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桥梁是美的?什么桥梁是不美的? 以下文章来源于见桥思纬 ,作者傲石 见桥思纬 . 每一座桥,都有哪些你可能忽略的细节设计或小心思?每一座桥,从构思到方案到图纸到建成,都有哪些你所不知的人和故事?关注我,听听设计师解剖其背后的设计心路和逻辑过程,听听这座桥的故事,让你了解桥、学习桥、爱上桥、设计桥。 桥梁的首要使命是安全、高效、经济地跨越障碍。任何背离这一核心使命的设计,无论外观如何,在本质上都是不合格的。 但我们设计桥梁时,不仅仅只关注其功能、实用和经济,同时也需要美观协调,追求更高的审美价值。 但我们的桥梁结构从审美“脱贫”后,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炫富”式审美。这种设计堆砌着肤浅、具象或符号性元素,炫耀性表达“我很美”和“我不差钱”,容易成为大众网红,但其实缺乏真正的品位和内涵,被工程界、建筑界、美学届等批评。为什么同样的桥,会有如此反差的评价?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出发点,我针对目前一些景观桥梁设计的几个误区,谈谈我的观点和理由。 1、桥梁需要艺术性和象征意义,比如做成龙、彩虹、天鹅等具象形态,更能体现文化特色。 这是对“艺术性”和“文化”的肤浅误解。 真正的、高级的艺术性,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创造性,而非肤浅的具象模仿。一座力流清晰、比例精妙、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桥梁,其本身就是一件宏大的艺术品。它所象征的是人类的理性、智慧和征服自然的勇气,这种象征意义远比一个具象的符号更深刻、更永恒。 文化特色不应通过“贴标签”的方式实现,而应通过创新的结构形式、对当地材料和技术智慧的现代诠释来体现。生硬地套上一个传统符号,恰恰是设计思维上的懒惰和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2、某些装饰元素是地标所需,能成为城市的象征。没有装饰看起来太冰冷了,缺乏人文关怀。 最伟大的地标,其标志性恰恰来自于其卓越的结构本身。 金门大桥需要一条假的龙来成为地标吗?不,它的巨大跨度、鲜艳的色彩和雄伟的桥塔本身就是无可替代的图标。 米洛高架桥需要附加一个彩虹雕塑吗?不,它那跨越云端的纤细结构、如同帆船般的桥墩,本身就是技术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诗意象征。 真正令人铭记的地标,是那些因其结构上的突破、视觉上的震撼以及与环境对话的巧妙而屹立不倒的杰作。一个附加的、与结构无关的符号,只会让桥梁沦为平庸的背景板。 人文关怀的体现是多元的,理性与简约同样温暖。 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安全、耐用和经济的结构上。这是一座桥对使用者和社会最基本的责任与关怀。 其次,理性设计带来的秩序感、清晰感和力量感,能给予人们心理上的安定和信任。当人们理解并信任所跨越的结构时,会产生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所谓的“温暖”和“人性化”,可以通过材料的质感、尺度的把握、灯光对结构逻辑的夜间勾勒、以及与周边环境(如公园、广场)的精心整合来实现,而非依赖于虚假的装饰。 3、现代技术可以实现任何造型,这是技术进步的体现。 这是将“能做到”与“应该做”混为一谈的技术傲慢。 技术进步的意义在于用更少的材料实现更大的跨度,用更精准的分析优化结构形态,而不是为了制造结构谎言提供便利。 许多复杂的具象造型需要巨大的、隐藏的结构体系来支撑其外部装饰,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不诚实。它违背了工程师追求效率、经济和可持续性的核心伦理。 4、鹅城大桥的中间那对高高抬起的鹅颈很亮眼,很漂亮,与当地文化寓意高度契合,去到那里都会拿起相机拍几张照片。 用巨大的代价换来的只是肤浅的象征,其非结构性的设计大大增加了造价、施工难度和未来养护隐患。真正的美应源于力与形的和谐统一,而非对具象符号的笨拙模仿。这好比让短跑冠军戴金冠参赛,是对公共资源与结构美学本身的双重浪费。我们本应拥有一座诚实、优雅的现代桥梁,而非一个浮夸的布景。 作为一名追求结构理性与简约优雅的桥梁工程师,我的理念深深植根于现代工程美学的核心“结构理性主义”,它并非一种简单的风格爱好,而是一套完整的、由内而外的设计哲学。其核心信条是:美的形式应直接、诚实、优雅地表达结构的受力逻辑与力学原理。 1、哲学根基:真实即美 (1)现代主义精神的传承: 这一思想源于19世纪的维奥莱-勒-迪克(Viollet-le-Duc),并在20世纪被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形式追随功能”和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少即是多”的理念所发扬光大。在桥梁上,“功能”就是安全、高效地跨越障碍,其核心是承载。 (2)结构诚实性: 一座桥不应伪装成别的什么东西。混凝土就该展现其抗压的特性,钢材就该展现其抗拉抗弯的特性。一个受力构件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应能让人直观地读懂力是如何从桥面传递到基础、最终导入大地的。任何掩盖这一力流路径的装饰,都是在“说谎”,从而破坏了结构本身固有的、真实的美感。 2、科学原理:效率与优雅的统一 (1)力流的直观表达: 结构理性的美是数学和物理学内在和谐的视觉体现。 最优的结构形式往往与力学规律下的力流路径完美契合。 例如: 拱桥:优美的弧线并非随意绘制,它是纯压轴线(压力线)的物化表现,将荷载转化为沿着拱圈传递的压力,体现了石材和混凝土抗压强度高的材料特性。 悬索桥/斜拉桥:高耸的塔架、悬垂的主缆或放射状的拉索,清晰地勾勒出一个高效的索多边形或桁架体系。每一根缆索的拉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张理性的力网。取消其中任何一根,都会导致体系的失效。这种“不可或缺性”正是其美学的来源 (2)材料的真实表达: 理性主义尊重材料的本性。钢结构节点的焊接或铆接的力度感、混凝土表面的浇筑模板痕迹、木结构的榫卯交接,都应被诚实展现,而不是用虚假的饰面加以遮盖。材料本身的肌理和质感就是最好的装饰。 (3)简约与高效: 在力学上,最有效的结构通常也是最简洁的。多余的构件意味着多余的重量和材料浪费,是对结构逻辑的干扰。去除一切不必要的部分,留下的精华必然是强壮、高效且视觉上清晰的。这种由极致效率带来的形式,天然具有一种冷静、自信的优雅感。 结构理性主义之美,是一种智性之美。它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是将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最高境界。 它要求工程师不仅是计算者,更是哲学家和艺术家——一位用力和材料进行创作的诗人。我所反对的,并非是美本身,而是那种浮于表面、脱离结构逻辑、浪费社会资源且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虚伪与矫饰。 一座伟大的桥梁,应该像一棵树或一副骨骼,它的每一部分形态都由其内在的生长逻辑和受力需求所决定,因此它才显得如此自然、强壮、不可替代且动人心魄。这,便是结构理性所能带来的,最现代、最简约、也最永恒的优雅。 见桥思纬 每一座桥,都有哪些你可能忽略的细节设计或小心思?每一座桥,从构思到方案到图纸到建成,都有哪些你所不知的人和故事?关注我,听听设计师解剖其背后的设计心路和逻辑过程,听听这座桥的故事,让你了解桥、学习桥、爱上桥、设计桥。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14 19:41 , Processed in 1.087222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