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一元春”:药香深处的抗日春秋 在北京门头沟青白口村的阡陌巷陌间,一元春药铺宛如一册尘封的线装古籍,青砖灰瓦间浸着岁月的包浆。若单看那斑驳的砖墙、褪色的匾额,大抵会当作寻常旧宅,但谁能想到这貌不惊人的处所,竟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传奇,恰似陈酿的老酒,启封时满是滚烫的故事。 老屋的无声诉说 药铺三间老屋坐东朝西,地基微微隆起,墙体由当地青灰色砖石砌就,层层叠叠的砖缝里,暗绿的苔藓蜿蜒生长,宛如时光亲手绣就的纹路。墙角处的砖石被岁月磨得温润,恰似被无数双手摩挲过的旧砚台,静默地守着往昔的故事。 硬山式的屋顶上,灰板瓦鳞次栉比,瓦片表面深浅不一的斑点,是风雨与战火烙下的印记。屋脊两端微微上翘,残留的花草纹饰虽已漫漶不清,却仍依稀可见当年工匠的巧思。临街的榆木大门厚重坚实,铜门环被岁月磨得发亮,每一次叩击,发出的沉闷回响,都像是老屋在轻轻呢喃:“我还记得,都还记得……”门上方的双开方格窗,朱漆大多剥落,露出底下浅褐色的木质纹理,几扇窗格玻璃上的弹孔,宛如时光的伤疤,无声地讲述着曾经的惊心动魄。 悬壶济世的隐秘使命 1932年秋,门头沟地区革命的星火初燃,却遭到国民党无情打压,当地第一个党支部不幸夭折。在这艰难时刻,共产党员崔显芳、魏国元租下这间铺子,开起“一元春”药铺。他们身着素色长衫,看似是悬壶济世的郎中,实则是隐秘战线上的勇士。 崔显芳医术精湛,每日前来求诊的村民络绎不绝。他坐在柜台后,一边仔细把脉问诊,一边与百姓闲话家常:“大妹子,地里的活计可还忙得过来?这世道不太平,咱们得相互帮衬着。”遇到贫苦人家,他常常轻轻摆手:“药钱且先记下,给孩子买些吃食要紧。”这般医者仁心,很快赢得了人心。 魏国元则常以采购药材为名,辗转各地与上级党组织联络。每次出门,他都需小心谨慎,乔装打扮成普通商人,背着鼓鼓囊囊的麻袋,里面藏着的不是寻常药材,而是比金子还珍贵的情报。有一回,他在山路间遭遇敌人的突然盘查,口袋里藏着的密信一旦暴露,整个地下联络网都将陷入绝境。面对荷枪实弹的伪军,魏国元却神态自若地从怀中掏出精心伪造的“药材采购单”,用略带乡音的官话说道:“长官,小本生意,还望行个方便。这趟去保定采购柴胡,家里病人还等着抓药呢!”就在伪军翻看单据时,他不动声色地将藏有情报的油纸包塞进马粪袋中。敌人仔细检查麻袋里的药材,甚至掰开干枯的党参查验,却始终没发现破绽。凭借着这份沉着机敏,他一次次化险为夷,成为地下交通线上“最可靠的药商”。 夜幕降临,药铺内便会聚集起一群进步青年。昏黄的油灯下,他们低声传阅革命书籍,热烈探讨救国之道。窗外夜色沉沉,屋内却似有一团火焰在燃烧,点燃了理想与希望。这里不再只是一间药铺,而是孕育革命火种的摇篮,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在此庄严宣誓,投身于解放事业,如飞蛾扑火,义无反顾。 烽火中的信念坚守 1934年7月,危险如乌云般悄然逼近。敌人察觉到宛平地下党的活动,突然对青白口村展开突袭,一元春药铺首当其冲。叛徒带着敌人踹开药铺大门,一时间,宁静被打破,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恐惧。崔显芳、魏国元等人不幸被捕。 在审讯室里,阴森潮湿,刑具泛着冰冷的光。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们咬紧牙关,任凭鲜血染红衣衫,始终守口如瓶。敌人咆哮着逼问:“共产党的据点在哪里?”崔显芳却冷笑着回应:“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想要从我口中得到消息,做梦!” 为了营救他们,魏国元的家人不惜变卖大量房产、土地,四处奔走求助。他的老母亲拄着拐杖,挨家挨户磕头借钱,泪水在布满皱纹的脸上纵横:“求求各位乡亲,救救我的儿啊!”最终,在党组织与家人的共同努力下,魏国元等人成功获释。 出狱后的魏国元,不顾身体的伤痛,立刻又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早年在国民党任职的他,因目睹当局的腐败与不作为,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考入北平民国大学经济系。求学期间,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毅然剪掉象征旧时代的辫子,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到家乡后,他不仅在药铺里传递情报,还将自己的家改造成地下联络站,连厨房灶台都暗藏夹层,用来存放革命书籍与油印机。 在药铺工作期间,魏国元结识了安家庄好汉李文斌。两人一拍即合,将保家救国团发展壮大。他们带领村民自制土地雷,在平西山区设下“连环雷阵”。有一次,日伪军进山“扫荡”,魏国元提前在必经之路的石板下埋好土雷,又在附近的树上系上铜铃。当敌人触发机关,土雷炸响,受惊的马匹挣脱缰绳撞倒树木,铜铃大作,此起彼伏的响声让敌人误以为中了埋伏,仓皇逃窜。 这一战,保家救国团未伤一兵一卒,却让日伪军死伤数十人,从此“魏司令”的名号在平西地区令敌人闻风丧胆。 1936年10月,魏国元精心筹备了一场盛大婚礼,看似寻常的婚庆典礼,实则是他与宛平县党团员恢复联系的巧妙掩护。婚礼当日,宾客络绎不绝,魏国元周旋其中,不动声色地与同志们传递消息、商讨工作,为后续的革命行动重新编织起紧密的联络网。凭借这场“红色婚礼”,他不仅重新打开了革命工作的新局面,还按上级指示,正式担任起中共宛平县委书记,肩负起回乡组织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的重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民党二十九军被迫南撤,局势岌岌可危。8月,国民党嫡系卫立煌部队在髽鬏山一带与日寇激战,魏国元立即带领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投身抗战支援工作。 他们不辞辛劳,为国民党部队充当向导,积极筹措粮食、捐款,甚至贡献出自家牲口,全力支持正面战场作战。同时,魏国元时刻心系百姓安危,组织多处难民团有序转移,带领乡亲们躲避战火,将伤亡与损失降到最低。 彼时,不少年轻学生对战局感到迷茫、内心苦闷,魏国元总是耐心地为他们分析抗战形势,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们:“抗日必然胜利,党领导的八路军已经出师华北,我们的希望就在前方!”这番充满力量的话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青年们心中的阴霾,坚定了他们抗日救国的决心。 9月,卫立煌部队撤离后,战场上遗留了许多枪支。魏国元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以七区区长的身份迅速召集各村村长会议。在会上,他慷慨陈词:“乡亲们,国难当头,这些枪支就是我们保卫家乡的希望!拿起武器,咱们自己守护这片土地!”在他的号召下,各村村民纷纷响应,各村民团如雨后春笋般组建起来。 魏国元以原有的枪支修械所为基础,迅速拉起一支三十多人的游击队,成为平西地区抗日武装的重要力量。此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通过抗日大同盟兄弟盟誓等方式,广泛团结各方力量,先后发展建立了九个游击队。这些地方抗日武装在后续战斗中不断成长,大多都编入了八路军正规部队,为壮大抗日力量做出了卓越贡献。 1938年初春,八路军主力抵达斋堂,在东斋堂万源峪正式成立了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魏国元众望所归,被任命为首任县长。 新政府成立之初,局势依旧错综复杂,宛平县内有位名叫谭体仁的旧相识,曾与魏国元一同在河北省区长训练班培训,时任八区区长,手下掌控着一个保卫团,平日里拥兵自重。南口抗战期间,谭体仁还曾被委任为战时宛平县长。魏国元深知团结一切力量抗日的重要性,多次主动联系谭体仁,言辞恳切地劝说他以民族大义为重,共同投身抗日大业。 然而,谭体仁却始终心存疑虑,不仅不愿合作,还时常给共产党的抗日工作设置障碍。上级党组织洞察局势后,指示魏国元尽力争取谭体仁一致抗日,但若他妄图阴谋暴乱,务必果断采取行动。 县政府成立不久,魏国元再次向谭体仁发出诚挚邀请,希望能与其共商抗日大计。谭体仁踏入县政府所在宅院时,心中五味杂陈,这处宅院本是他为自己战时县长身份选定的办公地点,没想到如今已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驻地。魏国元热情地为谭体仁让座,和颜悦色地询问:“谭先生,对于我们抗日政府的工作,您有何高见?”谭体仁满脸不屑,态度冷淡:“我能有什么意见?”魏国元并未气馁,继续耐心阐述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诚恳表示:“抗日政府旨在团结全体民众,一致抵御外敌,谭先生想必不会反对吧?政府有意邀请您参与抗日工作,出任参议等职务,为国家出一份力。”谭体仁却冷笑一声,拒绝道:“谭某不才,干不了你们共产党的事。” 在他心中,卫立煌的三万大军都不敌日军,区区几百八路军,靠着土枪大刀,绝无胜利可能。魏国元洞悉他的心思,微笑着回应:“谭先生既然不愿合作,想必对抗日之事也缺乏热忱。但您可别小瞧了八路军,他们已在斋堂扎下根,定能带领我们走向胜利! 此次交谈不欢而散,此后,谭体仁心怀不轨,私下联络清水一带的地主武装,妄图发动暴动,推翻抗日民主政府,赶走八路军,成立维持会。他自以为计划周密,却不知一举一动都在八路军的严密监视之下。当谭体仁下令保卫团到斋堂村外山上集合,准备实施暴动时,早已埋伏四周的八路军迅速出击,将其团团包围。 走投无路的保卫团成员纷纷缴械投降,谭体仁也被当场抓获,当夜便被押送至阜平。随着谭体仁这一阻碍被成功拔除,宛平县的局势迎来转机,许多村子顺势成立了党组织和农会,斋堂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也日益增强。 1938年春末,按照党组织的战略安排,魏国元告别熟悉的家乡与并肩作战的同志,前往斗争环境更为艰苦的涞水、怀来等地区。当地百姓深受日军侵扰,生活苦不堪言,且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抗日工作推进艰难。 魏国元到达后,乔装成走街串巷的货郎,肩挑扁担,内藏宣传资料与联络信件,穿梭于各村镇。每到一处,他便寻机与当地百姓攀谈,以质朴言语讲述抗日道理,描绘胜利曙光,逐渐赢得民众信任。 听闻某村被日军强征劳役,百姓敢怒不敢言,魏国元暗中联络村中青壮年,趁着夜色突袭日军临时驻地,解救出被抓村民,并夺得一批武器弹药,极大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斗志。 在涞水的崇山峻岭间,有一股地方武装势力,为首的名叫张猛,原本占山为王,对国共两党态度不明。魏国元为争取这股力量共同抗日,不顾危险,孤身一人前往山寨。 张猛见魏国元单枪匹马前来,颇为诧异。魏国元开门见山表明来意,阐述抗日大义,言辞恳切。张猛心存疑虑,提出若魏国元能在三日内筹集到百担粮食,便愿意听从指挥,一同抗日。魏国元当即应允,回到驻地后,发动周边村庄百姓,凭借平日里积累的威望与民众的爱国热情,在乡亲们的全力支持下,仅用两天时间便集齐粮食。 张猛见状,心悦诚服,率部加入抗日队伍,为当地抗日力量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一元春药铺仅剩一间房屋,依然保留着往昔的风骨。抚摸着斑驳的砖墙,仿佛能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老屋就像一位沉默的长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向世人诉说着:和平年代的静好岁月,是无数先辈用热血与生命换来的馈赠。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从它的一砖一瓦间,读懂何为信仰,何为坚守。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11 02:15 , Processed in 1.107403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