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深处的“隐藏菜单” 吃的是一口滚烫的人情味儿 这或许是一段记忆,也或许此时您的家中正在上演着这样一出充满温馨与美味的“交响曲”,一切都源于一张餐桌与一家子浓浓的温情…… 每逢老北京人家里长辈过生日“做寿”,总少不了要准备一桌子美味佳肴作为家宴。五荤三素恭恭敬敬地摆成一大圈,烧鸡、炖鱼和酱肉、肘子等冷拼切得油亮整齐,鲜果时蔬素菜炒得红绿清爽,但都要给饭桌上的“主角儿”配戏。 谁?正是在红木八仙桌正中央的一盆面条儿,七碟八碗宛如众星捧月般的C位存在,京剧压轴儿粉墨登场的“名角儿”,令全家人闻上一闻便已垂涎欲滴。面条左右分别摆着一小碗儿肥瘦肉丁子炸酱、一小盆儿黄花肉片儿打卤,如同旧京深宅大院儿里的“文武侍者”。先看那闪着黑红油光的炸酱,酱里“潜伏”着肥瘦相间的肉块儿,碗边儿黄澄澄的油花轻轻漂浮着,看起来像“黑脸张飞”,显得庄严、粗犷又喜人。另一侧是一碗黄花肉片的打卤,明黄色的鸡蛋花在碗上舒展柔滑,芡汁浓稠却掩不住花椒油鲜炸后的“窜鼻子”香气,清香淡雅如有“玉面将军”的儒将风范。那盛着热腾腾白面条的青花大碗,则如同一位挺着肚儿的大将军,当仁不让地摆在桌子正中,静候着过生日的“寿星”先动筷子,带领大家一齐上阵,将这一盆美味佳肴“消灭”得干干净净。 在吃面的席间,我曾经无数次地问曾师承御膳名厨的姥爷,为什么北京人“做寿”一定要吃面条儿,只是因为用五花肉熬制的酱咸鲜颜重吗?还是柔顺悠长的面条象征着老人长寿健康?抑或是荤素搭配的打卤儿柔滑适口?姥爷的脸颊因喝了二两酒而呈现深色的枣红,满脸笑容地摇了摇头,轻轻地说:“这一碗面条不仅仅是一味吃食,更是胡同深巷里最有烟火气的‘山珍海味’!那是一味孝亲文化的饮食体现,表现着子女与家长血脉相连的深情连结。” 为什么说这一碗普通的面条是最家常版的“御膳”珍馐呢?首先就先要聊聊那“黑脸张飞”的发展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碗“小碗儿干炸”所需的肉丁儿曾是母亲如数家珍的“稀罕物”,是物质困难时期不易得的“油水珍馐”,是孩子们从牙缝儿里给家长们挤出来的“苦中作乐”。凭家中人头儿分配的“限量版”肉票平时积攒着不舍得吃,面条也要按“八分白面,两分棒子面”的比例制作,就为了给长辈过生日时解解馋,美美吃上一顿“肚儿圆”。母亲孝敬“老家儿”,姥爷姥姥更疼爱孩子们,每次都把碗里的肉丁儿挑出来夹到儿女的碗中,自己总推说:太油,太腻! 如今的生活条件好,仍不要小瞧这一碗炸酱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炸酱的肉要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酱必要选用“六必居”的黄豆酱。老人们“做寿”多是在晚餐,但全家人在中午就要开始“分头行动”。 我把五花三层的肥瘦肉丁儿均匀地切成小方块,犹如透红的油亮“肉骰子”在油锅里炸得吱啦作响,看着翻滚在油光里的“多龙戏珠”,搭配上些许“六必居”的甜面酱,与烧得滚烫的黄豆酱一齐炒香,用炒勺在炸酱锅中来回搅动到酱料“咕嘟咕嘟”,如交响乐般冒着泡儿,慢火轻熬到油酱分离才关火,葱花点缀下显得酱色格外黑亮,再拌上黄瓜丝、水萝卜丝、青豆嘴儿、芸豆嘴儿,一齐盛在“过水儿”后的凉面条上,一碗面有红有绿,颜色深浅鲜明如同丹青绘画。 曾供奉宫廷的“六必居”有六条操作规则: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高标准小火儿熬得的酱才能不苦不腥。曾几何时,自家院子能带着口水井绝对是幸福的一件事,这也关系到一碗面的口感能否“更上一层楼”。 顶花带刺儿的黄瓜需放在从四合院儿刚打上来的井水中浸泡,清凉中带着甜味儿,一口咬下去格外脆蹦儿。全家子女精心烹饪的酱料搭配上筋道面条,“寿星老儿”坐在石凳上,端起青花儿大海碗,吃上一口精心拌得的炸酱面,面条的清香与肉香、酱香、菜码香在口腔中便融合一体,又蕴含层次。 面条初入口顿觉顺滑清爽,仔细回味还有些许“蔬果”的香甜,那是因为和面时特意用的蔬菜汁,咽下后更觉充实,偶然间咬上一口肥肉丁,香而不腻,幸福十足,仿佛正置身于什刹海边,听着京腔悠长,心中舒坦敞亮。 最重要的是吃面后一盘凉拌西红柿,刚采摘自小院南墙根儿的菜地里,提前放在凉水里温泡着,吃上一口,表皮脆爽酸甜,内瓤沙口,搭配着裹满了黑红酱汁的面条格外解腻。 当过生日的姥爷品着炸酱面,看着全家上阵,听着左一句:“姥爷,您尝尝,今儿个酱是我炸的”,右一句:“爸,您一定得吃这黄瓜丝儿,切的时候干脆着呢!”“爷爷,擀面条我也上手了,祝您长寿健康,顺顺利利!硬硬朗朗!”姥爷都会笑得开怀,那是融合了一家老小汗水劳动的炸酱面! 与炸酱面相比,打卤面则是山珍海味的“玉面儒将”,守望着千姿百态的旧日温馨。为什么说打卤面是“山珍海味”呢?您看,卤中的黄花儿、木耳、香菇、猴头菇、玉兰片都是选料严格的“山珍”,母亲每次都会提前一晚上清洗泡发,剪掉咯牙的“结节”,第二天早晨反复焯水备用;传统打卤面中必须要有鲜虾仁、干贝、瑶柱、五花肉,肥瘦相间的“海味儿”,咸鲜中带着些许大海的味道,吃上一碗舔舔嘴唇意犹未尽,仿佛还沉浸在来自天南海北混合食材的回味中。 相传,旧京宫廷打卤面的卤汤是鸽子汤,御膳打卤面要用“飞龙”打卤,现如今的讲究点的家庭版“山珍海味”也要用鲜鸡汤来调味道。小小一碗面,却凑齐了来自数十种食材的味道,那不仅仅是一碗碗面条,更是子女对老人的恭敬,是孝顺文化在饮食中的体现。 一碗或是“过水儿”或是“锅挑儿”的面条,每一箸子都见证着北京人家的光阴脚步;一文一武的搭配,每一次出场、每一次绽放,也都见证着血脉的交融与连结……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7 07:53 , Processed in 1.15232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