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字里行间的真相:重新发现文献中的北京

2025-10-13 18:30|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孙冬虎|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北京文献”泛指研究北京时用到的历史资料。在解读这些文献时,无论专业研究者还是业余爱好者,都有可能因为学力不逮、粗心大意,或由于先入为主、随波逐流, 误解甚至歪曲了原作的本意。此类错漏不胜枚举,这里仅 ...
“北京文献”泛指研究北京时用到的历史资料。在解读这些文献时,无论专业研究者还是业余爱好者,都有可能因为学力不逮、粗心大意,或由于先入为主、随波逐流, 误解甚至歪曲了原作的本意。此类错漏不胜枚举,这里仅从专业论著与个别报道中选取几例,隐去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与绝大多数书名, 以见其一斑。

今人不察《明实录》

明嘉靖年间修筑外城,使古代北京以城墙为标志的城市轮廓从“口”字形变为“凸”字形,这是城市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关于外城最初的规划布局、野外勘查、城墙形状、经行地点以及建设过程,《明实录》都有准确、详细的记载。但是,今人论著往往疏于查考或曲解原意,对北京外城最初的设计形状、城墙里程等问题,普遍存在着似是而非的表述。

《明世宗实录》卷三百九十六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三月丙午,朱伯辰向皇帝报告:为臣曾到京城四郊查看,周围的土城故址历历可见,大约“百二十余里”。若能以此为基础修补利用,肯定事半功倍。嘉靖帝提出:“今须四面兴之,乃为全算。不四面,未为王制也。”今天的研究者看到了这两条记载,就在自己的书里说:“原计划所筑外城要包围内城四周,周长一百二十多里。”显然,这是把“土城故址”的长度误作了外城的规划长度,其粗枝大叶令人匪夷所思。实际上,只要他接着再扫一眼《明世宗实录》的下一卷,里面就有兵部尚书聂豹的奏报:“京城外四面宜筑外城约计七十余里”,足见所谓“周长一百二十多里”之虚妄。另有一本《明朝都城》说:外城“原计划环套内城”。因为北京内城的轮廓是“口”字形,这里的“环套”自然给人以内外城将呈现“回”字形结构的错觉,实际情况却远远不是这样。

嘉靖三十二年闰三月初十(1553年4月22日),聂豹等人呈报了修筑外城的完整计划。按照这个设计,南城墙位于后来修成的永定门一线,再向东、西两端有所延伸。东墙则由东南角的荫水庵“转北,经神木厂(今黄木厂)、獐鹿房(今郎家园)、小窑口(约在今长城饭店以东)等处,斜接土城旧广禧门(元大都光熙门,今和平里北街东口)基趾,约计一十八里。自广禧门起,转北而西,至土城小西门(元代肃清门)旧基,约计一十九里。自小西门起,经三虎桥(今三虎桥)村东、马家庙等处,接土城旧基”,然后再与西城墙的南段连接。把这个记载落实到当代地图上可以看到,计划中的外城东墙至小窑口后不再继续向北,而是转为西北方向,“斜接”明初废弃后仍有存留的元大都光熙门土城。从光熙门旧址开始,沿着残存的土城先向北,再西折,又转南,历经元大都的光熙门—安贞门—健德门—肃清门故址,再斜向西南抵达三虎桥东,与外城的西线相连,由此构成聂豹所称“北一面势如椅屏”的城墙格局。这样,外城最初的计划是南北两端的“口”字形与中间的梯形(即“斜接”元大都旧城部分)的组合,而不是将内外城墙套合为“回”字形。《明实录》中的“斜接”二字最为关键,但多少年来基本无人察觉,致使想当然的印象积非成是。这些典型例证提醒我们,阅读文献资料需要仔细斟酌。看似微不足道的字眼,可能恰恰隐藏着足以修正已有认识的证据,理当留心审视、详加考辨。

误解诗家语

诗歌首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了解区域历史文化的史料。古诗在修辞与格律方面的要求,增加了今人理解“诗家语”的难度。有时只盯住了某一句诗的字面,却没有顾及全诗的语境和内涵,进而导致引喻失义或南辕北辙。

什刹海,或作十刹海,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片水域(湖泊)的名称。说到它的命名依据,有人说是因为水域周边有十座佛刹,但却无从指出历史上的哪个年代同时存在着哪十座佛刹,更不曾考虑水域周边是否具有足以安置十座佛刹的地理空间,由此可见这只是想当然的望文生义而已。考诸文献可知,这片水域之所以称作什刹海,是对明代一座寺院名称的巧妙借用。

崇祯八年(1635 年) 刊刻的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有“十刹海”条:“京师梵宇,莫十刹海若者。……方五十亩,室三十余间, 比如号舍,木扉砖牖,佛殿亦分一僧舍,不更广也。”大意是说:放眼北京城内,没有一处寺院像十刹海这样独具一格。它占地五十亩,有三十多间房子。每间房都非常狭窄,就像举子在贡院参加考试时暂住几天的号舍一样。房门用普通的木头制作,窗户是砖砌墙壁时留出的空格。佛殿也只占用一间僧舍,并不比其他房间宽敞。《帝京景物略》告诉读者,这座寺院的创始者是来自陕西的三藏禅师,他做了二十年住持,万历甲寅即万历四十二年(1614 年)圆寂。由此上溯二十年,“十刹海”这座寺院创始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 年),水域名称借用寺院名称的时间必定晚于这个年份。佛教有十善、十恶、十戒、十谛等观念,南宋法云《翻译名义集》说:“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学习佛法离不开长年累月的苦修与一刹那之间的顿悟,“十刹海”是佛教范畴的智慧之海,这个名称应当蕴含着倡导僧众一刹那间顿悟如何力行十善、杜绝十恶、恪守十戒、洞明十谛之意。寺院“十刹海”滨邻的湖泊原本就被泛称为“海子”,二者虽然性质有别但同用一个“海”字,万历二十二年之后的某个年份,“海子” 在大众的约定俗成中天衣无缝地借用了寺院之名“十刹海”。即使后来寺院消失了,湖泊之名也一直沿而不改。

《帝京景物略》收录了明代吴县僧人释修懿的五言诗《十刹海》,开头一句“什刹海非刹”,有时被误解为作者在说十刹海不是佛刹,从而歪曲了诗的本意。诗中写道:“十刹海非刹,凝然古德风。市居岩壑里,门向水田东。僧不骄恩帑,佛宁藉像工。……平平数椽屋,密密六时功。哀悯西山寺,游观额大雄。”大意是:十刹海是非同一般的寺院,凝聚着古来淳朴的道德风尚。身居湖畔,面对水田,堪称闹中求静之地。僧人不以得到朝廷赏赐的钱物为骄傲,供奉的佛像也无需铸造得多么金碧辉煌。虽然屋顶只有几根椽子的房舍非常狭窄,僧人们却在这里夜以继日地钻研佛法。可叹遍布北京西山的那些寺院,游人至此只能看到建筑堂皇却徒具虚名的大雄宝殿,一心礼佛的氛围怎能与十刹海相提并论呢!这首五言诗是对寺院“十刹海”的文学描写,与刘侗的文字一起显示了它的卓然特出。

(节选自《北京纪事》10月刊,更多内容敬请关注本期杂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京津冀的山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29 15:23 , Processed in 3.063857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