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门逆袭记:600年历史如何“破圈”未来? 提起北京的城门,想必很多人都能说上那么一两个,从德胜门到永定门,从西直门到东直门,从崇文门到宣武门,每个地段都能勾起老北京的一段回忆。与大名鼎鼎的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皇城四门、龙脉口四门以及宫城四门相比较,位于京南的南苑五门(分别是东红门、西红门、南红门、北红门、小红门)却显得有些寂寂无名。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却一样精彩,尤其是北红门(又称大红门),它向北连接北京四九城,向南作为进入南苑地区的必经之路,从古至今跟随着北京城的发展变化,留下一幕又一幕令人难忘的回忆。 未来的大红门地区规划鸟瞰图 风到红门野草香 南囿秋风海子上 追溯大红门的由来,就不得不从南苑地区谈起。这里地处古永定河流域,地势低洼、泉源密布,河水、雨水和泉水在此地汇集,形成饮鹿池、眼镜湖、大泡子、二海子、三海子、四海子、五海子等一系列水域,成为北京近郊的水乡泽国,如此优越的自然环境自然吸引了历代统治者的目光。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曾在大红门旧村北部发现三座唐代墓葬以及一座元代墓葬,由此可见,早在唐代中期,南苑地区就已经是达官贵人活动以及丧葬的场所。 大红门旧村北部发现的唐代墓葬M2 全景 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辽太宗耶律德光便将幽州升为南京作为陪都,并经常在幽州南部地区进行“放鹘擒鹅”活动。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改燕京为中都,迁都于此,且经常骑马“猎于南郊”。蒙元时期正式开始将南海子地区作为皇家猎场经营,“下马飞放泊”,形成面积40顷的皇家猎苑。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为沿袭前朝天子渔猎之所、阻断靖难之役中下落不明的南方朱允炆皇脉,在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下令“增扩其地,建周垣百六十里土墙,设海户千人守视”,将此地扩建为明代的皇家苑囿,并以太监总领经营海子事务、署上林苑管辖。由于紫禁城之北已有海子,故明代将此地叫作南海子。扩建后的南海子猎苑开辟东红门、西红门、南红门、北红门四个大门,其中北红门作为猎苑正门,成为皇帝南来狩猎的必经之地和歇憩之所,也逐渐成为各地信使、南来运送粮米的必经场地。 明清鼎革后,入主中原的满洲贵族十分重视骑射,将南海子更名为南苑,继续将其作为皇家猎场经营。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3月,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布尔尼借清军平定三藩之乱时起兵反叛,康熙皇帝立即派大将军鄂札、副将军图海率数万人出兵追剿。同年5月,清军平定布尔尼叛乱,并在大红门地区受到康熙皇帝及诸位王公贝勒的接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设置奉宸苑管理整个南苑事务,其官署旧址位于今大红门东后街156号院内。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南苑新修的黄村门、镇国寺门、小红门、双桥门、回城门等五座城门正式竣工,加上原来的四门,从而实现了与京城九门相对应的格局。由于小红门的存在,原来的北红门便改称为北大红门,后又简称大红门,这就是如今大红门的由来。 随后,康熙皇帝每年春季都会在南海子地区举行“殪虎之典”,让八旗子弟与虎搏斗,最后由皇帝亲自上场杀虎。黄三太打虎的故事便发生于此,据《彭公案》记载,黄三太祖籍台湾永和,自幼喜爱舞枪弄棒。三月初九,“殪虎之典”行将结束,康熙皇帝催马上前准备杀虎,奄奄一息的老虎却突然腾空而起扑向皇帝。危急时刻黄三太及时赶到用飞镖将老虎打死,康熙皇帝脱下身上的黄马褂赏给了他。黄三太穿上黄马褂后飞身上马,跑出大红门。 清康熙年间《大兴县志》记载的南苑地理位置图 大红门除了见证清代的武德充沛之外,其幽美的风景更是成为清代帝王、皇室贵族和官员吟诗作对的绝好去处。乾隆皇帝在位时对南海子情有独钟,仅作有关南海子的诗歌就达400余首,如今北京麋鹿苑的乾隆诗碑上,依旧镌刻着乾隆御制“春云诗”“杂言诗”“双柳树诗句”“海户谣”四首诗词。清嘉庆皇帝在《海子较猎即事》中写道:“帝京直望近红门,讲武欣来春正暄。云路当年怀雁序,天家此日集鳞孙。”乾隆皇帝四子爱新觉罗·永珹在《南海子行中》称赞道,“红门四辟通苑路,苑中极目皆平原。略无高山有流水,长林迤逦丰草繁。”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也用这样的诗句描述大红门,“红门草长少飞埃,万顷平畴掌上开。一道修眉浓似画,近南遥识晾鹰台”。斗拱的门楼、金黄的琉璃瓦、漆红的大门配上鱼群畅游的凉水河、碧绿的河畔稻田,构成了一道静谧绝美的风景线,成为清代文人墨客的极好去处。 屡遭兵燹惊烽烟 京南门户历沧桑 进入近代以来,清帝国政治疏阔、武备废弛,统治者腐朽不堪,西方列强接踵而至,中华民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苦难,大红门也未能幸免。1900年,南苑被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洗劫一空,南红门也被焚毁。随后,南苑其余各处也屡遭兵燹。庚子赔款使清政府国库空虚、内外交困,再也无力经营和修复南海子这座延续600余年的皇家苑囿。为解决南海子问题,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6月23日成立南苑督办垦务局,以出售“龙票”的形式拍卖南苑现存的荒地。此举吸引了大批宫中太监以及京城官员前来南苑地区,圈占了大片土地、建起数座庄园,并雇佣大批山东、河北地区贫农 前来耕种,南苑才重新得以恢复生气。 此后,随着清末新政的开展,南苑地区也承接了部分建设任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将北洋陆军第六镇派驻南苑地区。北洋陆军第六镇二十一标、二十二标、二十三标、二十四标、马标、炮标各三营及辎重营、工程营、执法处等均在南苑镇南部地区修筑驻兵营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练兵处呈请修建京苑轻便铁道,进一步加大了北京与南苑地区的联系。北洋陆军第六镇在此驻扎期间,南苑镇内的商会、水会、茶馆、饭馆、澡堂、电话局、电报局等逐渐发展起来,营市街、粮食市、带子市、柴禾市等街道也逐渐成形。清末民初之际,南苑已经由最初的皇家猎苑转变成为人口集聚的村镇。 1913年,随着近代中国首座航空学校落户南苑,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大红门不仅成为拱卫北京南部的重要门户,也成为随后日本侵华的主要进攻方向。曾经驻扎于此的冯玉祥在大红门的中间门洞上题写“亡国奴不如丧家犬”,在两旁门洞上题写“救我国家”“努力奋斗”之语,以表明抗日救亡的决心。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作为北平的南大门,大红门见证了战况激烈的南苑抗战。7月28日下午,日军把守卫北平东侧防线的二十九军包围在大红门地区,二十九军军长佟麟阁在大红门永胜桥东侧的九龙山高地上组织部队突击时,遭到多架日军飞机的猛烈攻击,佟麟阁将军头部遭受重伤,最终因失血过多在今南苑时村路附近壮烈殉国。如今位于丰台区大红门路60号的北京佟麟阁学校,便是为了纪念这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将领而命名。 平津战役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于1948年12月中旬先后攻克丰台、南苑地区,直逼大红门、永定门,完成对北平国民党守军的分割包围。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2月3日,解放军入城部队由永定门进入北平城内,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大红门地区也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北京麋鹿苑的乾隆诗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苑地区的各城门由于屡经战乱,除大红门外皆已荡然无存。1950年9月,空军司令部致函北京市政府建议解决大红门交通不畅问题。11月,北京市公安局向市政府呈交大红门严重阻碍交通的报告,当时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认为大红门不属于文物,北京市建设局遂向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提议拆除。拆除工作从1955年7月23日开始,至8月3日结束,历时12天,大红门这座南苑地区九座大门中的最后一门从此也正式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当中。 繁华都市映霓虹 发展之路满琳琅 改革开放之初,与北京城区内的一片欣欣向荣相比,大红门地区还只是城市的蔬菜生产供应重要基地之一,每年生产约2亿斤蔬菜供应城区。从永定门出城走到大红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菜地,以及路边一排排低矮的平房。 这样的情况从1983年开始有了变化,这一年,来京谋生的一部分浙江人看中了大红门地区低廉的房租,于是选择在此地赁房居住,从事服装加工和摆摊销售。由于生意红火,获利丰厚,短短几年间便吸引了大批浙江人来此集聚,大红门地区逐渐变成了“浙江村”。1994年,大红门地区以温州人为主的外来人口突破11万人,是本地人口的7倍之多。“浙江村”的出现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收受房租的生财之道,也悄然改变了大红门地区的经济结构。 然而,迅速膨胀的“浙江村”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也带来了环境脏乱、治安混乱、村民私搭乱建、交通常年拥堵、市政设施基本瘫痪等社会问题,一度成为北京南部“脏乱差”的代名词。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开始考虑在大红门地区修建统一的服装批发市场,以结束混乱无序的自由市场。于是在1995年,由北京市丰台区工商局和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共同主导兴建的京温服装市场竣工开业。1996年5月,由南苑乡果园村投资兴建的大红门服装商贸城破土动工。新世纪、天雅、福成、龙湫、天海等20个大型服装批发市场也紧随其后陆续建成。随着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营业额飞速增长、业务范围逐渐由国内扩展至国际,以服装批发为主业的大红门商圈在京城南部开始崛起,大红门地区实现了由大棚蔬菜经济向现代服装批发市场经济的跨越。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不仅带火了南中轴,也让大红门地区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2024年9月29日,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正式在这里实现“土护降”开工,预计2025年4月主体工程开工,2029年10月试运营。伴随着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开工建设,大红门文化博览区以及南中轴博物馆群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 大红门旧照 根据资料显示,大红门文化博览区西至苗圃西路、东至庑殿北路、北至南顶路、南至南四环,占地面积约76.53公顷,计划集中布局国家级、市级重大功能性文化博览设施,南中轴大红门博物馆群一期就坐落于此。南中轴博物馆群一期总体布局为“三馆一院一序厅”,包括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首都规划展览馆在内的三座国家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以及文博合院、共享序厅等公共空间。 如今,从大红门地铁站出发,沿着凉水河向东南前行,首先看到的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景象,便是正在建设中的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再向前行,又会有一片建设工地映入眼帘,这是首个落户南中轴地区的国家级文化设施、正在开展装饰装修工程施工、预计2025年竣工的项目——中央芭蕾舞团业务用房。南中轴博物馆群二期的谋划工作也在进行中,将主要用于安排国家级文化设施,并与博物馆群一期共同围合形成具有秩序感的南中轴城市界面。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 从皇家猎苑的北大门到京南地区的重要门户,从瓜果遍地的菜园到人声鼎沸的服装批发市场,再到如今腾笼换鸟后的新模样,从历史当中走来的大红门,历经时代沧桑,正在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迎接着属于自己的新未来。这不仅是一个地区的转型,更是北京乃至整个中国文化自信的一次飞跃。让我们拭目以待,当大红门簇拥南中轴博物馆群这个文化新地标重装亮相那一刻,届时它不仅将点亮城南,更会成为北京乃至全国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4 02:47 , Processed in 1.18647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