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明清时期的冰箱及其它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明清时期的冰箱及其它 现代都市中,冰箱给人们的居住生活带来了莫大方便,尤其在炎炎夏日更不可缺少。其实早在明朝它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祛暑器具,被北京城里的皇公贵族们广泛使用了。当然那决不是电冰箱,而是一种用天然冰块降温的箱子,故称“冰箱”。当时的冰箱亦称“冰桶”,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从外观上看箱身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箱两侧置铜环便于搬运,四条腿足为硬木活中的鼓腿膨牙作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约1.5厘米厚,板上镂雕钱形孔。深色的箱体衬着金黄的铜箍铜环,给人以雍容悦目之感。 冰箱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在功能设计上也十分精巧科学。箱内挂锡里,箱底有小孔。两块盖板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每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味道干爽清凉,用后让人觉得十分惬意暑气顿消。由于锡里的保护,冰水不致侵蚀木质的箱体,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 除此之外,冰融化时吸收室内的热空气,通过盖上镂空的排气孔调节室温,还可以起到空调的作用。 由于冰箱广泛使用,京城每年夏季需用大量冰块,这些冰均取自冰窖。过去无论是紫禁城内还是府宅公廨,都各自有伫冰的冰窖。每年冬至起即在筒子河什刹海等处打冰入窖,由工部设专人管理。 金寄水、周沙尘著的《王府生活实录》中有“王府从五月初一起,开始运进天然冰块,每房都备有硬木制作的冰桶……每天,由太监往各房送冰,以供瓜果等食品保鲜。”可为当时用冰祛暑的写照。在所有遗留下来的冰箱实物中,有三件颇值一提。据现在北京龙顺成中式家具厂的师傅讲,晚清内务府大臣绍英家曾有木胎烧琉璃冰箱,极为罕见。另两件为现在仅存的一对,是1985年由陆仪女士捐赠给北京故宫物院中的珐琅冰箱。本是宫中旧物,清末流出宫外,被陆女士的父亲以重金从天津某古玩店购出,历尽艰难保存了下来。这对木胎珐琅冰箱通体掐丝,每件箱重102公斤;座重21公斤;箱高45厘米;做工精细色彩华丽。盖面及箱体外满饰缠枝花;口沿饰回纹;盖沿外侧有“大清乾隆御制”款识。红木座老虎爪,嵌珐琅片、包角,是冰箱工艺中的珍品。其实上面所说的木质(胎)冰箱还不是最早产生的。最早的冰箱应该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鉴。盛放天然冰,制冷食是鉴的主要用途之一。《周礼·天官·凌人》中载“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郑玄注云:“鉴,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暑气。”由此看出,鉴是我国的冰箱之祖了。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着一柄长勺是专门用来舀冷饮的。 冰箱也好,鉴也好,在过去普通百姓是无权使用的,然而他们却有自己的一套制冷食的方法。老北京就是在水井边用提篮盛上瓜果,然后系篮于辘轳之上,送下井去,使提篮悬浮于冰凉的冷水中。所谓“浮瓜沉李”,这种方法称作“拔”。清人佚名编《人海诗区》卷四“风俗篇”收录欧阳原功《燕京风俗渔家傲词》,其中《六月》一首写旧京夏日民风兹录于此 六月都城偏昼永,辘轳声动浮瓜井。海上红楼歌扇影。河朔饮,碧莲花肺槐芽渖。绿鬓亲王初守省,乘舆去后严巡警太液池心波万倾,闲芳景,扫宫人户捞渔艇。词中“辘轳声动浮瓜井”一句妙趣横生,让人读来如身临其境一般。 时世变迁,现在要想吃冷食,随时可以,您不必用井水拔了;要想看青铜鉴,只有去博物馆了;旧时的冰箱在古玩市场或旧家具店偶尔还能见到。还有人专门寻找这种冰箱;当然不是为了制冷饮、冰瓜果,而是当作小型酒柜。箱中陈酒,往局室中一摆颇有些传统文化的韵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9:22 , Processed in 1.09935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