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抗战胜利 北平大受降

2025-8-15 19:1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刘岳|来自: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摘要: 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古都文化的深厚底蕴,京味文化的独特风情,红色文化的热血基因,创新文化的蓬勃锐气,在此交融激荡,共同铸就了这座世界名城 ...
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古都文化的深厚底蕴,京味文化的独特风情,红色文化的热血基因,创新文化的蓬勃锐气,在此交融激荡,共同铸就了这座世界名城博大而鲜活的文化肌理。《北京文史集萃》荟萃北京古今文史,凝炼千年京华记忆,着力展现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发展脉络与时代传承。本专栏旨在为读者开启一扇了解北京历史,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窗口。

抗战胜利 北平大受降

1945年8月15日中午12点,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的形式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大公报》头版用超大号的五个铅字向全国人民宣告——《日本投降矣》。

地下党第一个

告诉北平老百姓:

鬼子就要投降了

北平老百姓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即将投降的消息,最早不是从《大公报》等报纸上得知的。把抗战就要胜利的消息第一个告诉北平老百姓的,是潜伏在伪北平广播电台的中共地下党员。

早在1941年春,受八路军前方总部保卫部派遣,刘新通过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时的好友、伪北平广播电台分管“儿童时间”的王栋岑,打入伪广播电台,秘密开展地下工作。伪北平广播电台设有两个华语监听台,一个由王文昌负责,专门收听延安、重庆和美国、苏联的广播;一个由刘新负责,专门监听日伪电台的广播。

1945年8月8日,王文昌从监听台听到一个惊人消息:苏联政府对日宣战;8月10日,又听到一个惊天消息:日本政府被迫发出乞降照会;8月11日晚,中共晋察冀城工部宋汝棼、饶毓菩、李子才等人印制了五百多份《告北平青年书》,第二天夜里秘密张贴在北平街头。与此同时,刘新、张文松、崔月犁等人印发了日本乞降的“通告”。

日伪北平当局却掩耳盗铃,8月13日,日伪报纸恫吓:“附和流言曲解军方真意者,决采取断然措施,日驻中国派遣军发表声明”;8月14日,又刊载“倘有造谣生事蛊惑人心者,一律援照军法惩治,华北政务委员会昨布告官民”。甚至到了8月15日上午,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汉奸王荫泰还在广播上发表辟谣声明:谁再传播谣言,抓起来后按军法处置。

仅仅过了两个小时,下午2点,日本天皇《终战诏书》被译成中文,就在伪北平广播电台播送出来。日伪警察早些时候逼着每家铺子交20块钱买的收音机,这回派上了用场,大家围着收音机,收听胜利的消息。

北平城内家家张灯结彩,许多商店门前贴出“庆祝胜利”的标语,天安门前竖起大型标语木牌,上书“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整个北平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这天傍晚,在崇文门大街一家纸行当学徒的王鸿儒约上几个街坊,跑到崇外大街路东的福源线店日本宪兵队驻地,发现门口站岗的日本兵不见了,院子里八九十个日本兵面朝东,单腿跪在地上哭成一片,往日的神气全没了。门外围观的老百姓看着真是解气。

日本投降后,在北平的日本人出门不敢穿和服、木屐了,而是改穿中国衣服,一个个蔫头耷脑低下了头。家住东四的李书贤回忆,日本一投降,一个以前脾气大、扬手就打人的日本人,特地跑到祥昌铁工厂,对修车的中国人说:“我打了人,对不起。”

日本正式投降后

平郊根据地军民欢庆抗战胜利

“快起来,鬼子投降了!”

8月13日,中共冀热辽区党委发出《关于当前紧急任务的指示(火急)》,在“日本已承认无条件投降(尚未签字)”的情况下,要求各地委“举行大规模的庆祝大会,总的精神在于动员根据地军民向敌伪作总的进攻,解决敌伪武装,收复失地”。“群众大会、游行示威、早晚鸣钟、民兵大检阅等方式均可采用,迅速把消息传达到每一个角落去”。(《关于当前紧急任务的指示(火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五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422页)

日本正式投降的消息传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命令作战值班员用电话、电台通知各部队,并报告各地委和专署,层层传达,务求人人皆知。村干部爬上房脊,大声叫喊:“快起来,鬼子投降了!”老乡们点燃火把、敲锣打鼓,甚至连锅碗瓢盆都敲得叮当响。平北延庆四海县举行提灯游行,冀东十四专署下令全区放假三天,以示庆祝。

平郊各县陆续解放后,多地召开欢庆大会,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排着队,高举有镰刀锤头图案的大红旗来到会场。周围山上支起机枪,河套里架起大炮,枪炮齐鸣,震撼山河,悼英灵,庆胜利。

正如著名诗人艾青在《人民的狂欢节》所描写的那样:

日本无条件投降了!

消息像闪电,

划过黑夜的天空,

人们从各个角落涌出,

向街上奔走,向广场奔走……

地壳在群众的脚步下震动了!

这是伟大的狂欢节!

胜利的狂欢节!

解放的狂欢节!


1945年9月13日

八路军与苏联红军在古北口联合受降

八路军、苏联红军古北口

联合受降

1945年2月,苏联、美国、英国在黑海北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皇宫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全称《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协助同盟国参加对日战争。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击溃了日本关东军,迅速推进到河北承德地区;8月14日,苏军占领了古北口。国民党蒋介石为阻止日军向八路军等人民武装投降,连下数道命令,让人民武装原地待命,由国民党军队接受日军投降。原国民党党员、古北口伪职员关伟臣抢先与苏军接上关系,企图等待国民党军队接收古北口。

为粉碎国民党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阴谋,控制进入东北的咽喉要道,为日后收复东北创造条件,中共冀东第十四地委决定抢在国民党军队到达前接收古北口,并选派中共承(德)兴(隆)密(云)联合县县委书记、八路军承兴密支队政委李守善作为中共正式代表,到古北口接受日军投降。

李守善率领八路军先接管了密云县墙子路、兴隆县六道河子两个日伪据点,烧毁了炮楼,并将缴获的枪支交给地方民兵武装。9月11日,他与县长项一带领警卫班到河北滦平县巴克什营村与苏军接洽。看到衣衫褴褛的“土八路”,苏军误以为是“土匪”,还收缴了他们的武器。李守善通过一个蹩脚的翻译反复说明:我们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日的部队。苏军指挥官将信将疑,要求出示有关证明和毛泽东的照片。李守善立即命令通讯员快马加鞭赶回八路军冀东十四军分区,取来了证明信和毛主席的照片。见到证明信和照片后,苏军师长乌里涅夫非常高兴,和李守善热烈握手并表示欢迎,双方很快就制定了共同接受日军投降的方案。

1945年9月13日下午,苏联红军、八路军承兴密联合县支队在古北口原日本兵营广场上举行联合受降仪式,仪式由李守善、苏军师长乌里涅夫共同主持。驻古北口日军最高长官本野少佐向李守善、乌里涅夫行军礼,日军旗手将军旗放到地上,在场48名日军清退子弹,双手举枪过头顶,跪地谢罪。最后,本野少佐双手向中苏双方代表递交已经签字的投降书和指挥刀,李守善、乌里涅夫分别在日军投降书上签字。受降仪式结束后,聚集在广场上的民众群情振奋,胜利的欢呼响彻全场……

9月19日,苏联红军将古北口正式移交承兴密联合县政府,被日军侵占12年之久的古北口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古北口受降,是北平地区唯一一次由八路军、苏联红军共同接受日军投降的仪式。

北平民众在故宫太和殿前欢庆胜利

太和殿受降大典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1945年8月27日,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指派副参谋长吕文贞为前进指挥所主任、军务处长刘本厚为参谋主任。9月9日,吕文贞率领参谋人员29人从西安飞抵北平,与李宗仁所派参谋人员筹设北平行营,筹划接受日军投降相关事宜。

最初,华北地区日军受降仪式定在中南海的怀仁堂。由于八路军控制着天津周边地区,负责天津地区受降的国民党第94军远在广西,蒋介石向日伪军下令不得向八路军缴械投降,由驻冲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从塘沽登陆,代表中国政府接受天津日军的投降。10月6日,在天津法租界公议局门前克雷孟梭广场举行受降仪式,由美军第三军团司令洛基中将主持,吕文贞参加了受降仪式。受此启发,吕文贞回到北平与刘本厚商议:取消中南海怀仁堂室内受降计划,在室外公开受降。二人驾车直奔故宫午门,到现场一看,觉得这地方太小,于是选择了太和殿广场受降,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分享胜利的喜悦。

1945年10月10日,风和日丽,秋高气爽。这一天是北平200万市民难忘的一天,北平战区受降仪式在故宫太和殿广场隆重举行。北平市民从四面八方涌来,天安门、午门、东华门和西华门、南池子和北池子、南长街和北长街,到处都聚满了人,太和殿前广场更是人山人海。国民党第92军在军长侯镜如率领下,列队于太和殿广场上。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至尊金殿、金銮宝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是紫禁城(故宫)中最大的殿宇。太和殿丹陛(俗称月台,即殿前宽阔的平台)临时搭建了一座受降大典礼堂,四周高悬中美英苏盟国国旗,并扎以金色“凯”字彩屏,彩屏前布置了一个受降长案。中国政府受降代表,是10月8日才从河南新乡匆匆飞抵北平的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官孙连仲,苏联代表巴斯里克耶夫,美军司令美国骆基中将、华顿参谋长,英国代表兰赖那,法国代表马至里,荷兰代表高克等盟国代表,以及北平市政府各局局长等出席了受降仪式。

上午10时,故宫北侧景山山顶军号长鸣,太和殿受降大典开始。司仪隋永礼上校传达受降主官命令:“引导日本投降代表入场!”全场立时肃静了。由褚光中校引导,“日本投降代表、平津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长(即前日华北派遣军司令官)根本博,携同参谋长高桥坦、副参谋长渡边渡等,及该部高级军官21人,由太和门外下车,步行入场,在礼台前,排列一行,向主官敬礼后,退至右方恭立待命,这时台下民众欢呼鼓掌,高亢沸腾,情绪之热烈,心情之愉快,表现之兴奋,实空前所未曾有”。(《华北日报》1945年10月11日)

接着,司仪命令日军投降代表签字。根本博中将急趋案前,向受降主官行礼后,执笔伏案在投降书(即本部第一号命令)和受降证(三份)上签字,签字后再行礼退回原处。孙连仲对根本博的签字审视后,用几支毛笔交替签上自己的名字。(1945年日本天津及北平(北京)受降仪式历史影像)接着,根本博以下21名日军高级军官,在众目睽睽之下,双手捧着自己佩带的东洋刀,恭恭敬敬地放在签降桌上。

北平《生活画报》(1945年10月20日)第4期以整版篇幅报道了这场受降仪式:“最精彩的节目,是献刀的一幕,当日军降伏代表由根本博领导一一解下他们的佩刀双手献上的时候,全场的欢呼和兴奋达到最高潮,敌人的手在颤抖着,从此全市的市民正式逃出了他们的屠杀和凌辱。当敌军代表由太和殿右门退出以后,全体向国旗敬礼,就用国歌合唱与掌声欢呼声来结束了这历史上动人的一幕。”

典礼仅有短短的15分钟,20万北平市民见证了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北平受降是中国战区受降规模最大的一次。参加太和殿受降的英军代表约翰·斯坦菲尔德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眼前的这一幕现实太具有纪念意义、太生动了:金色的砖瓦、深红色的围墙、汉白玉的栏杆和欢呼的人群,这样的场景一个时代只会发生一次。对中国来说,这个投降仪式是日本战败的最重要的时刻。这一定是亚洲或许是全世界最壮观、最激动人心的投降仪式。”(汪仲远:《一位英国军人眼里的北平受降仪式》,《团结报》2016年10月19日)

太和殿受降珍贵档案《第十一战区受降工作报告书》及北平市区日军兵力配置要图 作者供图

南苑空军受降典仪

1945年9月15日,中国空军总司令部见习科员陈禹文等人奉命到北平南苑机场,接受平津地区日本空军投降。2014年他回忆:“出发前,每个人发一套新军服,一把左轮手枪和一万元经费,从南京转道北京。日军指挥官冈村宁次派一个代表随我们的飞机一道到达北京。”“由于事先没有弄清楚,所以我们的飞机首先降落在西郊机场,但受降点是南苑机场。”得知必须转到南苑机场后,飞机从西郊机场起飞后,一直保持低空飞行,并在北平城上空绕了三个圈,目的就是让全城老百姓都知道,日本真的投降了。很多北平市民看到自己的飞机低空飞行后,走上街头,欢呼雀跃。(《老兵陈禹文:亲历中国空军抗日史》,载湖南《法制周报》2014年3月21日)

10月16日,毕业于北京南苑航空学校第4期、身为空军第十地区司令的郝中和,在南苑北平空军司令部礼堂举行了平津等地日本空军签降仪式。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的代表刘漫天、张家铨、空军政治部简朴、北平市政府代表和在平各机关代表、美国空军詹森少将及所属尉级以上空军人员三十余名,出席受降仪式。

9时整,司仪高呼“受降主官入席!”郝中和步入礼堂,军乐高奏。随后日本空军投降代表土田兵吾少将及其随员13人入场,列一横排,立于受降长官对面,向受降主官敬礼。土田少将在[平苑战字]第一号命令证上签字后,受降主管郝司令签字。紧接着,命令日军代表呈缴军刀计13把。南苑地区数百名代表观看了受降仪式。此次日本空军投降范围包括:北平、天津、保定、唐山、秦皇岛、通州、涿县、杨树、军粮城、丰台等地的日空军机场,共有飞机108架,汽车百余辆,机枪数百挺,炸弹约50吨及其他军用物品。

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8 07:36 , Processed in 1.140087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