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四座隐秘道观,各藏玄机 编者按 1940 年侯仁之在燕京大学任职期间,曾协助当时的历史系教授顾颉刚先生开设“古迹古物调查实习”一课。《故都胜迹辑略(初稿)》便是由他执笔编写而成的讲稿。这份“讲稿”虽去今已逾80 年,但其间的内容,特别是他那种“引经据典”的学风,仍值得今日的学人效仿,并作为实地考察时的参考。现由侯先生早期的学生朱祖希整理并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白云观 白云观在西便门外,西南去天宁寺里许,为唐天长观之旧址。金明昌三年(1192年)重建,章宗数临幸之,载在《金史》,泰和三年(1203年)更赐额曰太极宫,元太祖改为长春宫,以居真人邱处机。其弟子尹志平建观,为宫之东墟,号曰“白云”。 天长观与天宁寺原在辽金故城之内,元大德八年虞集等作《游长春宫诗》有序曰:国朝初作大都(今城)于燕京(故城)北东,大迁民实之,燕城废,惟浮屠老子之宫得不毁,亦其侈丽瑰伟,有足以凭依而自久,是故迨今二十余年,京师民物日益阜繁,而岁时游观,尤以故城为盛。 时当新城初建未久,游人墨客,尤多恋足于旧京,序中所谓“浮屠老子之宫”者,即今之天宁寺与白云观也。 明初大学士杨士奇《郊游记》曰:永乐癸卯(二十一年)二月十一日……出平则门……行七八里,乃折而南,涉小涧,稍东而弥望皆麦,始萌。道旁在民,咸莳蔬为业,沟塍畦畛甚整,比十数畦,则置井及桔槔……稍前,度石桥,入土城,望白云观可一里。土城者,辽金故也,独西北一隅,遗址尚存,亦间有可登眺者,然不及登……观右旧有长春宫,盖元以居邱处机真人,而观则真人退休之所也。当时塑像尚存,其神爽清澈,凝静简远悠然神仙人也。像之下,其遗骨葬焉。行视长春宫故址甚闳壮,而殿堂门庑,兵后悉毁。寻范德机所咏门前流水,亦无复有。但隐隐见一渠,已湮为行路,而傍近民,竞畚坏甓、曳断础、治耕其中。 按此所记,明初情形甚详,五百年来,沧桑易改,今并辽金土城亦不可见,长春故址更无论矣。今环城铁路所经,或即宫之旧基云。 按“释”有南北之别,“道”自东华少君授汉钟离权,权授唐吕岩,遂亦分为二宗:一授辽进士刘操,递传而下,以至白玉蟾彭耜,是为南宗;一授金王嚞,嚞授七弟子,邱处机名最著,世称“七真”,是为北宗。“七真”之迹,皆在东海崂山,处机生栖霞县,年19遂辞家学道。及成,宋金聘之,俱不赴。及元太祖手诏致聘,乃与弟子18人同行。凡历四载,涉万余里,始达雪山行在。时太祖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进曰:“欲一天下者,必在不嗜杀人。”及问至道,对以“敬天爱民,清心寡欲”。太祖深契之。其后,元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来,全活不下二三万人。 处机东还在太祖十八年(122年3),赐号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翌年三月至燕,八月奉旨居太极宫。二十二年(1227年)五月改太极宫为长春宫,七月九日留颂而逝,年八十,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玺书,袭掌其教。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正月诏赐号长春演道主教真人,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加赐金印,更赐号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 观内前殿设灵官像,其右为儒仙之殿,其东殿设张三丰像,次为七真殿,次为邱祖殿,㨞为邱真人像,白皙无须眉。殿有木钵一,乃刳木瘿为之,上广下狭,可容五斗,内涂以金,刻清高宗御制诗其中,石座承之,绕以朱阑,殿后为玉皇阁,殿外为配殿。 每岁正月十九日,观中游人如堵、致酹邱真人祠下,谓之“燕九节”。刘仲修碑记则谓是日为长春真人诞辰,都人携榼于此,谓之“䜩邱”。两者之义,已有不同。《骨董琐记》有“燕九”一条曰: 京师正月十九日游白云观,曰燕九节,《野获编》以为“烟九”,云以烟火得名。又曰“淹九”,则灯市十八日毕,取“淹留”之义。 《天咫偶闻》所记,与此末义相同,曰:正月十九,俗称“阉九”,前数日即游人不绝,士女昌丰,而群阉尤所趋附,以邱长春乃自宫者也。 习俗既久,代有附会,不知孰是。此风至今不衰,盖已数百年矣。 东嶽(岳)庙 天下州县皆有东嶽庙,以祀东嶽泰山之神。泰山神初无封爵,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始封之曰天齐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以东方主生,诏加“仁圣”二字,五年又封曰“天齐仁圣帝”。自是祠庙遍郡国,俨然人貌,垂旒端冕,衣裳而坐。又有立后殿于其后者,不知何山当其配。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更加上东嶽曰“天齐大生仁圣帝帝”,爵称“益尊”。 故都东嶽庙在朝阳门外,相传唐时已有。惟有史可稽者,实始于元。按元初建大都,规模宏远,祖社朝市庙学官署,无一不备,独东嶽庙未建。延祐中,元教大宗师张留孙买地于齐化门(朝阳门)外,欲以为宫,奉视东嶽天齐仁圣帝。方鸠工而留孙殁,嗣宗师吴全节奉敕,大发累朝赐金以竟其功。自至治二年(1322年)至天历元年(1328年)大殿子殿东西庑,以及后殿,次第告成。时工事初就,规制宏丽,都中游人,追踪于此,颇极一时之盛。庙中有石坛,绕坛皆杏花,留孙弟子董宇定、王用亨先后居之。《卍斋诗话》云:元时杏花,齐化门外最繁,东嶽庙石台,群公赋诗张䜩,极为盛事。《虞集》有“城东杏花诗”曰:明日城东看杏花,丁宁儿子早将车;路从丹凤楼前过,酒向金鱼馆里赊。绿水满沟生杜若,暖云将雨少尘沙;绝胜羊傅襄阳道,归骑西风拥鼓笳。写当年风光,历历如在目前。西风鼓笳,正拟今日兵营晚号声也。 及明洪武三年,诏以嶽镇之封,必受命于上帝,唐宋擅加封号,实为渎礼不经。因去前代所封名号,但称东嶽泰山之神。正统十二年(1447年)八月,重建东嶽庙成,地乃旧址益拓其宇,中作二殿,前名岱嶽,以奉东嶽泰山之神:后名育德,裨作神寝。两庑设地狱七十二司,规制之备,于元初无多让。 东嶽庙每岁三月有庙会,相沿已数百年,明末刘侗记曰:“东嶽庙……祀天齐神圣帝……帝妃前悬一金钱,道士赞入者投钱中则得子,人罄所携以出。三月二十八日,言是帝诞辰,都人陈鼓乐旌帜,结采为亭阁,导帝出游,观者塞路,取醉林乃归。” 按明初有革帝号之诏,而此仍沿用之,世俗入世之深,于此可见。又《析津志》曰:“齐化门外,有东嶽行宫,此处昔日香烛酒纸,最为利益,江南直沽海道来自通州者,多于城外居止,趋之者如归,又漕运岁储多所交易,居民殷实。”彼时运河为南北转输之孔道,通州又为京师之咽喉,庙石齐化门外,实为交通要冲,繁盛之况,可想见也。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庙毁于火,殿庑皆尽。独左右道院无恙。三十九年发币重修,三年而工竣,殿阁廊庑,视旧益加开饬。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又修。 庙有赵孟睿ㄗ影海┧檎帕羲锷竦辣诙紫拢置碇猩裣窬纱雒芗伊踉郑滴踔型儆诨稹?加菁读跽钏芗恰罚蛄踔埽翟诔ご汗珟[庙,与朝阳门外之东嶽庙无涉,其误自《燕都游览志》始云。 广仁宫 故都道观有俗称“五顶”者,皆供碧霞元君。东顶在东直门外,南顶在南苑大红门外,北顶在德胜门外北极寺,中顶在右安门外十里草桥北,西顶在西直门外蓝靛厂,即此所谓广仁宫者是也。“顶”字之称,因北方多山,庙必在山极顶,连类而及,故谓庙亦曰顶,如妙峰山之碧霞元君祠,节俗称娘娘顶,此土语也。 蓝靛厂,清代有火器营在此,街衢富庶,不下一大县,今多破落不堪,惟每年四月广仁宫庙市,迄今行之不衰。广仁宫旧名护国洪慈宫,在长河西岸,渡桥即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修,改称今名,有圣祖碑记曰:京城西直门外有西顶,旧建碧霞元君宫,地近西山之麓,直今西苑之西南,所谓万泉庄者,固郊畿一胜境也……元君初号天妃,宋宣和间始著灵异,厥后御灾捍患,奇迹屡彰。下迄元明,代加封号,成化、弘治而后,祠观龙盛,郛郭之间,五顶环列,西顶其一也。 关于碧霞元君,世多异说,碑之所记,尤未详其所出,顾炎武《山东考古录》有“考碧霞元君”一则,言之甚晰,请录如下,以备参考: 世人多以碧霞元君为泰山之女,后之文人知其说之不经,而曲引黄帝遣玉女之事附会之,不知当日所以褒封,固真以为泰山之女也。今考封号,虽自宋时,而泰山女之说西晋以前已有之。张华《博物志》:文王以太公望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条,文王梦见有一妇人,甚丽,当道而哭,问其故,妇人言曰:我东海泰山神女,嫁为西南妇,欲东归,灌坛令当吾道,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风疾雨过也。文王梦觉,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夕,果有疾风骤雨去者,皆西来也。文王乃拜太公为大司马,此一事也。干宝《搜神记》:后汉胡母班尝至太山之侧,为泰山府君所召,令致书于女婿河伯云,至河中流。扣舟呼青衣,当自有取书者,果得达,复为河伯致书府君,此二事也。《列异传》记蔡文事,人以天帝为泰山神之外孙,自汉以来,不明乎天神地祗人鬼之别,一以人道事之,于是封嶽神为王,则立寝殿,为王夫人,有夫人则有女,而女有婿,又有外孙矣。唐宋之时,但言灵应,即加封号,不如今之君子,必求其人以实之也。 火德真君庙 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在地安门(旧称北安门)外大街地安桥之西。地安桥俗称大桥,旧为万宁桥,桥南属中城,北属北城。桥下为响闸,即元之澄清闸也。 庙初创于唐贞观中,元至正六年(1364年)重修,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改增碧瓦重阁,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修,并改门及后阁为黄瓦,门楹丹雘,梁栋五采。 庙门一间东向,左右门各一,内为牌坊门,正殿三间南向,西庑三间东向,南殿三间,左右各三间,东西庑各一间,正殿后阁三间,东西各三间,后群楼十有五间,庙门内钟鼓楼各一。明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命太常寺官以六月二十二日祀火德之神,著为令。清则每岁以夏季月下旬三日致祭云。 《帝京景物略》记明末北安门火神庙神话一则,录之如下: 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巳刻,北安门内侍,忽闻粗细乐先后过者三,众惊而迹其声,自庙出。开殿审视忽火如球,滚而上于空。众方仰瞩,西南震声发矣。望其光气,乱丝者、海潮头者、五色者、黑灵芝者、起冲天。王恭厂灾也。东自阜成门,北至刑部街,亘四里,阔十三里,宇坍地塌,木石人禽自天雨而下,屋以千数,人以百数,燔臭灰眯,号声弥满,死者皆裸,有失手足头目于里外得之者,物或移故处而他置之。时崇文门外火神庙神亦焰焰欲起,恐若下殿出,祝跪而抱曰:外边天旱,不可走动,神举足还往而震发。 《明史-熹宗纪事》记其事:天启六年五月戊申,王恭厂灾,死者甚众。 又《五行志》所记稍详:六年五月戊申王恭厂灾,地中霹雳声不绝,火药自焚,烟尘障空,白昼晦冥,凡四五里。 以此证之,王恭厂灾固非虚传,《帝京景物略》所记,特多附会耳。 庙傍今什刹海(旧称积水潭)东岸,往日水盛,风光宜人,《燕都游览志》曰:火神庙在北安门湖滨,金碧琉璃,照映涟漪间。 又袁中道过火神庙诗曰:作客号春易,游燕遇水难;石桥深树里,谁信在长安。 近年以来,故都水道不修,来源日枯,不独什刹海为然。长此以往,昔日荷塘水榭之盛,不底于泥潭不止也。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5 07:55 , Processed in 1.108676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