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依旧:重回报国寺,在纸页间寻觅时光的味道 晨光初破时,北京报国寺的琉璃瓦已泛起粼粼波光。朱红山门前,几位旧书爱好者如候鸟般驻足,他们手中的小推车正等待着一场跨越时空的邂逅。这座六百年的古刹,此刻正化作一条墨香氤氲的河流,将无数故事的碎片重新缀成星河。书市现场,近300个展位、近百家展商云集,上万种精品古旧书琳琅满目。此次书市设置了四大板块,分别为古籍精品+精品旧书展销区、精品文创展区、居民互动区、诗书画精品艺术展区,内容丰富多元,各具特色。室外区域售卖的书以廉价旧书和库存新书居多,旧书大多品相一般,适合阅读使用,不适合收藏。室外都是长桌,没有像去年那样摆出玻璃柜台,也没有多少高价和珍贵的古旧书出售。 穿过牌坊,古银杏的绿芽儿铺开三百座“书阁”,2025年“旧书新知”大集开张。孔夫子旧书网、中国书店等展商带来了涵盖文学名著、历史典籍、自然科学、人文地理等多个领域的丰富书籍。不仅有常见的经典读物,更有珍贵的古籍善本、珍本、孤本展示。同时,北京国图书店、新华书店等众多知名书商也带来了精品旧书特价展销,资深的藏书者、热爱阅读的普通市民都能觅得心仪之书。线装古籍在玻璃架上静默,暗金色书口折射着流转千年的微光。有位老者正轻抚《永乐大典》(民国影印本)残卷,原色原大的宣纸的肌理在晨光里显出水墨山峦般的纹路。当正午的清风漫过古建飞檐,文创区的缂丝团扇在年轻人指间流转。“蛇墩墩”京绣匠人银针穿梭,将宋体字绣进蚕丝经纬;木刻印刷台前,墨香与新雪般的宣纸厮磨,拓印出带着体温的诗行。转角遇见“藏书状元”的身影,打招呼和现场请教嘈杂声里满满的都是“清三代、石印、活字本、再版本……”等的专业术语。满柜线装书在玻璃后列队,大部头《康熙字典》的批注里,分明洇着前朝文人的茶渍与月光。 暮色四合时,山门外两侧支起八仙桌。几位戴圆框眼镜的淘书客围坐论道,清茶在钧窑盏中舒展,他们争论着某套民国医书的掌故,声调忽高忽低惊起檐角铜铃。晚风掠过经幢,将散落的书页吹成漫天白鸽,那些未竟的故事,正等待新的手掌来温暖泛潮的纸背。钟磬声里,最后一位访者抱着《山海经》残本踏出山门,今年热门的“哪吒”欲跳出旧籍。书友畅谈收获:宋人诗文集四种,《水云诗钞、石门诗钞合本》《鸡肋集钞、淮海集钞合本》,上海有正书局民国年间的线装铅字排印本,品相尚可,价格不高,都是200元一册。老北京题材的书三种,西城区政协编写的《西城名人故居》正、续集;徐城北先生的《老字号春秋》。关于古籍和出版的书一种,《书海经筹记》,作者李廼扬先生是早年旅日华侨,在京都开设了一家出版中文书籍的出版社,名字就叫“中文出版社”。书中还写了中国古籍在日本的流传。“中文出版社”店在日本东京的神保町书街,作者民国时与出版家王云五以及一些日本汉学家有交往,精通日本的禅学和朱子学等。该书印数仅500册,市面罕见。一册小薄本的历史通俗读物《康熙的晚年生活》,清史知识丛书的一种,品相如新,价格仅2元。暮色中的报国寺宛如沉睡的巨书,每一片瓦当都是待解的密码,每一缕沉香都在续写未完的篇章。这座古刹记得所有抚摸过书页的掌纹,就像河流记得每滴水珠的去向——当墨香再度漫过京城街巷,我们终将在某个清晨重逢,在故纸堆里打捞起时光的鳞片。 2025北京报国寺古旧书市是书香惠民文化项目,对大部分书商不收费。今年为了引流,增加了剧场演出、儿童跳蚤市场等项目,让有价值的旧书重新流通,找到新知己。到暑期和小长假期间,少年跳蚤市场换书区的孩子们捧着彩绘本将穿梭如蝶,他们交换的不只是故事,更是稚嫩笔迹里跳动的星辰。北京报国寺的古旧书市每周六、日开,9:30~18:00。报国寺古旧书市将持续到10月底。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里天津、河北的书友不断追问“有货吗?”“周日值当扫一把吗?”北京周边的书友们对这里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艺术、手工艺与现代潮流相融合,报国寺吸引了众多新人的驻足。而非遗古籍修复等体验活动,让人们对非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在报国寺也淘到了宝贝:《茶熟香温录》郑逸梅1929年2月初版。大喜。民国十八年的春寒料峭中,一本靛蓝封面的小书悄然问世。郑逸梅先生以砚边余墨的姿态,将旧时月色酿成文字,在157页素笺上勾勒出一幅文人长卷。《茶熟香温录》不似梁实秋的闲适冲淡,不类陆文夫的市井烟霞,倒像是从《长物志》里逸出的一枝瘦梅,暗香浮动着晚明余韵与海派风流。 那些泛黄的掌故里藏着文人的精神密码。文震亨布置瓶花的挑剔,高深甫煎茶时的火候,袁枚随园食单里的性灵,在郑逸梅笔下皆化作笔墨氤氲。他将“收藏集珍”里的古玩称作“凝固的时光”,视“画坛絮语”为丹青里的气韵流转,连“屐游印痕”中的苔痕屐齿都浸着金石之气。这般雅人深致,恰似沈周笔下那方顽石,粗服乱头中自有真意。 书页间蒸腾的茶气最是醉人。“万世难成参天树”的野茶在紫砂壶中舒展,分明是文人心事的物化。郑逸梅深谙茶道即人道:先苦后甘的岂止茶汤?他写茶寮里老茶客摩挲杯盏的茧手,写寒夜围炉时茶烟勾勒的往事,写“懊恨幽兰强主张”的禅机,茶香便成了穿越时空的媒介,将张岱的湖心亭、董其昌的画禅室,乃至他自己的梅花草堂连缀成精神原乡。 这本掌故笔记小集,在速食时代倒显出别样风致。没有鸿篇巨制的野心,不必起承转合的拘束,只消在茶熟香温时信手点染。郑逸梅的笔触常让我想起宋人笺注,三言两语间藏着一个宇宙。他说笺纸的帘纹是“时间的年轮”,论印章的残破是“沧桑的勋章”,谈旧书上的蠹痕竟似“文字在呼吸”。这般通感,怕是要把《幽梦影》的作者都惊动了。百年后再翻这本掌故集,茶烟早已散尽,唯余纸上温香。当数字洪流冲刷着文化记忆,这些零缣断简般的文字,倒成了守护文人魂魄的琥珀。或许真正的风雅从来不在庙堂,而在某个落花天气里,听着茶铫松风声写下的几行札记。这般“物外之赏”,大概便是郑逸梅留给浮世最温柔的抵抗。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17 19:06 , Processed in 1.26027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