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三国的星空》在国庆长假期间上映,三国的故事再次受到大家的关注。怎样才算是“三国”?如果把曹操、袁绍、关羽、周瑜等人都纳入其中,我们通常认知的三国历史,实则是明代小说《三国演义》所界定的“后汉三国史”。其具体时间跨度,始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止于西晋咸宁六年(280年)司马炎派兵灭吴,时长96年。由此可见,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最为精彩的情节,均集中在汉末的36年间。当然,这段时期发生的故事,正是“三国鼎立”的源头。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珍藏着不少“三国”时期的文物,通过这些文物,可以一窥那段尘封的历史。   熹平石经   陶耳杯   说唱俑   熹平石经见证动荡之始   国博的藏品中,有两块珍贵的石刻残片。它们出土于河南偃师的一个普通小村庄——佃庄。佃庄如今并不起眼,但在东汉时期,其旧址属洛阳偃师,是全国最高学府——太学的所在地。彼时,太学生人数多达三万人。当时太学生研读的经书(指儒家经典,非佛经),均为相互反复抄写而成。由于经书被辗转抄写,难免出现错漏。   到了熹平四年(175年),汉灵帝下令,由蔡邕(他既是大学问家,也是大书法家,其女蔡文姬在中国文化史上亦颇具名气,这对父女都是“三国故事”中的相关人物)等人以隶书誊写定版“七经”,分别是《诗》《书》《易》《礼》《春秋》《公羊传》《论语》,其中前五部即人们常说的“五经”,《公羊传》是对《春秋》的注解,《论语》在宋代以后成为“四书”之一。光和六年(183年),誊写完毕的经书被镌刻于石碑之上,立于太学内,供读经人校对经文正误,这便是著名的“熹平石经”。从这一年起,太学立碑之处成为全国各地文人向往的圣地。四十六通刻有经文的石碑,吸引着当时的读书人纷纷前来诵读抄写,每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街道都被堵塞。   据研究印刷史的学者介绍,“熹平石经”的出现,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起到了推动作用。汉代虽已发明造纸术,但对文化传播起决定性作用的印刷术尚未问世。“熹平石经”作为官方认定的儒家经本,是当时所有读书人渴求的读经范本,可并非所有人都能亲临太学瞻仰、摹写经文,于是一种新的方法——传拓技术应运而生。据说,东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早年练习书法时所用的范本便是“熹平石经”。人们从拓墨技术中获得启发,进而促进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不过,“熹平石经”完整使用的时间却并不长。令人遗憾的是,就在蔡邕刻完“熹平石经”并将其立于太学的第二年,即中平元年(184年),规模浩大的黄巾起义爆发,这也正是我们熟知的后汉三国英雄故事的开端。此后,“熹平石经”便命运多舛,但也正因它诞生于黄巾起义前夕,才得以见证后汉三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历史的变迁与更迭。   陶俑勾勒蜀地生活   后汉三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陶俑。陶俑造型涵盖了社会各阶层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充满生活气息。其中,最受赞誉的陶俑,便是收藏于国博的四川成都说唱俑。   这件说唱俑出自东汉后期,陶俑面部洋溢着笑意,流露出一种进入表演角色后的得意神情。它一只手夹着鼓,另一只手拿着鼓槌,正配合着说唱节奏敲击鼓面,真实地刻画了说唱者充满激情的神态。或许,它不仅仅是在说书,还在演唱讲述,那极具戏剧性的神情,堪称写实主义艺术的杰作。   对于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而言,精美的蜀锦与造型生动的蜀汉陶俑,都是令人过目难忘的文化符号。在国博的藏品中,出土于重庆忠县的蜀汉陶女俑、陶男俑、陶歌舞俑,将蜀地民众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尽显蜀地风情。   陶耳杯映照曹植跌宕人生   在曹魏时期的文物中,最为珍贵的当数一件陶耳杯。耳杯,又称羽觞,是后汉三国时期极为常见的酒具。其平面形状接近双手合掬形成的椭圆形,左右两侧的杯耳,恰好与双手的拇指位置相对应。   这件陶耳杯虽分量不重,价值却极高,只因它的主人是曹操的第四个儿子、大名鼎鼎的曹植。想必大家都记得那首《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实际上,这首诗还有另一个版本:“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不管哪个版本的《七步诗》,都反映出曹植的才华与无奈的命运。   曹植生前使用过的这件陶耳杯,出土于山东东阿的曹植墓中。据史料记载,曹植并不受其兄曹丕待见。曹丕在位期间(220年至226年),曹植被迫多次搬家,所封之地大多土地贫瘠。后来曹丕去世,其子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在太皇太后的干预下,曹植总算被侄儿安置到土地肥沃的东阿。   即便如此,直至曹植去世,魏明帝赐予他的谥号“思”,仍带有“追悔思过”的意味,侄儿对叔父的轻视态度并未改变。起初,曹植被安葬在陈地思陵(今淮阳县),后来,他的儿子依照曹植的遗愿,将其灵柩迁葬至山东东阿鱼山。考古人员发现,曹植墓中的随葬品仅有陶耳杯等少量陶器和几件玉器。   谈及曹魏政权,国博展厅内还陈列着一件模型,它便是马钧设计的翻车,其生动地展现了曹魏时期民众的智慧。   马钧曾担任魏国中层官员,他在京城洛阳拥有一处园子,可惜园中缺乏充足的水源用于灌溉。于是,聪慧的马钧发明了翻车。使用时,只需让小孩子踩踏在装置上,凭借人力驱动翻车转动,便能实现取水灌溉,极大地便利了农业生产。   “吕氏砖”记录三国尾声   东吴有制作精美的青瓷制品,国博收藏有东吴青瓷狮形烛台、青瓷虎子、青瓷筒、青瓷熊灯,尤其是羊形青瓷烛台呈现在观众眼前时,想必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泛起一丝喜爱与赞叹。   羊形青瓷烛台呈现卧伏姿态,身躯肥硕饱满,昂首张口,仿佛正在“咩咩”鸣叫。这类器物大多作为随葬明器使用,其背部或头部设有孔洞,可用于插放蜡烛,因此众多学者认为它是古代用于照明的烛台。   事实上,早在东汉时期,以浙江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就已烧制出工艺较为成熟的青瓷。当时的青瓷造型丰富多样,装饰精美细致,釉色光洁温润,玻璃质感强烈。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地区属于吴国统治范围,吴国的都城又设在南京,因此南京出土的羊形青瓷烛台,不仅体量较大,而且造型生动逼真,是三国两晋时期青瓷中的罕见精品,尽显江南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国博的藏品中,还有一件来自“咸宁四年”的长方形砖石。砖石的一面,有用草隶阴刻的23个字:“咸宁四年七月吕氏造,是为晋祚十四年事,泰岁在丙戌。”这些文字笔法流畅自然,每个字的笔画简洁省劲、圆转连贯,虽为草书,却是隶书的草写体,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章草”。   “咸宁”是西晋时期的年号,为何要将这件文物归为“三国故事”发生的时代呢?其实,咸宁四年即公元278年,那一年存在着两个主要政权:西晋和东吴。“咸宁”作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个年号,使用时间为275年至280年,共计6年。自280年东吴被灭后,司马炎开始使用“太康”年号,也正是从此时起,三国彻底成为历史。   回过头来看这件两国对峙时期的章草作品。据书法史研究者观点,魏晋时代的章草作品并不多见,像东吴皇象的《急就篇》、西晋索靖的《出师颂》、陆机的《平复帖》,都是章草艺术的精品。国博收藏的这件“吕氏砖”,或许并非出自名家之手,但它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与书法价值,依然不可小觑。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1 07:31 , Processed in 0.080678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