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源于误解的“宛平”命名

2025-9-17 09:1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孙冬虎|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阴差阳错成佳话!揭开”宛平“之名背后的那段温暖的误读史辽圣宗开泰元年十一月甲午颁布诏令:“改幽都府为析津府,蓟北县为析津县,幽都县为宛平县。”(《辽史·圣宗本纪六》)这一天相当于公元1012年12月16日,宛 ...
阴差阳错成佳话!揭开”宛平“之名背后的那段温暖的误读史
 

辽圣宗开泰元年十一月甲午颁布诏令:“改幽都府为析津府,蓟北县为析津县,幽都县为宛平县。”(《辽史·圣宗本纪六》)这一天相当于公元1012年12月16日,宛平县由此登上历史舞台,到1952年9月被撤销,前后持续存在了940年。自金代开始,宛平与大兴长期附郭于京城,并称“宛大二县”或“宛大二京县”,当代在丰台区仍有宛平城、宛平地区等称谓。与百姓在社会生活中以“约定俗成”的方式为村落、街巷等命名迥然不同,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名称是由官方审慎选定、“刻意为之”的结果。据此而论,辽代改“幽都”为“宛平”必有所本,并且应当寄托了命名者的某种意愿。但是,古今文献对“宛平”语源和含义的解释一直不得要领,从而削弱了当代阐释地名文化内涵及其历史遗产价值的效果,因此有必要稍加梳理和辨析。

辽代命名了宛平县却未留下涉及命名依据和语词含义的记载,导致后世最晚在元代就出现了正误参半的解释。《大元一统志》说:“幽都县改为宛平,盖取《释名》云:燕,宛也。宛,宛然以平之义。”(卷一《大都路》)那么,究竟什么叫“宛然以平”?如果非要“硬解”不可,字面上似乎有“看起来好像境内地势平坦”的意思,但宛平县西部的广大地区一望而知是高低起伏的西山,试问何“平”之有?

古人治学在很多方面都足以称道,惟其地方志之类的辗转抄录、陈陈相因,既是通行做法,也是无从消解的痼疾。有了《大元一统志》“珠玉在前”,明代的官私著述随之接踵而行。《大明一统志》照抄不误:“辽改为宛平县,取《释名》云:燕,宛也。宛,宛然以平之义。金、元仍旧,本朝因之。”(卷一《顺天府》)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刊刻、宛平知县沈榜编撰的《宛署杂记》亦称:“盖取《释名》云:燕,宛也。宛然以平之义。”(卷二《县始》)与前者相比,中间少了一个“宛”字。刊刻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的郭子章《郡县释名》,一字不差地照录《释名》原文而不作附带解释,虽令人感到意犹未尽却也避免了旁生枝节。

清代以后的文献依然如故,康熙《宛平县志》说:“宛平之为县也,始于辽。《释名》曰:燕,宛。取‘宛,宛然以平’之义。”(卷一《沿革》)此处照抄《大元一统志》但省去了两个虚词,容易诱使不明就里的后来者误把句读断作“宛宛然以平”。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与官修的《嘉庆重修一统志》,仅仅简述了宛平县的建置沿革,对县名的语源和语义只字未提。到民国时期,吕式斌仿效《郡县释名》作《今县释名》,1936年印本基本沿用郭子章的成文,只是其中的“宛宛然以为国都也”未再断句。(卷二《河北省》)由此带来的这个“宛宛然”比“宛然以平”更加不合文法与莫名其妙。

古人征引文献惯于取其大略,但无论怎样删减改造,都应以语义基本不差为前提。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大元一统志》过于率意而为。东汉刘熙《释名》是训诂学史上的重要文献,著述宗旨在于“缘声求义”,也就是根据字音解释字义,附带说明相关事物的命名原因。全书采用大致统一的行文格式,先列出准备解释的首字,再选取一个与它同音或近音的字作为铺垫或转折,继而引申说明与首字关联的某种自然或人文特征。《释名》说:“燕,宛也。北方沙漠平广。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为国都也。”(卷二《释州国》)先秦时期的燕国及其都城,都可以称作“燕”。揣摩刘熙的本意,大体如是:燕,与“宛”读音相近。燕国所在的北方,有平坦广阔的沙漠。燕都位于涿鹿山以南,宛如上古时期黄帝建都涿鹿那样,这里也成了一国之都。对照《释名》的原文,只有郭子章《郡县释名》征引完整、述而不作,《大元一统志》则全然不顾原文如何,硬造出似通非通的所谓“宛然以平”。尽管此说的漏洞一目了然,但因为在短短的四字之内包括了“宛”与“平”,从而像前车后辙一般引来《大明一统志》《宛署杂记》和康熙《宛平县志》等接续转引,自古至今却又无人告诉读者何谓“宛然以平”!

那么,辽代是如何选定“宛平”作为新县名的呢?《大元一统志》对宛平得名的解释虽然似是而非,但这部官修的全国地理总志之所以征引《释名》断非空穴来风。从文献传承的可能性估计,元末脱脱主持编撰《辽史》时,尚有较多的辽代文献可用;元初纂修大一统志时,能够参阅的辽代文献势必更多,其中理当包括幽都县更名为宛平县的官方档案,只是查阅者的解读太过潦草而已。据此可以推断,辽圣宗决定更改“幽都”之后,奉命设计新名的官员无论早就熟悉《释名》还是翻检历代文献时才有察觉,鉴于陪都南京的前身就是燕国之都蓟城,刘熙笔下的“燕,宛也。北方沙漠平广”,天然合理地成了附郭县新名取词的可靠来源。至于选择“宛平”二字有何寓意,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按照刘熙的行文体例,“燕,宛也”只表示“燕”与“宛”语音相近,并不存在字义上的关联。但是,辽代的选词者大概对此不甚了了,误把“燕,宛也”理解为“燕就是宛”,将二者视为同义词,进而从释文中挑出顺意的两个字,脱离原有语境组合为新词“宛平”。按照这个逻辑,既然“燕”等同于“宛”,那么,“宛平”就是“燕平”,含有“燕地平安”之意,作为县名无可挑剔。宛平县命名的文化渊源和语词含义,由此可以得到顺理成章的解释。

金代把析津县改为大兴县之后,宛大二京县的名称相辅相成,共同寄托着对社会平安与国家兴盛的美好愿望。辽代因误解《释名》语句而命名的“宛平”,如今已变为熠熠生辉的地域文化名片。卢沟桥与宛平城在八十八年前成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爆发之地,更凸显了宛平历史的波澜壮阔及其在当代承载的多重文化使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19 01:39 , Processed in 1.08307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