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隆福寺天宫藻井的涅槃新生

2025-8-18 17:59|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张敏|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抬头见星河!明代 "天花板级"藻井,藏着古人的宇宙浪漫藻井是一种顶部呈穹隆状的天花,它的独特造型可以使顶部获得最大空间,历来是我国传统建筑中室内较高规格的装修手法,常见于皇宫或重要寺庙殿堂。中国古代 ...
抬头见星河!明代 "天花板级"藻井,藏着古人的宇宙浪漫

藻井是一种顶部呈穹隆状的天花,它的独特造型可以使顶部获得最大空间,历来是我国传统建筑中室内较高规格的装修手法,常见于皇宫或重要寺庙殿堂。中国古代大多是木构建筑,因为木质易燃,所以藻井取蓄水之意,又有压胜的功用。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展厅内,有一座异地保护的精美藻井,被称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来自北京隆福寺的万善正觉殿明间。

大隆福寺朝廷香火

隆福寺,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役夫万人”,次年工成。《帝京景物略》记载:“大隆福寺,三世佛、三大士,处殿二层三层。左殿藏经,右殿转轮,中经毗卢殿至第五层,乃大法堂。”足见当年隆福寺的殿宇巍峨,法相庄严。文献中还特别提到:“殿中藻井,制本西来,八部天龙,一华藏界具。”

隆福寺的修建,钩沉出一段史事沧桑。在今天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展区内,存有两通有关隆福寺的刻碑,一是立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四月的隆福寺创制碑,一是立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十月的隆福寺重修碑。

隆福寺正觉殿正面

创制碑碑文是明代宗朱祁钰御制,碑文内容表达了皇室治理天下、造福万方的决心,并强调佛道可以“导善化恶,救灾恤患,召福致祥”,借以说明敕建大隆福寺的原因。在明代,大隆福寺与大兴隆寺并称为朝廷香火院。后有清人查嗣瑮杂咏诗云:“兴隆隆福两岧嶤,南内移来土木饶。天子不开香火院,纷纷台省愧杨姚。”

诗中讲土木移自南内作何解?其实隆福寺的诞生,与明朝在北京爆发的那场战争密切相关。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犯边,英宗皇帝听从亲信宦官王振的建议,御驾亲征,却在土木堡兵败被擒。瓦剌国师也先挟持英宗进逼北京,一时京师告急。在太后和大臣的支持下,留后监国的郕王朱祁钰登上皇位,改元景泰,即明代宗。登基后的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并全力以解北京之围。兵部尚书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京师解困,明王朝转危为安。景泰元年(1450年),英宗被释放回京,但已坐稳皇位的景泰皇帝既不愿归政于皇兄,又忌惮其旧有势力,索性将英宗软禁于内城南宫。由于景泰皇帝的默许甚至授意,随后隆福寺在营建过程中得到了超高规格的建筑用材,“白石台栏,周围殿堂,上下阶陛,旋绕雕栊,践不藉地,曙不因天,盖取用南内凤翔等殿石栏杆也。”皇家的修建工程不可能拮据到缺乏原材料,而拆南宫建隆福的真正用意可谓一箭双雕:一是借佛教的影响提高景帝的声望,借以树立为民求福祉的明君声望;二是借此做法警告英宗要安分守己,不要再作风云之想,再有复辟之念。

但是历史往往上演着“墨菲定律”。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在“夺门之变”后复位,开始追究当年因修建隆福寺而拆毁南宫的旧事,一干人等皆受处罚,而隆福寺作为景泰皇帝敕建的佛寺也繁华不再,几近凋零。

明清易代之后,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对其进行重修,并勒石刻碑,是为隆福寺重修碑。碑文记载,这里“自景泰四年距今二百七十余年,风雨侵蚀,日月滋久……兹乃弘施资财,庀材召匠,再造山门,重起宝坊”,使隆福寺面貌一新。《日下旧闻考》曾记载:“每月之九、十日有庙市,百货骈阗,为诸市之冠。”经这次改建,这里成为雍和宫下院,“所居皆喇嘛”,隆福寺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颠沛流离终获新生

时光流转,高悬于隆福寺万善正觉殿顶的天宫藻井承载着历史的风霜,幸哉没有淹没于岁月的烟尘,在五百多年后终被妥善保存在博物馆中,以庄严俊美的样貌讲述着它的前世今生。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场大火将隆福寺部分建筑焚毁。民国时期的隆福寺已然破败不堪,昔日人头攒动的盛况早已不在。1952年,北京隆福寺被改建为“东四人民市场”,改建中部分建筑被拆除,但万善正觉殿一直保留,由董必武题写的“东四人民市场”的匾额悬挂在原建筑的庙门中间位置。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隆福寺再遭损毁,万善正觉殿被拆,在古建专家马旭初先生的努力下,构件大部分完好拆下,1977年移至西黄寺保存。1987年西黄寺开始施工,星空藻井构件被放置在露天空地,任凭风吹日晒。1987年7月25日《北京日报(周末版)》发表了《快救救这稀世珍宝吧》的文章,文中所说的稀世珍宝就是隆福寺藻井。北京电视台《观众之声》栏目也将藻井的遭遇拍成新闻片,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1988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筹建,1989年,北京市文物局发动全局的工作人员义务劳动,将存放于西黄寺的藻井构件搬运至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保存,成为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博物馆原营造设计部同志根据清华大学留存的中国营造学社拍摄的隆福寺藻井资料照片,结合专家意见,对藻井进行复原修复。修复后的藻井遵循“可辨识”的原则,旧有部分保持原有状态,进行除尘,局部采用化学保护;修复部分使用松木,对缺失破损处进行雕刻修补,保留木质本色,不做彩画,只罩防尘清漆。修复后的藻井既严格遵守文物修复的原则,又通过可辨识的复原增添文物的沧桑感,观之能感受到历史的凝重气息扑面而来。与藻井一同拆下的星图顶盖同样历经辗转,先是存放于首都博物馆,后又流转到北京天文台东台(古观象台),九十年代初平安运至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至此天宫藻井结束了颠沛流离,顶盖与藻井身处异地的景况,在博物馆内安下家来。藻井经过初步吊装设计,暂存博物馆太岁殿西侧稍间,其间只供业内调研与考察,未正式展出。

1999年6月,博物馆“中国古代建筑展”开幕,藻井被移至太岁殿西次间,展厅内由四根木柱支撑起局部框架,藻井被高架吊装。整体吊装设计保证了太岁殿建筑本体与藻井的非结构性连接,符合文物建筑与文物本体的保护原则,又重现了昔日高悬于隆福寺殿堂的环境景观。从此,藻井正式以基本陈列展品的身份亮相于公众视野,险些被损毁且消失于世人眼前近三十年的稀世珍宝重新完整地予以呈现。

络绎观赏仰望星空

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星空藻井,是我国现存明代藻井实物中的精品,材质为珍贵的金丝楠木。整个藻井的结构由六层主框架叠落而成,恰如外圆内方的制钱状,圆井内含方井,方井内又含圆井,每层框架上都细雕云纹图案。第一层主框架内外各有80朵如意斗栱,框架上雕饰32座楼阁,楼阁样式或圆或方,楼阁间由连廊贯通;第二层主框架平面呈高低错落并宽窄不等状,上有圆方相间的楼阁16座;第三层框架上有抱厦楼阁8座,十字歇山方亭8座,楼亭间亦以连廊相通,背面壁板绘制彩云;第四层在内圈8块阳马板与外圈20块阳马板上共绘制二十八星宿图;第五层为方形,每边一座楼阁,由转角围廊相连;第六层为井心盖板层。纵观此组藻井,云纹框架及天宫楼阁与诸天神相呼应,形成天宇神灵的极乐世界。藻井四角立力士雕像,意在托起中心圆井。建筑的排列组合方式为下层密集,越往上层数量越少规模越大,从下仰望,看着天上的玉宇琼楼,想象着天宇世界的美妙仙境,不由得会发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感叹!

藻井的天宫楼阁

在第六层盖板层上,有直径近两米、在深蓝色幕布上以沥粉贴金绘出的星图一幅,图上绘有1420颗星,星与星之间还有金线相连,交相辉映。星图标识的星宿位置以现代天文观测的水平来衡量也是非常精准,体现了我国古代发达的星象文明。最奇妙的是这幅星图是明代人描摹的一幅唐代星图,依据图中北极星的位置来测算,这是一片公元850年前后的星空!仰望一千多年前的璀璨星河,我们不禁要感慨斗转星移的自然伟力!

隆福寺作为北京的城市地标,承载着几代人的成长记忆,虽然寺已无存,但“隆福寺”这一地名得以长久保留,并已华丽变身为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城市文化聚集地。曾经高悬于佛寺殿堂的星空藻井也在博物馆中得到妥善保护,每天迎接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接受着人们的赞叹与致敬,正如凤凰涅槃,浴火而重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14 15:36 , Processed in 1.09011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