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南的通州,历来都是富庶繁华之地,早在明代就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说法。这里曾是京师水路要冲,南来的物资都须经通州转运、仓储、交易,朝廷曾在此设置漕运衙署,驻重兵守卫,通州的经济、贸易、文化也随之繁荣。明清时期,通州颇有京城气象,城池雄伟、街道齐整,城中富商士绅云集,留下许多气派的民居和商铺。1963年拍摄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就曾在通州取景,留下了北大街、南大街、鼓楼、清真寺、小楼饭店等多处旧影像。 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去通州时,老城的格局还算完整,北大街和东大街两侧保留着很多小胡同和老宅门,烟火气十足,颇有老宣南的感觉。记得当时新华大街灯杆上装有高音喇叭,每天中午广播时政新闻和报纸摘要。不过随着运河商务区的建立,通州老城几乎被彻底格式化,看不出旧貌了。现在通州留下的老城区仅剩南大街十八个半截胡同及西大街一小片,我们这次寻访的宝通银号和卍字会院是两处相对完整的老屋,从这两座院落入手,来聊一聊大运河畔通州城的前世今生。 要道:从汉代路县到明清通州 通州自古就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水旱码头,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设立路县,取水路、陆路交通便捷之意,县治位于白河东岸的路县古城遗址。当时有一条自国都长安通往辽东的大道途经此地,是秦驰道之一的上郡道,设立初期,当地交通以东西陆路为主,东汉以后南北水路发展起来,路县加上了三点水变为潞县,县西的沽水也改称潞河。到了北齐天保八年(557年),高洋为了抵御北方契丹族进犯,沿着潞河、温榆河内侧修建了土长城,县治随之搬到潞河西岸今通州城区位置,现在通州南关外还保留着北齐长城遗迹,已经有1400多年了。 金代海陵王南迁后,于天德三年(1151年)取“漕运通济”之意,升潞县为通州,领潞、三河两县,通州地位进一步上升。明洪武元年(1368年),孙兴祖重修通州城,在原有基础上向西、南扩建,新华大街一线的元代护城河即通惠河故道被包裹进城中,形成一条穿城河。明初南大街两侧是湖泊和苇塘,用于停靠船只,相传永乐年间有金、居、宛、鲍、杜,米、蓝、康八家回民跟着燕王扫北落户于此,形成了南大街回民区。但实际上,这片街区形成的年代要更早一些,通州清真寺始建于元代中叶,位于当时通惠河南岸,回民善于经商,习惯沿船舶密集的运河码头聚居,通州城南的回民区是依托大运河逐步形成的。 明初的通州城大致呈方形,贯穿东西的穿城河是一条重要漕运水道,朝廷相继设置了东仓、中仓、西仓、南仓,储存南方运来的漕粮。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旧城西南扩建新城以保卫粮仓。乾隆年间新旧城打通,形成了后来通州城的靴形格局。通州从前最热闹的要数闸桥一带,这里位于旧城中心,南北大街交汇处,穿城河从桥下流过。元代时,闸桥是通州城的主码头,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此修建通流闸用于调节水势,石闸上架设木桥,方便通行,附近形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清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修筑了一条由朝阳门至通州的石板路,这条路起自通州东门,经东大街过闸桥,再经西大街出城,过八里桥到朝阳门,闸桥又成为一处重要节点。 见证:北大街宝通银号 宝通银号位于北大街与东大街的交汇处,这里南距闸桥100米,北距鼓楼50米,是老通州的黄金地段。银号功能类似于今天的银行,办理存放、往来、出纳、兑换等业务,存放和出纳相当于现在的存款和贷款,往来是异地汇款,兑换就是铜钱、整银、碎银、银票间的折算。因属于大额金融机构,清政府规定银号需“互保”,既开设一家银号要五家殷实的买卖连环铺保。银号属于食物链顶端的买卖,只有在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才会出现,如北京前门外珠宝市、施家胡同,天津的官银号一带。据1936年统计,北京城里正规银号只有24家,而通州从前却不止一家,西大街上还有裕丰银号、裕兴银号,南大街有春和银号、通丰银号,不过建筑都没能保存下来。宝通银号成为京郊唯一的银号遗存,是通州商贸的历史见证。 宝通银号坐东朝西,主建筑是勾连搭卷棚顶两层小楼,面阔四间,进深四间,高约10米。前卷棚筒瓦箍头脊,浮雕折枝牡丹墀头,表示富贵,后卷棚合瓦卷棚脊,形似元宝。上层四间前吞廊,维修后改为连廊,挑尖梁头雕霸王拳,表示卫护严密。前廊为五抹四扇隔扇门,室内为木地板。下层挑尖浮雕卍字不到头挂檐板,表示财源不断,下层中间两间开门,暗间为槛墙格栅窗。银号内部的布局与现在银行类似,一层用于办理日常业务,进深四间中留两间对外,前面一个半人高的曲尺柜台,上面用铁栅栏封闭,留出窗口。柜台外面站着的小伙计负责接待,里面是办理业务的柜员和账房先生,东北侧把角木门通向后面三间抱厦,用于接待vip客户,楼上则是银库和储藏室。 早先经营银号的以山西和浙江人居多,后来加入了山东、河北人和天津人,银号的伙计及账房先生大都用同乡,进银号工作不仅需要荐举人,还需“人保”与“铺保”,一旦遇到某人携款潜逃,保人要负责赔偿损失。宝通银号只是座铺面房,晚上关门后,伙计和先生就在店里搭上床铺,银号里从不离人。如果下班后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伙计们就在铺子里练习毛笔字、打算盘。 宝通银号的经营时间大约从清末持续到1935年。据1932年编写的《通县编纂省志材料》中记载:民国初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河北银行和农工银行相继在通州开设支行,但都经营惨淡,通州百姓还是更信任利息更高、更知根知底的传统银号。1935年底,日伪冀东政府成立后,在通州设立冀东政府银行,强行发行纸钞及硬币以掌控本地金融,宝通银号被迫关闭。日占时期,宝通银号成为一座酒楼,而在二楼栏杆旁边还保留着“广合成”三字招牌,不过私下里已经成为一处日寇慰安所。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建筑用作通州区图书馆,后归商业局,修缮之前小楼的一层开设一家“风波庄”饭馆,经营“江湖菜”,很有些名气。 善源:通州卍字会院 卍字会院旧址是通州现存最完整的一处四合院建筑,位于闸桥往西100米处,现在是通州博物馆。院子前门开在西大街路北,后门位于新华大街路南,路面两米之上。最初该院只有正门,后墙紧临穿城河,高耸的墙基是为了防御汛期河水的冲刷,1952年穿城河被填平改建为新华大街,建筑因而与路面形成了明显的高度差。 在明代,闸桥旁边曾建有一座三官庙,供奉天地水三神,以“佑民居,护漕运”,明末三官庙毁于火灾,清代重建时搬到了西大街上。后来三官庙又在地震中倒塌,一位富商买下地皮盖起一座大型宅院,1923年卍字会通州分会购得此宅,略加改建作为其活动场所。当时改建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大门和装饰上,他们将卍字LOGO制成砖雕,分别镶嵌在大厅、前厅、后厅等建筑的墀头上,成为老宅的最大特色。 院落坐北朝南,正门是三间一启的金柱大门,屋顶为硬山筒瓦箍头脊,墀头高浮雕折枝花,中心卐字是标志性构件。大门中间为通道,前后设垂带式石阶四级,两侧一对石狮子已被砸毁,仅留基座。大门暗间是门房,檐墙中间各嵌六角形窗,三交六椀窗棂,山墙内侧也有大量卍字雕刻。前院正房五间为过厅,明间前设垂带式石阶三级,东西厢房各三间,硬山合瓦卷棚屋顶,最初所有房屋都有前廊,四角有抄手游廊,是典型的民宅做法。后院格局与前院相同,但正房体量更大,屋顶是硬山合瓦卷棚顶,槛墙上是步步锦棂上下两扇合窗。后院中间有一座石雕圆形花坛,浮雕二龙戏珠,为清代原始构建,花坛中有白丁香一株,约有一百年树龄。从前宅院东西还有两路跨院,由前院侧门进出,是为内宅,现在西面已经拆除,东侧还保留着一部分。当年卍字会置产后,并没有进行大规模改建,因而这座院子还保留着清代通州士绅宅院风格,从抄手游廊和花坛的遗存就可看出。 卍字会全称是“世界红卍字会”,1922年在北京创立,是一个以“救济灾患,促进世界和平”为宗旨的慈善机构,它的骨干成员主要是绅商阶层和社会名流,熊希龄曾担任会长。在日常运行中,该组织还是以救灾和慈善为主,在《通县编纂省志材料》中,将红卍字会列为县机关单位条目。1933年的长城抗战,1939年的通州水灾,红卍字会都参与了救助和赈灾。 红卍字会章程第三条写到:“不分种族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当时环境下是无法做到的,日占时期红卍字会被日本人控制,沦为特务组织的外围机构。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发动会员捐款、捐物,这也成为该组织最后一次大型活动。之后,人民政府统筹了一切社会事业,民间组织失去了活动空间。1953年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在《人民日报》发表“关于结束在中国大陆事业的声明”,宣布自行解散,所有财产捐赠给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后并入中国红十字会。 1949年卍字会院被收归国有,作为通县政府机关所在地,为了扩大室内面积,所有房屋的前廊和山墙券门都封堵,抄手游廊也被拆除。1965年,此院改为东颐饭店,后又成为通县老干部活动场所。1991年,院子改为通州博物馆,后厅北面新建三间抱厦开设后门,在新华大街一侧砌筑了石阶和栏杆,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如今后院那棵古丁香依然枝繁叶茂,见证了院落中人事的几番兴废,也见证了通州百年的繁华过往。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7 18:13 , Processed in 0.084787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