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以镜头为尺:“8090拍记队”丈量胡同里的北京记忆

2025-8-17 00:16|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北京映像之捕光捉影|来自: 老北京回忆

摘要: 2000前后,随着北京城市化的步伐快速推进,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很多历史悠久的胡同开始面临“拆与保”的抉择,部分历史悠久的胡同被拆除,很多胡同今天你刚刚路过,明天可能就被拆了,这也引发了对北京古都风貌消 ...
2000前后,随着北京城市化的步伐快速推进,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很多历史悠久的胡同开始面临“拆与保”的抉择,部分历史悠久的胡同被拆除,很多胡同今天你刚刚路过,明天可能就被拆了,这也引发了对北京古都风貌消逝的担忧。一群在胡同里长大的80,90后出生的北京孩子为了留下童年的美好回忆,给老北京留个念想。"再不多拍点,下次来可能连墙根的苔藓都换了新模样。"不知是谁说了这么一句,像颗火星落进干柴堆,"8090拍记队"就这么带着一股年轻人的执拗,于2017年自发组织成立了。


其实最早拍记队的成员都是“以单打独斗”的模式拍着,互相的熟识也都是在拍胡同的过程中认识的,不少人在8090拍记队成立之前早就成了多年的挚友,有些人是在微博或者“老北京网”时代神交多年的志同道合之人,这其中有不少微博大咖,老照片专家,档案大拿,专注拍摄胡同二十多年的摄影大师,最初的雏形就是这些人建立的微信群,在2017年组织的鼓楼穿越拍记活动后正式确定了组织的名称并开始了公众号的发布。由于都是出于爱好,没有谁想突出个人名利,所以公众号文章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个人的署名,全都是以拍记队的名义发布;平日里,若是谁有特别的发现或者好的资料,也都会在群组里和大家分享。至于起名“8090拍记队”,主要因为小组里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80后和90后,“拍记队”是对“老北京网拍记队”的致敬,对于记忆的记录不能仅仅止步于拍照更需要通过照片为载体更全面的记录,这样才能留下城市鲜活的记忆,拍、记结合,才是最佳搭配。

8090拍记队的业余时间,总被一种特殊的“忙碌”填满。这种忙碌不追KPI,不赶deadline,却带着近乎虔诚的认真——他们把周末拆成碎片,一半分给线上的“云考古”,一半留给线下的胡同行走,像一群执着的拼图玩家,一点点拼凑着北京的城市记忆。这些80,90后的身上带着点奇妙“混搭气质”,既能拍出胡同的底蕴,也能和胡同里的老住户们蹲在门墩上聊上一下午,通过对北京城市人文、历史遗迹,以及胡同院落进行拍摄和记录,采集口述历史,并通过老照片、古旧地图、历史文献以及档案记录等资料,对北京城市记忆进行深入挖掘不定时开展课题探讨,并撰写研究文章发布。他们总说,自己是“城市记忆的拾荒者”,业余时间全耗在了这件“不挣钱却上瘾”的事上。

拍记队自成立以来,已组织十余次集体走访活动,为数百条胡同做了细致的影像留存——累计拍摄照片约4万张。镜头里有雪后银锭桥的石狮子顶着蓬松雪帽,有夏夜胡同里摇着蒲扇的老人闲话家常,也有南锣鼓巷某户人家门框上褪色的门联与磨亮的门环……除此之外,团队还采集了数十段相关的口述历史录音。这些承载着胡同温度的影像与声音,均通过微博“8090拍记队”及微信公众号“八零胡同90号”对外发布。

我们这一代人,体验过老舍先生笔下原生态的胡同场景,也见证了胡同的消失,变化,更直接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利,可以说人生短短三四十年体验了城市一百多年发展的历程,也算是真正意义上“老北京”生活的最后一代亲历者,和父母辈、甚至祖父母辈有着很多相同的胡同生活经历,这是00后的小朋友所不曾,也没有机会接触到的。所以可能对于胡同生活的感情,我们这一代人也应该是最特别的,可能不一定向往回到胡同生活,但却珍重这一段曾经生活在胡同中的记忆。


拍记队的镜头从不只停在北京地界。拍记队记录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北京,2018年2月,集体赴天津市红桥区,对正在拆迁中的北运河沿岸西沽地区胡同进行抢救性拍摄,为天津最后遗留的老城厢胡同及漕运码头留下了珍贵的城市记忆。拍摄后不久,西沽地区胡同整体拆除。 

2020年冬,与东城区朝阳门社区、北京规划院共同合作完成孚王府资料整理以及拍摄工作。

2021年夏,参加北京市西城区名城办、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促进中心与西城区名城委青年工作者委员会等多家单位共同推出“四名汇智”计划项目,并在北京规划展览馆开展了首次胡同拍摄沙龙交流活动。

2022年夏,在汇通祠举办了“水运京城 刹那芳华”什刹海主题影展。

2020年以来,连续多年参与北京联合大学档案系合作,“声影北京”课程,将拍记的历年带入课堂与同学们进行分享,走访南锣鼓巷地区,部分胡同的拍摄,对于影像资料进行归档保存。

2024年秋,举办了《穿越中轴线,感受北京百年变迁》主题讲座,通过对于中轴线老照片的介绍,穿越古今百年时光;同年,团队成员接受《北京晚报》专访,于10月发布专访《他们用镜头定格胡同记忆》,《北京晚报》的专访让更多人知道了这群年轻人的故事。

2025年8月,举办了主题为《拨开历史尘埃,铭记北京抗战》的讲座,联合昌平记忆工作室,邀请了北京关爱抗战老兵志愿团队志愿者、南口抗战民间探寻者、南口抗战研究会会长、南口战役纪念馆荣誉馆长杨国庆,给大家讲述南口战役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过程,利用他手中的实物和地图与历史展开一场隔空对话,拨开历史的尘埃,去追寻北京城的红色印记。

二十余载,他们举着相机,如举着火炬,在晨光熹微、夕阳西照或风雪交加的街巷间穿行,用镜头记录北京城一点一滴的变化。而当初那些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如今有的鬓角已染霜雪,却仍不懈地追逐着这座城的影子。

镜头是忠实的史官,每一帧像素都是时光的切片,叠起来便成了城市成长的年轮。当后人翻阅这些发黄的影像,会看见:有一群人,曾用镜头丈量过历史的体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6 02:08 , Processed in 1.092806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