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里曾有过百十座清王府,存留至今的屈指可数。可就有这么一个特例,一个王爵之下,竟前后有过三座王府,还个个充满了传奇的往事。最近正在腾退的孚王府,就是雍正朝十三爷一家三府中的第二座王府。 协和医院向西北拍摄,帅府园北侧的军械设施和远处的东安市场,也就是老怡亲王府和老贤良寺旧址。 孚王府,老北京又叫“九爷府”。这九爷,指的是道光帝的第九子奕譓。奕譓一生短暂而平庸,而且只是个郡王,但这王府却是典型的亲王规格,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王府本是怡亲王家的,因为在慈禧政变中站错了队,第六代怡亲王载垣被三尺白绫赐死,府邸也被慈禧剥夺转赠,怡王府这才成了孚王府。 现存的孚王府,从狮子院到后罩楼院共计五进,中轴线长达两百多米,主要殿宇均绿琉璃瓦覆顶,规模宏大,格局严整,古韵犹存。无论规模还是建筑,都是雍正年间的顶配。 孚王府狮子院,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校门 孚王府西路大殿 孚王府大殿,后来的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厅 如此高的规格,彰显的是雍正帝对第一代怡亲王,也就是“十三爷”允祥的恩宠。 “九子夺嫡”时,十三弟对四爷极力辅佐,登基后,四爷对十三弟也极为倚重,封他为和硕怡亲王且世袭罔替,也就是“铁帽子王”,又让其出任议政大臣,总理朝政,甚至称他为“宇宙之全人”。允祥积劳成疾,去世时的谥号为“贤”。雍正为了纪念他,不仅在全国各地建造贤良祠,还把允祥的府邸,也就是第一座怡亲王府改为贤良寺。 弘晓继承十三爷王爵后,雍正将朝阳门内诚贝勒允祁府,改赐给他作为怡亲王新府,也就是如今朝内孚王府(九爷府)。《乾隆京城全图》上绘有该府全貌,这是一座堪称活化石的亲王府,严谨的规制几乎与《大清会典》全相吻合。 在王府中线上,最大的殿宇是七开间正殿,俗称银安殿,这也是京城仅存的七开间王府大殿。王府时代只摆着巨大的屏风和王爷的宝座,仅在典礼时才开启。大清落幕后,王府败落,几经转手,在这里办起了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于是,大殿重生,变作了音乐厅。吱吱哑哑的木质小舞台搭起来,二层的木制看台立起来,西洋范儿的楼梯,还铺上了进口的民国花地砖。只有在仰望房顶时,瞧见那绚烂夺目的“金龙合玺”彩绘,铺满了檩栋梁枋,才得见大清时的影子。 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的师生在神殿前合影 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的学生在侧殿中做化学实验 搬出王府的载垣一支,一直以变卖家藏为生,一卖就是四十年,第二代怡亲王弘晓的藏书随之散落人间。《红楼梦》过录最早的抄本之一《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就是出自怡亲王府的旧藏。据考证,弘晓和其父允祥两代怡亲王与曹家的关系很深,两人有可能是红楼梦中“北静王”的原型。 同治初年,朝廷恢复了怡亲王的世爵,但爵位不再属于弘晓这支,而是给了十三爷的另一个旁支——宁郡王弘晈的后代,复爵后宁郡王府又被称为小怡王府,这是第三座怡亲王府。 与九爷府同属清中期建筑的宁郡王府,是典型的郡王府规制,虽是郡王,但也世袭罔替,自雍正时建府以来,未经大的修缮和更改,保存了乾隆时期的建筑风貌。 如今,在北极阁三条的这座宅院,中路建筑主体都在,五开间灰瓦大殿、两侧翼楼、后寝门、后寝殿、后罩楼,样样俱全,却也曾个个破败,全无当年郡王府、亲王府的堂皇气派。如今前半部已经修缮,后半部尚存旧貌。 说完了现存的两座怡亲王府,回过头来再说那个变成贤良寺的老府,也就是十三爷住过的府邸。 贤良寺山门 贤良寺藏经阁 贤良寺关公像 怡亲王老府规模宏大,今东安市场一带皆为怡亲王府。舍府为寺二十多年后,乾隆将贤良寺迁建到了不远处的冰渣胡同。移建后的贤良寺规模仍不小,前殿、大殿和后楼都是原装重搭,但后殿没了,王府大殿两侧的配楼挪到了后楼两侧。 因贤良寺距大内很近,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最著名的当数李鸿章,他第一次进京便居于此,庚子年凄凉地离世前也是在此。 世人所知的贤良寺,多是同庚子国难关联的。李鸿章身在贤良寺,站岗的却是俄国兵,直到他临终,俄国人还在逼他签字。这位备受争议的大清国重臣,临死前不禁老泪纵横,留下了那首令后来者唏嘘感喟的绝命诗:“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出贤良寺去谈判 李鸿章在贤良寺的最后岁月 后来的贤良寺,同北京很多寺庙一样,经历了最初的辉煌,民国的变迁,不期而至的劫难,最后几近销声匿迹。 三座怡亲王府,一座贤良寺,给后人留下了几多感叹,北京城,就这样在这无情亦有情的历史变幻中,刻画着自己的年轮。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3 14:20 , Processed in 1.078211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