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京城里的“老四大商场”

2025-8-7 17:1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俞万林|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四大商场如何养活半座城?老北京的商业江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门一带的青云阁、劝业场、“首善第一楼”,以及王府井的东安市场,曾并称为民国年间京城里的“老四大商场”。青云阁青云阁位于前门外观音寺街(今大 ...
四大商场如何养活半座城?老北京的商业江湖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门一带的青云阁、劝业场、“首善第一楼”,以及王府井的东安市场,曾并称为民国年间京城里的“老四大商场”。

青云阁

青云阁位于前门外观音寺街(今大栅栏西街)。早年的青云阁平面呈轿子型布局,南北各伸出两个像轿杆儿样的狭长通道,南通观音寺街,北通杨梅竹斜街,因而有轿楼之称。这座小洋门楼青砖到顶,磨砖对缝,拱形券门之上金底的匾额内写的“青云阁”三个大字,是著名书法家何维朴的手笔。那时他已年过古稀,因怀念其年轻时为官的平步青云,故取青云两字,得名“青云阁”。

青云阁曾是个人气极旺的综合型商业娱乐场所,集购物、娱乐、饮食、品茗、服务于一体,成为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品茗访友的雅致场所。青云阁二层中厅有一小舞台,当年不少戏曲名角,如程砚秋、马连良、梅兰芳都曾先后在此登台亮相,相声界前辈焦德海也常来演出他的拿手节目。青云阁不但有传统演出,还引进了台球这一时尚运动,一时名声大噪。

青云阁内的普珍园菜馆、玉壶春茶楼、步云斋鞋店、富晋书社等众多的老字号留下了鲁迅与周作人、沈尹默、刘半农、钱玄同等文人的足迹。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梁实秋等众多历史名人也经常来青云阁品茗会友、思文赏乐。1932年8月聂耳从上海来到北平求学,刚到北平的第二天,就到青云阁听大鼓看杂耍。讨袁名将蔡锷将军曾在青云阁的普珍园结识名妓小凤仙,并多次在普珍园小酌。1980年代根据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改编的电影《知音》就是在青云阁原址拍摄的。

如今,这座连接着两条街道的古老建筑——青云阁,已被修缮一新,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的轿子楼建筑。

劝业场

建在前门廊房头条(前门在廊房头条,后门在西河沿街)的北京劝业场的前身是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劝工陈列所”,意为“劝人勉力、振兴实业、提倡国货”,为官办的工艺局产品展销场,承担着展示民族工商业产品的功能。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劝业场这座巴洛克式的小楼是1923年重建后的建筑,一直保留至今。它的设计者是我国近代第一批留学归国的卓越建筑师、建筑教育家沈理源先生。商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内部纵深设三个大厅,四周为三层回廊,沿回廊设开敞式商店。顶层以大型玻璃天窗采光,体现了现代大型商场共享大厅的空间观念。其外装修为巴洛克式,壁柱、窗套、圆拱形山花和阳台装饰立面,尽显华丽与高贵。

劝业场是当时最先进的商业建筑,也是京城首幢大型综合商业楼,因首设厢式电梯、游乐场、开敞式卖场,这样的售卖和陈列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商铺,接近于国外的被称为“mall”的大卖场,甚至有人称它为“mall”的鼻祖而成为当时北京最时髦的去处。老北京人描述这里的情景:一楼售卖日用百货商品,《论说精华》《尺牍大全》等应用书籍;二楼卖文物和特艺商品,还有苏湘刺绣和几家画像馆,三楼是几家照相馆、理发馆、镶牙馆、广告社,还有弹子房、乒乓球社等,夜里灯火辉煌,笑语不绝;四楼则是一个叫“新罗天”的剧场,经常演出评剧。无论你站在哪里,楼上楼下一目了然,熙熙攘攘、人影幢幢的,有些像是过年逛庙会的感觉。

首善第一楼

首善第一楼开业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位于前门廊房二条路南,它的后门(北门)与如今修复的劝业场正门(南门)相对。

1923年出版的《北京实用指南》对首善第一楼内的商业布局是这样介绍的:“楼三层,南北八间,东西五间,合计全楼之屋,凡七十八间。上层之南为玉芳照相馆,北为畅怀春茶楼,西南为球房。中层之南为中兴玉理发所,北为碧岩轩茶楼,若东若西,则除电镀漆器茶店外,率为镶牙补眼之室。下层则货物杂陈,五光十色,灿然夺目,其品类大率为古玩玉器、珐琅首饰、笔墨书籍、南纸南货、盔头玩物。游人往来,络绎不绝,上层茶楼,座亦常满。”

畅怀春茶馆当时聚拢了京城里喜欢京剧的很多“名票”,每天锣鼓响个不停,各路票友在此既可饮茶,又可切磋技艺过足戏瘾。当年戏曲界的一些名角也常来茶馆会友聊天,而老百姓可以到那里听唱、喝茶、会朋友。但到了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的铁蹄踏进京城以后,它就彻底地沦落了,从此不见踪影。

当时大栅栏地区的这三大商场,是相对集中的新型商业,具有百货商场的规模,又有娱乐项目的氛围,适应了当时社会的改良潮流,一时生意颇为兴隆。京城一首竹枝词中曾写道:“货物蒐罗遍五洲,纷纷男女往来稠,大观游罢青云去,乘兴还登第一楼。”

东安市场

地处热闹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的东安市场始建于1903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903年,因清政府修建东华门外御道,将废弃已久的神机营操场开放给道路两旁的摊商。最初这里仅是清廷工巡总局规划的一处“自由市场”,岂料这里的商贩越聚越多,市场越摆越大,小吃、玩具、日用品、洋货、衣服、鞋帽等各色商品一应俱全,由“自由市场”变成了“购物中心”。因临近皇城东安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被命名为“东安市场”。后来在市场南北向建起一条长街,两侧建起了格局大体一致,每间约10平方米,前有廊檐,后有暗楼的铺面房,以经营百货、食品为主。几年工夫,东安市场逐渐从摆摊设点的露天市场,发展成为一个既有“摊商”又有“铺商”;既经营日常生活必需品,又经营各种风味小吃;既有文化娱乐场所,又有经营书籍文物珠宝的商店等无所不包的超级市场。到1933年底,东安市场共有16个经营区,包括畅观楼,青林阁、中华商场、丹桂商场,桂铭商场、霖记商场和东庆楼等7个小商场,分布着各业商贩近1000户。当时著名的小吃铺有豆腐脑马、爆肚冯。名誉京华的餐馆有江苏风味的森隆餐馆、上海风味的五芳斋,广东风味的小小酒家、湖南风味的奇珍阁、四川风味的峨嵋酒家以及东来顺的涮羊肉等。

东安市场北门东边是吉祥戏院,由光绪末年内廷大公主府总管事刘燮之于1906年创建。由于清朝明文规定:戏园子、会馆、妓院等均不得在内城开办,所以起初这座建于王府井、几乎与皇城毗邻的戏院取名为“吉祥茶馆”,可能就是为了规避当时的监管机制吧。名为茶馆,实则天天唱大戏。后来随着大清亡了,茶馆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了戏院。

如今,东安市场已经平地建起了现代化的高楼,没有了原来丝毫的影子。青云阁和劝业场,还保存着往昔的骨架和模样,如同老干发新枝。而首善第一楼,早已化为一股云烟,消失在岁月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3 19:00 , Processed in 1.100442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