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观音院过街楼即将重建?来看看北京内城另外几处过街楼

2025-8-31 19:1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枫林听雨

摘要: 1998年,北京菜市口大街展宽,观音院过街楼被拆,多少年过去,这事儿终于有了新进展——过街楼将在2025年在附近重建。信息源自“跟着拆哥看房”公众号,这消息出来后,大伙议论得挺热闹!有人说,拆楼是历史的必然, ...

1998年,北京菜市口大街展宽,观音院过街楼被拆,多少年过去,这事儿终于有了新进展——过街楼将在2025年在附近重建。信息源自“跟着拆哥看房”公众号,这消息出来后,大伙议论得挺热闹!有人说,拆楼是历史的必然,有人盼着重建能还原当年的热闹。到底怎么回事?这过街楼到底有多少说头呢?

观音院过街楼说起来不是一般的建筑。东西两侧各是一座观音院,过街楼就是连接东西观音院的桥梁。结构上分两层。上层连廊沟通两院,连梁接柱,不算特别宽敞,但精致。下层门洞如拱,胡同能通南北,砖券上檐前。南面刻着“觉岸”,北面是“金绳”,两者题字据历史记载清道光十年才落板。这样的建筑放在今天没人会大惊小怪,但在过去,一栋楼能被如此讲究地装饰,定有故事。


观音院过街楼说起来不是一般的建筑。东西两侧各是一座观音院,过街楼就是连接东西观音院的桥梁。结构上分两层。上层连廊沟通两院,连梁接柱,不算特别宽敞,但精致。下层门洞如拱,胡同能通南北,砖券上檐前。南面刻着“觉岸”,北面是“金绳”,两者题字据历史记载清道光十年才落板。这样的建筑放在今天没人会大惊小怪,但在过去,一栋楼能被如此讲究地装饰,定有故事。

说到金绳和觉岸,不得不提一段流传很广的说法。有些人觉得这是监狱文化的产物,说押送犯人时,北面先见“金绳”,告诫别逾越法律底线。刑满出来,南面“觉岸”,就是“回头是岸”。乍听有理,现场很容易让人信服。不过对照史料会发现,京师模范监狱建设时间比过街楼晚将近八十年。这段“故事”或许是近代的再创作,想多了也无妨,算是北京胡同的巧合。


现实里,过街楼更像佛教文化主题深化的结果。两侧的观音院,楼本来就是服务佛事的,南面的“金绳”出自法华经,描述理想国离垢国,以黄金绳界定道旁,境界清净。北面“觉岸”,即从迷到悟的彼岸,常见用于佛经中劝人的语句。现代人常以“觉岸”激励自己走正路,但原意讲的是宗教觉悟。李白的诗“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津”,用的亦是这种佛教内涵。过去北京胡同长短不一,有宗教、有世俗,各种融合。

有人问,这个楼到底是不是最早的过街建筑?其实,北京内城本有十几处过街楼。南城三个,珠市口有两,东四两,地安门外四处。像晋太高庙过街楼原址现在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院里。清代李慈铭游记有详细记载,说这里有亭翼如云,过街楼跨蹊间,列于南北,看得人直地迷。三门阁(火神庙)过街楼在陶然亭公园北门,这楼1952年拆了,但旧时香火鼎盛,挂满还愿匾。北京的这些过街楼,有些兴于寺庙,有些只为交通便利,风格不一,拆拆建建,难免消散了不少痕迹。

珠市口那两处,有一条过街楼胡同,如今连胡同名字都不见了。还有对面的墨竹大院过街楼也没了,只剩下“过街楼”公交站牌根据忆。类似这种遗存,北京城里还不止一处。东四牌楼两处,一在广汇大院南口,一在弓箭大院内,如今已很少能找到实物。地安门外的几处也都基本拆掉,其中辛寺胡同西口的楼消失到六十年代。时代变了,城市在扩,节奏快了,老建筑有时连照片都难找。新的楼,不是旧楼,重建究竟补得上曾经的气息吗?

说实话,观音院过街楼这次要重建,也不是第一次听说有异地复原老建筑。城市改造,大多是效率第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拆迁速度快,胡同大片消失。有建筑专家指出,异地重建可以保存建筑物本体,却很难保留建筑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有人甚至质疑,这种重建更像历史复刻,而非真文脉延续。事实也确实如此。菜市口一带变迁,周边商业腾挪,胡同串巷如绳,如今重新安置过街楼,很难还原民国时期的胡同风貌。仿佛把老相片缩印进塑料电梯里,熟悉里带着点陌生感。

但事实也不是所有人都介意这种“新旧交融”。有些老街坊比较务实,觉得毕竟有座楼总比一片空好。过街楼说到底是“空间记忆”的载体,重建也不是没实用价值。胡同依旧有居民,新的过街楼可以起到交通隔断,美化周边环境,也不用讲究佛理、监狱文化那么深。这种实用主义,越来越多被采纳,尤其是近年来各地文物修缮中,往往优先考虑是否能提供便利和视觉效果。大部分人也认可,历史本身就是不断妥协。

不过话说回来,过街楼重建很难绝对尊重过去。不论是佛教题材还是监狱故事,今天都变成了“文化标签”,原本的生活和仪式早就难再现。不久前,西城老故事群里就有人议论,现在这楼刚复建,未来居民会不会像过去一样借道办事?还有孩子会不会在那门洞底下捉迷藏?谁也不敢说一定。城市生活已经变了,菜市口区域流动人口多,不少人根本不知道过街楼“金绳、觉岸”是什么意思。就连文保专家也承认,复建基本是形似,难再神韵。到底值不值?谁知道呢!

据《北京晚报》和相关文旅部门消息,新址选在菜市口附近,规划图已公示。重建工程方案引入了数字建模,参考了1980年代北京地方志的照片资料,还有清末民初的测绘图纸。工艺要求上,原有一层砖券门洞和二层木结构将整体复刻,连檐口“觉岸”、“金绳”匾额也将重做。这次很重视颜色搭配和外观细节,施工方表示打算采集胡同原址的土样做色彩还原。某设计单位负责人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称,这次重建既服务居民,也考虑景观美学,强调的是“文脉新生”,而非单纯照搬古建。真能做到?也许差点什么。

有意思的是,不少年轻人对重建过街楼表现出浓厚兴趣。在社交媒体上,“观音院过街楼新址”话题阅读量超200万。有人想拍点“老北京打卡照”,有人关心会不会影响交通。也有人并不买账,觉得没必要再造历史,建议不如直接搞成艺术装置。争议一直在,但市政部门坚称,重建是为“保护城市文脉”,“给子孙留点念想”。怎么看?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那种“过街楼”。

我个人更倾向于保留古迹原址,但也不可否认复建带来公共空间新生的现实意义。拆和建不是非黑即白,现在的北京就是不太可能回到那个满城青砖灰瓦老巷的年代。城市空间有限,居民需求多元化,胡同早已不只是居住区域,也是各种商业和休闲的场所。复建过街楼满足了大众对老北京符号的怀旧,亦可提升西城区的区域品牌形象。这种折中方式,也许没那么完美,但怎么看都是适合时宜的选择。再说,很多难题没答案。

不过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重建也未必全是利好。毕竟,重新建楼花钱不少,投入产出比例一直是市政规划的重点争议点。据西城文旅办预算,观音院过街楼重建整个项目预计耗资5000万元,其中一部分会用于环境整治和历史展示工作。而老北京人印象中,过街楼更多是交通枢纽和生活空间,富有生活气息,现在变成打卡点,多少有点变味。实际效果只等建成后才能验证。

说到底,北京内城的过街楼并不是只有建筑和文化的意义。几代人的故事,百年间的变迁,拆了又建,重又拆,这些回环才是真正可供今人品味的“城市记忆”。有人说,过街楼只要在记忆里,建筑形态是否还原已不那么重要。也有人觉得,没有实物支撑,多少有点纸上谈兵。这种争议其实挺有意思,谁对谁错,也许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观音院过街楼这一轮重建,在城市发展、文物保护、公共需求之间找了个平衡点。或许最后出来的过街楼和过去已经不同,但空间总会带来新的故事。年复一年,城市在变,能留下多少旧事,谁管得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4 03:01 , Processed in 1.10702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