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聊聊老北京“石老娘胡同”

2025-8-19 11:54| 发布者: weiwei |来自: 燕舍谭

摘要: 西四北五条胡同形成于明代,因胡同内住有石姓老娘,故名“石老娘胡同”。清代至民国时期其名称沿用。因该胡同位于西四北侧自南向北数第五条胡同,1965年定名“西四北五条”。  “老娘”是民间从事接生行当妇女的一 ...

      西四北五条胡同形成于明代,因胡同内住有石姓老娘,故名“石老娘胡同”。清代至民国时期其名称沿用。因该胡同位于西四北侧自南向北数第五条胡同,1965年定名“西四北五条”。

  “老娘”是民间从事接生行当妇女的一种称谓,又称作“稳娘”。有的老北京人还称为“姥姥”。老舍先生在《正红旗下》里提到过,清朝末年北京的接生婆大多被称为“姥姥”。而那部作品中的“我”,就是被“小白姥姥”接生的。

  有意思的是,从明代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到1965年北京市整顿街巷胡同名称为止,这条胡同被叫作“石老娘”有好几百年。但是被人们叫惯了嘴的石姓老娘到底是什么人物,时至今日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胡同内有大汉奸王克敏、军阀张宗昌以及收藏家傅增湘的寓所;曾有个被称为“新中国电影教育事业的摇篮”的院子。

     7号院现为北京科学电影制片厂职工宿舍,为四进带西跨院的四合院建筑。

  广亮大门下有一对鼓形门墩,屋檐下的戗檐上镶嵌着狮子的纹饰。可惜的是,狮首不知在什么年代被损,仅剩下躯体和附着的配图。

  走进大院,迎面是半遮半掩的影壁墙,影壁墙西侧有几株翠柏。一进院的南侧有3间倒座房,北侧有一座残破的垂花门和一对箱形门墩。垂花门东西两侧为“一”字形的影壁墙。影壁墙前一东一西随意码放着一对大理石材质的上马石。由于风蚀严重,雕刻的纹饰已经无法辨认。前院西侧还有一棵挂满果实的老石榴树,扭曲的枝干向垂花门方向倾斜着,几片黄叶飘落在院子里。二进院为该院落的主院,由各3间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在房子之间有环廊相接。正房的木质单扇小门上的裙板带有“喜”字的纹饰。三进院由3间北房和东西厢房组成。北房屋檐下横梁处残存着彩绘的痕迹,东西两侧各有两间耳房。西侧的耳房前有一段连廊,地面上铺着数十块老式釉面砖。穿过连廊有一条通向四进院的通道,四进院仅有5间北房和一长方形的庭院。

      9号院早年为三进院四合院建筑,后在一进院内建起居民楼房。目前为北京银行系统职工宿舍。据这里的居民介绍,一进院是个大空场,内有上马石、拴马桩之类的物件。二进院的主体建筑为一个方方正正的礼堂式建筑物。礼堂中部有条通向后院的通道,亦称“穿堂门”。通道南北各有一道屏门,南侧屏门门框上有一块带有东洋风格的装饰板。装饰板中间刻有一只猫头鹰,两侧为船身及云状纹。装饰板下方为三组花卉。通道偏南侧各有一道侧门,可进入东西两侧的房屋。三进院已经改建,其建筑布局已有变化。

  由于这所院子带有日式装饰风格,坊间亦把这所院子称为“日式房”。

      18号院现为北京市电影制片厂工宿舍,陈宗蕃的《燕都丛考》记有“王叔鲁克敏总长居于此,其后张宗昌居之”。

  王克敏(1876—1945),字叔鲁,祖籍浙江杭州。1900年以大清国留学生监督的名义到日本,并担任驻日大使馆参赞。回国后在外交部任职。1917年段祺瑞执政期间出任中国银行总裁,并三度出任财政部长。后曾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北平政务委员会委员等要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长、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等要职。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后,王克敏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1945年12月25日在狱中自杀身亡。

  张宗昌(1881-1932),字效坤,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奉系军阀头目之一。1912年至1927年,曾任江苏省第三师骑兵第三团团长、第五旅旅长,江苏陆军军官教育团监理,江苏将军公署副官长,总统府侍从武官长,江苏暂编第一师师长,直鲁联军总司令,第二方面军团长等职。1928年8月兵败下野后一度亡命日本。1932年由日本回国后隐居于天津租界。同年9月3日,被山东省政府参议郑继成枪杀于津浦铁路济南车站。张宗昌名声不大好,坊间亦有“狗肉将军”“混世魔王”“长腿将军”“三不知将军”“张三多”等不同称谓。

  目前此院被数次改建,其建筑布局已有变化,院子东南角还保存着一栋相对完好的二层小砖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在该院创办了表演艺术研究所,设有编剧班、表演班等。1951年5月改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3月又改为北京电影学校。由于办学需要,又扩大到西四北五条7号院以及西四北四条、大乘巷的几处院落。严恭、谢铁骊、陈怀恺等电影界前辈任授课教员。周扬、夏衍、冯雪峰、艾青、丁玲、陈荒煤、蔡楚生等领导和艺术家曾在此进行专题讲座。北京电影学校培养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代导演、演员和剧作家。像印质明、赵联、庞学勤、于洋等都是这个时期的学员。1956年在北京电影学校基础上成立北京电影学院,并迁往新街口外新的校址。这个院子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洗印厂使用,之后变成了北京电影制片厂职工宿舍。

  这个院子里曾经住过不少北京电影界著名的演职人员,如高洪涛、岳野、李雨农、莽一萍、何平等人。

13号院为商业部宿舍。这个院子早年是傅增湘先生的寓所,即“藏园”所在地。

  傅增湘(1872—1949),字沅叔,别署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藏园老人、清泉逸叟、长春室主人等,四川省江安县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他和长兄傅增淯、次兄傅增渭兄弟三人先后中举,傅家也有“一门三进士两翰林”“江安三傅”之美誉。1917年12月至五四运动前,傅先生曾入内阁任教育总长。1927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晚年隐居在西四北五条“藏园”内,致力于图书收藏和版本目录研究。傅先生一生收藏善本6万多卷。藏书楼为“双鉴楼”和“藏园”。

  “双鉴楼”源于自家祖传有元刊本《资治通鉴音注》和清末大臣、金石学家端方所藏的宋刊本《资治通鉴》而得名。后来,傅先生收购了盛昱(爱新觉罗氏,字伯熙,一作伯羲、伯兮,号韵莳、意园,满洲镶白旗人氏)所藏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内府写本《洪范政鉴》一书,虽沿用“双鉴楼”之名,但又赋予了新意。

     1947年傅先生将337种共3581册藏书捐赠给了北平图书馆。1948年,又分两次将所藏明刊本及名家抄校本捐赠给了北平图书馆。

  傅先生居住的院子原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咸丰年间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彭蕴章(1792—1862)宅邸。彭蕴章于咸丰九年(1859)迁居于此。傅先生任教育总长时购得此宅,因敬仰苏东坡,取其“万人如海一身藏”诗句之意而取名为“藏园”。

  傅增湘先生故居坐北朝南,西为住宅,东为花园,庭院前有3棵百年树龄的老槐树。住宅区为四进四合院建筑,垂花门、正房、厢房、后罩房中规中矩,第二、第三层院子有游廊环绕。花园区约有6亩,为四层院落,彼此之间有连廊相接。狭长的倒座房以北有3间敞厅。敞厅向东,沿着爬山廊折而向北,可登到土丘上的“霜红亭”。亭前有一水池和曲桥。花园内有“石斋”“池北书堂”“龙龛精舍”“莱娱室”“抱素书屋”等主要建筑。

  朱家溍先生在《故宫退食录》中对此园做过这样的评述:“如果从平面上看,此园建筑格局应该说是平铺直叙的。但由于利用回廊、山石、花木、池塘、亭台、小溪、土山等装饰点缀,或藏或现、或断或续,有幽闭、有开朗,在空间处理上取得很成功的效果,使得四个方形庭院并无单调方正的感觉,而大有曲折掩映的趣味。沅叔先生在世时,藏园中放养着两头小鹿,更增幽趣。”

  据传,傅先生极为喜欢这处宅院,在《藏园居士七十自述》中写道:“余城西买宅,小有园林,夙好交游,常招雅集。花晨月夕,讲艺论文;竹林逸士,刻烛题吟;桑梓故人,引怀情话……”

      15号为广亮大门,雀替上刻有花卉纹饰。门前两侧为大理石材质的鼓形门墩,有两层花卉纹饰。上层为缠枝莲纹饰,因自然风化的原因,已经有些模糊;下层为菊花纹饰,纹理极为清晰,重重叠叠的花瓣刻在门墩上,有呼之欲出的感觉。

  这个院子为前后四进,由8个院落组成,房屋70余间。民国时期曾是东北吉林会馆所在地。这里的居民介绍,院门背后有条连廊,可到达各个院子,各个院子之间还有环廊相通。这所院子的建筑很讲究,正房都是“前出廊子后出厦”,各庭院里还有假山、花池点缀其间,核桃、丁香、石榴、槐树等不同品种的乔灌树木把整个院落装饰得郁郁葱葱。为了安全起见,院墙内有条环形通道,便于警卫人员巡视。

  老门牌22号(现在的16号院)也是吉林会馆的所在地,只是这个院子较小,仅有7间房子,当年可能为管理人员的办公用房。

27号院为三进四合院建筑,目前为全国政协职工宿舍。一进院有倒座房5间。在一进院和二进院之间有道垂花门,垂花门两侧为刻有“太狮少狮”纹饰的门墩。二进院由3间正房带2间东西耳房和各3间东西厢房组成。中院东侧有条通向后院的通道,三进院有北房9间。

  据这里的住户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所院子曾由全国政协领导居住。溥杰先生特赦之后曾在此院短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条胡同曾有个叫“养浩庐”的中医院,其名取自《孟子·公孙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创办人为杨浩如先生(1881—1940)。“养浩庐”有病床40张,医护人员30余人。1948年后搬到了西四南侧沙井胡同继续营业。

  在老槐树的浓荫掩映中,胡同里还能看见残留的万字不到头砖雕、如意云状铁皮包叶、缺损的门墩、锈蚀的门钹、字迹模糊的门联……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6 02:10 , Processed in 1.089437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