年(1262),由张文谦推荐,31岁的郭守敬在开平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他“面陈水利六事”,第一条,就建议引用玉泉山水以通燕京到通州的漕运河道:“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灌以玉泉水,引入行舟,岁可省做车钱六万缗。”可以说引玉泉之水入城是郭守敬为京城水利所建的第一功,从元代到解放初期,玉泉之水一直是北京城市用水的主要来源。

元世祖对郭守敬的六条建议大为赞扬,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当下就任命他为“提举诸路河渠”,掌管各地河渠的整修和管理工作,第二年又升他为“银符副河渠使”。1264年,郭守敬在张文谦的支持下,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唐来、汉延等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的农田得到灌溉,受到西夏百姓的爱戴。当地百姓曾在渠头上为他建立生祠,并立碑记录此事。

次年,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监。为了解决通州至燕京漕运和修建大都城建材的需要,开始利用所有资源修建运河,打通漕运,开凿金口河运西山木石,特别是通过对隋唐大运河截弯取直的规划设计,初步奠定了元代迄今京杭大运河的走向和格局。他还设计并亲自主持了通惠河的修建,使漕粮可以直运京城,成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杰作之一。



郭守敬两任都水监

1276年,元军攻下了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同年,元世祖忽必烈迁都中都城,并采纳刘秉忠生前建议,修订旧历,在全国疆域内统一新历法。诏令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

为了编历,郭守敬简化了中国传统的观测仪器浑仪,创造了闻名世界的简仪、仰仪等优秀的天文仪表,其名载于齐履谦所撰《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中,分别为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等十二种。至元二十三年(1286),郭守敬升任太史令。

为纪念郭守敬在天文历法上所取得的成就,上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学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而且,经国际小行星组织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郭守敬星”。

1291年,元朝重新成立了都水监,正式启动开通通州到大都的运河工程,郭守敬再次主管都水监。他在白浮泉下游修建堤堰,一方面拦蓄泉水,形成小蓄水池,保持水位高程;另一方面用来隔挡东沙河水的冲刷,这便是明朝人所说的白浮堰。

当时,因“神山、白浮皆在(昌平)州之东南,地势西高东下”,如直接南下引向大都,中有河谷低下的沙河、清河两条大河,难以逾越;如向西行,有高峻西山挡道。面对这种复杂的地形条件,郭守敬在水利工程中,首先提出了以海平面为零点的海拔标准概念,比德国数学家高斯要早560年。经过实地测量,他得出了白浮泉地势虽低于西山,但要高于西山山麓地带。

按照郭守敬的设计方案:“自昌平县白浮村开导神山泉,西南转,循山麓,与一亩泉、榆河、玉泉诸水合,自西水门入都,经积水潭为停渊。”即堰渠由昌平东南10余里的神山(今称龙山)下的白浮泉为起点,先反向把泉水引向西山,大体沿50米等高线的山麓折而南下,宛如在山脚下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避开了高山河谷。沿途又拦截沙河、清河上游的水源,汇聚孟村一亩泉、榆河温汤龙泉等10余条山溪和泉水,修建清水口12处,使水量大增。《元一统志》载,“上自昌平白浮村之神山泉,下流有王家山泉、昌平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西来马眼泉、侯家庄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温泉、龙泉、冷水泉和玉泉。”最后截取玉泉山之泉水,向东南注入瓮山泊(今昆明湖)。这些泉水引用到1368年元朝灭亡,通惠河停止漕运。

白浮瓮山河共长约32公里,地形高差仅7米余,若没有精准的测量技术几乎无法实现渠水通畅,这堪称北京水利史上的惊世杰作。当时人们还没有海拔概念,感叹曰:“守敬乃能引之而西,是不可晓。”如今,现代水利工程京密引水渠自白浮村至昆明湖这一段的线路,大体走向也基本与元代故道一致,足证郭守敬对地形勘测之精确。

1292年,白浮堰引水工程建成,这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引用西北泉水规模最大的一次。郭守敬对白浮泉的利用,不仅解决了京师漕运问题,而且“为大都城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水源”,对当时元大都的城市生活、景观用水都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古今链接

白浮瓮山河所过地区文物古迹众多

今天,人们在白浮瓮山河所过地区依然能看到众多文物古迹。除白浮泉遗址所在的都龙王庙和九龙池外,还有黑龙潭龙王庙、玉泉山龙神祠、昆明湖“广润灵雨祠”等。

黑龙潭龙王庙在海淀区温泉镇温泉路15号,是明清两朝皇帝祈雨之地。2013年3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黑龙潭龙王庙

相传黑龙潭龙王庙所在的画眉山“产石黑色,浮质而腻理,入金宫为眉石”,金代曾采石为宫女画眉,所以石称黛石,山称画眉山。《红楼梦》中,宝玉给初见面的林黛玉取名“颦颦”,并说“西山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即此。画眉山腰有一圆潭,径10余米,水从山峡石隙中流入潭内,溢泻山下田野。传说有黑龙潜藏水底,天旱之年潭水不涸,故名黑龙潭。

《帝京景物略》载,“黑龙潭在金山口北,依岗有龙王庙,碧殿丹垣。廊前为潭,土人云有黑龙潜其中,故名黑龙潭。”明成化二十二年兴建龙王庙,清康熙二十年重建。乾隆三年(1738)封龙神为昭灵沛泽龙王之神。据载,明万历及清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来此祈雨、观潭,并在庙外修建行宫。庙内现存明清及民国重修碑、御制碑及祈雨灵应碑等多块。黑龙潭及龙王庙坐西向东,依山势而建,北为黑龙潭,南为龙王庙。全部建筑均为歇山顶,并覆以黄琉璃瓦。

民间传说,遇到干旱年景,唯有黑龙潭的流水终年不断。明清两代,黑龙潭祈雨活动规模很大,规格很高。首先要由钦天监选择日期,拟出王公大臣参加者名单和祈雨规模,由礼部奏请皇帝批准,再由翰林院撰写祝文。为表示虔诚,皇帝不乘辇,不设卤薄,躬亲祝帛。据说,乾隆皇帝88岁高龄时还亲临此庙向龙王爷叩头,以示尊重。为此,乾隆皇帝还将此庙的绿瓦换为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黄瓦。

颐和园昆明湖南湖岛上,有广润灵雨祠,山门上“广润灵雨祠”五字为嘉庆皇帝御笔亲题。该祠前身为明代西湖东堤龙神祠。1750年,乾隆皇帝建清漪园时扩展西湖,将瓮山(万寿山)南面,“西堤”以东的稻田、黑龙潭等辟为新湖区,形成“昆明湖”。原来“西堤”上的龙王庙一带成为湖心岛,即今南湖岛;龙王庙以东的一段“西堤”基址上建起了十七孔桥;南面一段改造成昆明湖的东堤。重新修葺的龙王庙,因唐玄宗曾诏封西海为广润王,便将其改名“广润祠”,“香供着照静明园等处之例办理”,与皇家园林融为一体。乾隆皇帝多次到广润祠拈香祈雨或谢雨。

1812年,嘉庆帝亲赴广润祠拈香,祈雨有应,特颁布上谕:“昆明湖广润灵雨祠……于原封安佑普济神号下,敬增沛泽广生四字,并著礼部查照黑龙潭、玉泉山两处龙神祠祀典一体春秋致祭,以昭灵贶,钦此。”昆明湖龙神祠同黑龙潭、玉泉山龙神祠一样,进入国家祀典。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23 13:42 , Processed in 1.14995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