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听闻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丛书"即将出版,真是盛世之举。北京"京西太平鼓"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北京市民间舞蹈最有代表性的形式之一,现已是重点扶持保护项目。石景山太平鼓是京西太平鼓的一部分,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邀请我作序,我自然义不容辞,这对于古稀之年的我来说也算是发挥余热了。20世纪80年代编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时我任副主编,主持日常工作。我们曾到各区县农村调查研究、录像采访,留下了宝贵的音像资料,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传承保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也是京西太平鼓专题的撰稿人,当时民间艺人的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管是缠足的小脚妇女,还是老年男子学习妇女打鼓的姿态,都具有独特风韵。 "太平鼓"是北京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舞蹈,历史上曾遍布京城内外、大街小巷,至今在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海淀、房山五区仍十分活跃。门头沟区主要分布在门城镇、妙峰山、军响、军庄乡一带;石景山区流传在五里坨、模式口、麻峪、北辛安、刘娘府、老古城、衙门口等村;丰台区主要流传在卢沟桥以西的长辛店、王佐两个乡;海淀区则在苏家坨、上庄、北安河及香山附近。清康熙时纂修的《宛平县志》载:"元宵前后,金吾禁驰,赏灯夜饮,火树银花,星桥铁锁,殆古之遗风云。民间击太平鼓、跳百索、耍月明和尚。"上述五个区正是历史上宛平县所辖地区,又均在北京的西部,现即称"京西太平鼓"。 北京的太平鼓不仅流传广泛,而且历史悠久。据明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载:"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杨补《长安迎年舞曲》中也有说:"团鼓团鼓春月净,索络连钱铁轮柄。粲粲儿女手腕轻,一槌两槌臂为政。意中有曲无知之,抖肩掂踵不自持。……城西山雪城里白,儿女鼓声帝也力。"可见北京太平鼓在明代已有流传。入清后,太平鼓更为盛行,乾隆时汪启淑著《水曹清暇录》记:"内外城皆尚击太平鼓,盖以铁条作腔,糊茧纸用箸击之,缀铁连钱,随击随摇,铮铮有声,新岁尤甚,在处闻鼓咚咚。"钱载咏《太平鼓》一文中说:"鞔得围棬茧帝轻,左持右击伴童婴。喧如答腊高低节,响彻胡同内外城。"(载《上书房消寒诗录》)据老艺人介绍,当时有的村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打太平鼓,可见其普及程度之广。 关于太平鼓的起源,民间传说很多。20世纪80年代初采访的老均说自唐代就有了。门头沟区郭占云(1915年生,已故)、樊宝善(1900-1988年),海淀区谭连仲(1919年生,已故)等人介绍,"听老辈子人讲,唐朝武则天做武周皇帝时,为了掩盖她在宫中的淫乐之声,便驱使宫娥彩女和太监们打鼓,以鼓声乱人耳目。以后传人民间便是太平鼓。"这一说法比较普遍。 太平鼓主要是群众自娱性的民间舞蹈,新中国成立前多为妇女、儿童所打。旧社会妇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盼到年底玩玩太平鼓为乐。每年一进腊月,天到傍晚,城市的庭院街头、农村的村头场院,就鼓声"咚咚",歌声悠扬。远近邻里闻声而至,不论年龄大小、辈分高低,男女老少均可一起玩鼓,尽情尽兴,畅快自由。据门头沟区老艺人阎锡青(1913﹣不详)回忆:"老北京一进腊月门儿,制作太平鼓的手艺人就走村串户修鼓圈、蒙鼓皮,家家都做鼓,天天都玩鼓,一玩就是冬三月,二月二就挂起鼓来不许玩了。"关于二月二后不再玩鼓的习俗,旧时有一些迷信说法:如"二月二龙抬头,再玩鼓就要下雹子""易闹鬼、闹贼,不得安宁",等等。实际是春耕开始,即将进入农忙季节,怕影响了农活儿。 打太平鼓除了作为群众自娱活动外,也用来算命卜卦、祷告年景、除魔祛病等,名曰"请周公"。此时用打太平鼓来预测福祸,这种活动与清代满族人人关后的萨满教有关。满族请神驱邪的仪式称"跳神",萨满舞是一种满族祭祀性舞蹈,民间俗称"跳大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不信其作用了。 太平鼓是一种有柄的单面鼓,形如蒲扇,鼓圈用铁条箍制而成,鼓柄下盘成葫芦形,并缀有小铁环,鼓面用羊皮或牛皮纸蒙之,鼓鞭用藤条制成。击鼓时左手握鼓柄,右手持鼓鞭,边击边摇,上下相应,鼓声和环声发出清脆的连响,声音悦耳,节奏和谐。鼓鞭装饰彩绸,边打边舞。因此太平鼓既是舞蹈的道具,又是舞蹈的伴奏乐器。 太平鼓的表演形式大体可分两类: 第一类是边打边舞。表演者既是鼓手也是舞者,随着不同套路鼓点扭出不同的舞蹈动作,鼓点和舞蹈组合是一致的,不同的鼓点形成不同的舞蹈组合,不同的舞蹈组合又使鼓点显得丰富多变,从而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和谐统一。太平鼓的套路流传至今有20套之多,如"大煽鼓""小撮鼓""圆鼓""追鼓""摇头跪""斗公鸡"等。太平鼓一般都是成双成对地打,如"大煽鼓",两人对掮中时分时合,配合默契,翻身换位,反复对遍,越打越起劲。此动作也可四人成两对同进对掘,四个人可转换接鼓,饶有兴趣,称"大掮接鼓";若大掮鼓跳跃腾空而做即叫"跳大撮鼓"。一种动作多种跳法,变化多端。又如"追鼓",有一人追一人的"单追",两人追一人的"双追",无论哪种追法,都是你追我赶,鼓点越打越紧,步法越走越急,直到把对方追败方休。集体打太平鼓时人数不限,但需成双成对,队形和打法要听领鼓人的指挥,各种套路随意变化,有经验的艺人带出来的队形活而有序、衔接自然,更可增加舞者的兴趣。 第二类是间打间唱。在门头沟、石景山、海淀等区都有这种形式。当地艺人叫唱"绳歌儿"(或作唱"神歌"),唱曲多系地方民间小调,方法是打一通鼓点,唱一段曲,一人或几人唱,大家听。一般在地头、炕头就可演唱,先唱一段序曲,如"樱桃好吃树难栽,要听绳歌儿你送茶来",然后打一通鼓点,接唱正式曲牌。唱故事、传说、典故等,亦可借景抒情、即兴演唱、出口成章。各地艺人所唱的内容和曲调亦有不同,如石景山区刘娘府爱唱《四喜歌》,模式口村则爱唱"悲调",五里坨村多唱《百花名》,衙门口村多唱《十二月古人名》,这与当地艺人的爱好和流传有关。此种形式可单独演唱,也可在舞太平鼓的间歇演唱。 各地区太平鼓的打法基本相同,鼓点相似,动作均以成对"掮鼓"为基础,脚走秧歌步为多,因此,只有舞蹈动律幅度大小之别,鼓点难易之分,唱"绳歌儿"的曲调不同,玩鼓的套路多寡之异。太平鼓的风格特色与它的传承方法紧密相关。打太平鼓的技艺靠祖辈相传,邻里熏陶,从而形成一村一庄、一家一户的各种风格流派。下面分别介绍五个区的不同风格打法。 门头沟区的太平鼓舞蹈性强,节奏欢快,动律流畅,幅度较大。妇女耍鼓娴熟平稳、妩媚多姿;男性耍鼓刚劲有力,洒脱奔放。-般老年男性艺人,鼓点打得铿锵有力,舞步稳健;老年妇女打鼓,好嬉逗玩耍,鼓点清脆,腰肢柔软。而青年男女打鼓,则鼓点流畅,动作活泼,蹿蹦跳跃,朝气蓬勃。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打出的鼓虽然风格不同,但基本动律是一致的。 老艺人认为,太平鼓打得好"要看鼓缠人,不要人缠鼓"(耍鼓的幅度要大,显鼓不显人)。"脚下要见高不见远"(脚要抬得高,落地近,步子小),这正是由于过去妇女缠足而形成的特点。总之,舞起来都有"扭劲""煽劲""颤劲""艮劲"。举几位艺人为例,以高殿启为代表的男性艺人,动作奔放,他耍"大遍鼓",脚下有跺劲和刨劲,身上有极强烈的拧劲和艮劲,胯的左右扭动突出,双肩的颤动增加了动作的力度。掮鼓时前俯后仰,难以停顿,真有"抖肩掂踵不自持"之感。另以张玉成、李全友为代表的男性艺人,他们的动作幅度大,鼓缠人而舞的特点突出,他们打的"大振鼓""小煽鼓""追鼓""摇头跪"以稳、顿、缠、大为特点。女性艺人以70岁高龄的阎锡青为代表,她打鼓则又是另一种风韵,她的舞姿轻柔,手腕婉转,脚下重心在足后,由于缠足以至腰间似柳弯,动作流畅自然。尤其她打的"小煽鼓",遍起来头、腰、胯形成三道弯,最后翻鼓时,小臂紧紧靠在腰间,那瞬间的停顿与延伸形成的曲线美具有俏劲,给人小巧伊人的感觉。 丰台区的太平鼓动作小巧、感情含蓄、节奏明快。以李云香姐妹俩的缠足打鼓动作最具代表性,如"卧娃娃",两人对鼓时,双手横握于胸前,如抱娃娃状,自左而右晃一立圆,从脸前晃过的瞬间,用眼神与对方传情,同时逐渐下蹲,故而叫"卧娃娃"。又如"三人两头忙",中间一人追上左边人,又追上右边人,三人同行脚下紧追,三面鼓前后晃动不停。整齐中见忙碌,越追越急,越追越忙,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既有娱乐性又有竞技性。 海淀区太平鼓的特点是鼓点丰富多变,歌曲委婉动听,现今又发展成载歌载舞的形式。以苏家坨村为代表,他们边打鼓边唱曲,围成圈边打鼓边扭秧歌步,唱曲时变队形表演。当年有位老艺人谭连仲(1919年生,已故),他打的鼓点铿锵有力,变化多端,特别是打"疙瘩汤"可算一绝,左手抖环连贯自如,右手持鞭弹击出的"嘟噜"声一连串,双手配合熟练和谐。 房山区太平鼓完全是另一种打法和表演,以岳各庄乡天开村的太平鼓为代表,仅以一个统一的鼓点和动作,便能由领头人(杨香武装扮)带着走出各种队形,如"单套环""双套环""扎花篱笆""凤凰双展翅""卷帘"等。参加人都装扮成各种人物,上身前俯,双膝深蹲成前后踏步,迈步稳健,左手持鼓在体前,鼓面向上,击鼓时靠双肩的前后扭动,手腕韧劲沉稳有力地击打,鼓点低沉节奏缓慢,表现出隐蔽行动的特点。 下面重点介绍石景山太平鼓的特点。石景山地区是通往京西的交通要道,历史上也是民间花会去妙峰山、天泰山进香的必经之地,受皇城文化影响,当地的民俗更有满汉民族融合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调查时曾传说"这里有穿木底鞋和花盆底鞋打太平鼓的人"。正如清代年画中皇宫打太平鼓的盛况。 当年调查和录像时,石景山区会打太平鼓的老人男性较多,动作以学妇女打鼓姿态为美,步幅较小,以打"圆鼓""套鼓"为主,鼓点简单,但生活情趣浓郁,男人之间打起来喜好逗耍,风趣幽默,别具一格。如"斗公鸡"套路,动作生动形象、活泼自然。两人对鼓时伸头缩脖,左顾右盼,臀部撅起左右摆动,摩肩蹭胯、时进时退、互相争斗形象地模仿了雄鸡相斗的姿态,引逗情绪高涨时,即兴发挥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太平春市》图 又如"套鼓"的打法也是其特点之一。两个人对打"圆鼓点",原地扭十字步,然后两人面对面互相穿过再退回到自己的位置,叫"单套鼓"。四人站在一条线上,双人相对站立,同时打"圆鼓点",面对面互相穿过再退回自己的位置,叫"双套鼓"。 还有"扑蝴蝶"也是石景山太平鼓特色套路之一。"扑蝴蝶"是在打太平鼓中间穿插一段"扑蝴蝶"的表演,由一男孩双手各持四五只假蝴蝶,在身体前后抖蝶飞舞,女孩手持花扇和手绢,紧紧追逐扑捉。打太平鼓者在旁伴奏,随扑蝶者的情绪,时急时缓,时重时轻,抒情优美,欢快活泼,为太平鼓的玩法增添了新的情趣。 京西太平鼓的音乐由"鼓点"和"唱曲"组成。各区县大同小异,太平鼓的鼓点既是套路名称又是音乐曲牌,多以四分之二拍出现,分单鼓点和双鼓点。单鼓点以四分音符为主,如"圆鼓点""摇头跪"等,节奏平稳,力度对比鲜明。双鼓点则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间有八分休止符出现。这种密集型的节奏组合,多用来表现舞者刚劲有力、热烈洒脱的舞姿,明快而跳跃多变的节奏,使太平鼓音乐充满朝气和妙趣。 "唱曲"又称"唱绳歌儿",各地叫法不同,演唱方法均大同小异。可间打间唱,也可独立演唱。音乐以地方民间小调为主,唱词一般以历史传说、典故、时令花草、叙事为主。一曲可配多词,词曲朴实易于上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得人民喜爱。 今天的京西太平鼓已被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各区县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也很重视其继承保护与发展,群众更是热情参与。无论街道、乡村、学校都有打太平鼓的人,并已被搬上舞台参加全国性的比赛演出,成为北京的品牌节目。在重大节日、大型文化活动中,如亚运会、奥运会等都曾参与演出,并受邀到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演出,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本书作者杨金凤同志是石景山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石景山区作协副主席、北京戏剧家协会会员。她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撰写此书时她还深人各村落找民间艺人采访调查研究,她的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2014年1月 董敏芝,北京市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副研究馆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编辑部副主编,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评委之一,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原北京舞蹈家协会理事。 董敏芝 前言 太平鼓集民间舞蹈、音乐于一体,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艺术形态和精神生活的体现,其精神力量既蕴含于歌舞本身,又涵盖于节令习俗的民俗事项之中。 石景山太平鼓是石景山区特有的人文历史环境和不可移改的地理条件下沿袭下来的舞蹈、音乐、歌唱相互交融的民间文艺形式,是一项该地区人民群众几百年间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传统,反映了民众的生活习俗及精神风貌,这一活动与京城文化密不可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壁画中,有童子击打太平鼓的生动画面,在京城的老照片中,有孩童手持太平鼓的形像。皇城文化,无疑对京西的石景山区有着直接的影响。 制作太平鼓的材料各异,有羊皮、牛皮、驴皮、马皮等,后又增加了高丽纸、牛皮纸、金纺布等材质;太平鼓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称谓也有所区别,有扇鼓、单鼓、善鼓、喜鼓子、旋鼓、羊皮鼓等多种称谓。如果以羊皮鼓追溯,在宁夏、兰州、青海等地的起源时间更早,据说在有人类活动之初就有。 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历史悠久,太平鼓起源说多种多样,作为民间舞蹈的载歌载舞的集体舞形式,太平鼓的舞蹈动作千姿百态,表演形式各具民族及地方特色,唱词更是广博丰富,所涉及的祭祀形式和内容久远繁杂。太平鼓舞蹈所表现的内容不管是古代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还是战争的助威,不管与何种图腾信仰及宗教祭祀民俗活动相关,它都给特定历史时期崇尚这一歌舞形式的人们带来了精神的慰藉,是在生活中和各种传统节日里的民众信仰表达方式或娱乐活动,其活动中所涵盖的各种民俗事项、祭祀仪式等为太平鼓这一既是舞蹈道具又为伴奏乐器的器物赋予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太平鼓作为满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广泛流传于北京、天津、东北、河北、甘肃、陕西、宁夏、安徽、山东、山西、青海等地,从多民族和多地区的流布范围上,足见其深受民众的喜爱。石景山太平鼓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耍太平鼓的民众更是遍布于全区的各个社会阶层,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将随着时代的变革不断发展,也必将世代相传。 后记 对太平鼓的认识,以前有些狭隘,认为它仅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而已。编著《石景山太平鼓》一书,从一面宽不过几十厘米的太平鼓鼓面扩展开去,看到这鼓面的辐射范围从石景山区到京西的门头沟、房山、海淀、丰台等区;从河北省的邯郸、邢台、赵县、张家口、赞皇、秦皇岛、抚宁到西北的甘肃省天水及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再到东北的辽西、辽东;从山东的微山湖到安徽的明光;从其舞蹈伴奏道具到"绳歌儿"、民间小调、扇鼓调、端公腔、端鼓腔的伴奏;从腊月的迎年娱乐到各民族的种种祭祀活动,名称也各不相同,河北省叫扇鼓或善鼓,山西省叫扇鼓,也有叫喜鼓子的,而甘肃省天水叫旋鼓,山东省和安徽省叫端鼓,东北叫单鼓俗称"烧杳",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叫羊皮鼓,一些跳萨满舞的地区称为抓鼓……太平鼓原来是这么了不起的一件器物,是这么悠久的艺术形式。它在宫廷、在民间,在天地间响了千百年,在人们手中耍了一代又一代,鼓声不断,歌声不绝,舞蹈不尽,薪火相传。 编著时,这一步步的发现,使我不得不去搜集各种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中华舞蹈志·河北卷》《中华舞蹈志·内蒙古卷》《中华舞蹈志·山西卷》《中华舞蹈志.陕西卷》《辽西太平鼓》《单鼓音乐研究》……一本本书读下去,本本都对太平鼓有着详细的解释和记载。 书籍拿到手里,图文并茂才好看,为了寻找照片,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多种艺术载体上都有太平鼓的身影,如绘画、剪纸、瓷器、照片……但版权是个难解决的问题。当寻找到合适的照片后,我想尽一切办法联系作者,非常感谢甘肃省兰州天水教育体育局的魏三柱主任、河北省赵县电视台台长赵志勇、青海的青林等摄影艺术家对此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欣喜的是找到几张证明太平鼓年代的老照片,一张是李鸿章和孙子的合影里他孙子手持太平鼓的照片,一张是于静波提供线索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壁画上童子耍太平鼓的照片,一张是清代市民在自己家四合院门口台阶上的照片,一个小女孩手拿太平鼓。以上照片中的鼓都是圆形的。另有一张是一个汉族妇女背着孩子,手拿一面硕大的扇形太平鼓,但因太模糊未能采用。其中有的照片是外国人拍摄的。本书有些资料和照片来源于当地政府网络,书中照片除标明作者外,其余照片由本人搜集或拍摄。 编著这本书最快乐的事是让今年90岁的太平鼓艺人刘文秀老人和中央歌舞团的国家一级编导张曼音在60年后故地相见,这期间也恰逢北京电视台拍摄纪录片《守望﹣﹣石景山鼓韵》,俩人在这一天见面同时被拍摄进纪录片中,留下了历史性的感人画面;另外让人感动的是茅迪芳导演,她正是1953年于京西搜集民间舞蹈的时候与声乐艺术家马清水相识相爱,更重要的是民间舞蹈影响了她以后的创作,她编导了刀美兰的成名舞蹈和电影《刘三姐》中的舞蹈;还有就是找到了1982年表演太平鼓的刘娘府男性鼓手。 此书能与读者见面,源于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高度重视,还要感谢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将石景山太平鼓纳入丛书系列之中。千古一书,流传青史。所以我要说,这本《石景山太平鼓》非常有意义,其意义已经远远不止图书出版这么简单了。当然,太平鼓在民间能够这么久远、这么广泛地流传,原因很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人,是活态传承,是民众的需要、民众的乐意接受和发自内心的喜欢。在此感谢所有参加此次普查采集工作的石景山区太平鼓鼓手们。同时,也让我有机会重新思考民间文化、民族文化与民众文化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民间文化是发展创新民族文化的根基,而民族文化离不开民间的民众文化,在当今的主旋律文化和正能量文化中,绝不可忽视民族民间文化。 杨金凤 杨金凤,时任石景山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石景山区作协副主席、北京戏剧家协会会员。 杨金凤(右)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14 00:50 , Processed in 0.078659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