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古都文化的深厚底蕴,京味文化的独特风情,红色文化的热血基因,创新文化的蓬勃锐气,在此交融激荡,共同铸就了这座世界名城博大而鲜活的文化肌理。《北京文史集萃》荟萃北京古今文史,凝炼千年京华记忆,着力展现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发展脉络与时代传承。本专栏旨在为读者开启一扇了解北京历史,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窗口。 王府井是北京的一条商业街,在东城区。南起东长安街,北至五四大街东口,全长1780米,从东长安街至金鱼胡同810米的路段是步行街。 步行街南口东西两侧分列着东方广场和北京饭店,步行街北口路东矗立着新东安市场,北京市百货大楼端坐在步行街中段路西。王府井新华书店、中国照相馆、王府井工美大厦、东来顺饭店、全聚德烤鸭店、吴裕泰茶庄、建华皮货店、利生体育用品商店、大明眼镜店、盛锡福帽店、同陞和鞋店、远东祥达手机店、穆斯林大厦等众多名店、特色店和中华老字号、京城老字号汇聚于此。1999年9月11日,王府井大街与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结为友好街。 对国内游客而言,王府井是首都形象的标志;对国外游客而言,王府井是展示中国的窗口。因此,有这样的说法:“没逛过王府井,不能算到过北京城。” 新东安之夜 傅忠庆 摄影 王府井大街的由来 王府井大街形成于元代,是大都城文明门(大都城东南门,位置在今东单路口)与丽正门(大都城正南门,位置在今天安门稍南)之间的一条南北通道,距今已七百多年。 元代,这条街叫“哈达门丁字街”,因南北通道与文明门西城根、丽正门东城根形成一个“T”字而得名。又因为大都城文明门内建有“哈达大王府”,所以,文明门又被称作“哈达门”,“哈达门丁字街”即源于此。 文明门位于城之东南,占据“巽”位。元大都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登文明门有东观沧海,南望泰山之义,故又称“海岱门”。文明门俗称“哈达门”,“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但哈达大王何许人也,《元史》无载。由“哈达门”音转而成“哈德门”却流传至今。崇文门外路东曾建有“哈德门饭店”,青岛卷烟厂生产的“哈德门牌”香烟也曾行销全国。 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今王府井大街以东、校尉胡同以西、帅府园胡同以北、金鱼胡同以南,建成“十王邸”,亦称“十王府”。此街遂被称作“十王府街”或“王府街”。所谓“十王府”是取诸王居所之意,其功能是供已封王但尚未“之国”就藩的皇子居住。类似于清代的“阿哥所”。“十王府”不是确有“十座王府”,也不是“十王爷府邸”的简称。 清代,《乾隆京城全图》将此街标名为“王府大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推行警政、整理地面”,对京师部分街巷名称重加厘定,改“王府大街”为“王府井大街”。 民国元年(1912年),在澳大利亚出生的英国人莫理循任袁世凯的政治顾问,住在当时的王府井大街100号。袁世凯称帝后,“王府井大街”便有了一个洋名——“莫理循大街”,并在大街南口立英文路牌Morrison Street。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出版的《旧都文物略》已将“王府井大街”分为三段:东安门大街东口以南称“王府井大街”,东安门大街东口至灯市西口称“八面槽”,灯市西口以北称“王府大街”。 1965年整顿地名,“八面槽”并入“王府大街”,形成今王府井大街南段称“王府井大街”,北段称“王府大街”的局面。 1966年8月,“红卫兵”开始走出校园“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道德),掀起拆毁旧有街名、店名、校名等标识,并进行更名的狂潮。遂将“王府井大街”与“王府大街”合并,取名为“人民路”。 1975年,恢复“王府井大街”名称。 从1905年命名“王府井大街”到1975年复称“王府井大街”,整整过了七十年。历史好像在这里走了一个圈,从王府井大街出发,又回到了王府井大街。 抗日战争前的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商业街的沿革 王府井大街自古繁华,其商业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析津志辑佚》(元熊梦祥撰《析津志》,惜原书早已亡佚,后从《永乐大典》等古籍中辑佚而成,名《析津志辑佚》)记载“菜市丽正门三桥、(菜市)哈达门丁字街、菜市和义门外”,由此可见,元代大都可以入志的菜市仅有三处,而哈达门丁字街的菜市是城内唯一的菜市,规模一定不小,至今仍留有“菜厂胡同”地名。《顺天府志》载:“今王府街旁有菜厂胡同,疑沿元旧称也。” 明代,今王府井大街是北京内城最繁华的地方,从至今仍然存在的“金鱼胡同”(亦称“金银胡同”)、“锡拉胡同”等极具商业色彩的地名,可以想象当年商业的兴盛。灯市口大街更是热闹非凡,被形容为“宝马雕车香满路”。《日下旧闻考》载:“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门街西,亘二里许,南北两廛,凡珠玉宝器以逮日用微物,无不具悉。衢中列市棋置,数行相对,俱高楼。楼设氍毹帘幕,为宴饮地。一日赁直至有数百缗者。夜则燃灯于上,望如星衢。”有诗赞曰: 朱楼一带郁嵯峨,阵阵香风衬绮罗。 龙烛薰风喧不夜,天街到处月明多。 夏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上元节赏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习俗。民间把上元节赏灯称为“走百病”,认为可以祛病健身。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下令“上元节赐百官假十日”,有普天同庆、与民同乐之意。从正月初八到十八,灯市沿街店铺遍悬彩灯,争奇斗艳,灯市大街商贾云集、摩肩接踵。“省直之商旅,夷蛮闽貊之珍异,三朝八代之骨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皆集”。《燕都丛考》有一段对当年赏灯的描写:“每初月乍升,街尘不起,士女云集,童稚欢呼。店肆铙鼓之声,如雷如霆。好事者燃水浇莲、一丈菊各火花于路,观者如云,九轨之衢,竟夕不能举步。香车宝马,参错其间。愈无出路,而愈进不已。” 还曾有诗描述过当年灯市景象和赏灯人的心境: 逐队人过灯市来,喧喧街鼓动成雷。 若关丰俭应如此,一岁何妨月一回。 清代,北京城实行“兵民分城而居”。清初内城为八旗居址,禁设商业设施,使王府井大街商气全无,灯市也迁往外城,只留下了“灯市口大街”这个地名。从清中期开始,禁例渐疏,令王府井大街商气渐升。光绪五年(1879年),寿丰堂饭庄在菜厂胡同东口开业,被誉为北京内城第一饭庄。之后,福寿堂饭庄、源丰堂饭庄、东兴楼饭庄相继开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将大街东侧的神机营练兵场辟为市场,名“东安市场”,集购物、娱乐于一体。时人赞曰: 新开各处市场宽,买物随心不费难。 若论京华首一指,请君内城赴东安。 重新崛起的王府井商业街已名扬京华。 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东安市场西门 进入民国后,王府井商业街进一步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王府井商业街便以“新”(新行业、新产品)、“高”(商品档次高、服务质量高)、“全”(行业全、商品全)的特点独树一帜,如同上海的南京路、天津的劝业场、南京的新街口,成为城市的形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城市规模空前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国务活动频繁,国际交往剧增,从而要求有一条成规模、上档次,足以称为“窗口”的、全新的商业街以展示新中国首都的形象。鉴于王府井大街既有的商业基础和地处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等优势,遂将其进行改造升级。 1954年5月28日,在王府井大街西侧举行北京百货大楼奠基开工仪式;1955年9月25日,北京市百货大楼建成开业。北京市百货大楼主楼六层,建筑面积2.04万平方米,营业面积1.25万平方米。主营日用百货、烟酒食品、皮件箱包、家用电器、民用五金、服装鞋帽、文化用品、钟表眼镜、黄金饰品等类商品,兼营批发业务。“百货大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国营大型百货商店,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 与此同时,新中国妇女儿童用品商店、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王府井新华书店相继开业,对东安市场也进行了翻修,中国照相馆、雷蒙服装店、浦五房肉食店、四联理发馆、普兰德洗染店等一批名店由上海迁京落户在王府井大街。北京当时有四大百货商场(北京市百货大楼、东安市场、西单商场、东四人民市场),王府井大街有其二,而且是前两名。王府井商业街独步京华。 时至今日,“游紫禁城,逛王府井”仍然是中外来京观光客的首选内容。 俯瞰王府井大街 叶用才 摄影 王府井商业街的名店 王府井商业街鳞次栉比的商家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是名店。道理很简单,“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能在寸土寸金的“金街”立足,没有特色,没有品牌,行吗? 借此,从王府井商业街这座“名店大观园”中撷取几枝,以窥全豹: 北京市百货大楼,六十年来一直是王府井商业街的龙头,现在是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旗舰店。1991年,成立北京百货大楼集团;1993年,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革;1994年,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0年,公司总资产近30亿元人民币,除北京外,还在广州、武汉、成都、深圳等地拥有分店;2004年,东安市场加盟。 其间,北京市百货大楼有过四次建筑改造工程:第一次是在1993年,历时两个月;第二次是在1999年,历时半年。这两次工程均属楼房加固、设备更新。第三次是在2007年,建成北厦青春馆;第四次是在2009年,建成北厦西区及附属楼扩容。这两次工程均属扩建,扩建后的营业面积达13万平方米,是北京市百货大楼1955年开业时的10倍。 在楼前广场中央有一尊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半身青铜塑像,塑像的基座上镌刻着陈云的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张秉贵(1918—1987年),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第一代售货员,他“心有一团火,温暖顾客心”的售货艺术被称为“一团火”精神,也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企业精神。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一团火”精神也在不断延续光大。 中国照相馆与四联美发美容中心是两家上海迁京的企业。 中国照相馆1937年创业于上海,是中华老字号。“1956年7月6日,公私合营后的中国照相馆在政府安排下迁来北京,当时全称为‘上海迁京中国照相馆’。迁京后安置在哪里,中央领导颇费心思,最后经周总理选定:‘放在王府井挺好,而且要放在王府井口上。’1956年9月25日,中国照相馆在王府井大街南口正式营业,从此开始了‘服务人民、服务国际友人、服务中央领导’的新历程”。(《今日王府井》,文物出版社2001年8月版) 在中国照相馆的橱窗里陈列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的彩色标准像,都是中国照相馆拍摄和制作的。 1956年10月的一天,特级摄影师姚经才、张孔嘉正在为顾客照相,周恩来总理走进了摄影室,悄悄地挨着前面的顾客坐了下来。二位师傅发现总理后,急忙迎上来握住总理的手,请总理先照。周总理说:“按秩序嘛,谁先来谁先照嘛。”轮到给总理照了,二位摄影大师却都有些紧张了。总理笑了:“你们是第一次给我照吧?熟悉了就好了,你们是专家,一定能照好的!” 姚经才按下了快门。浓黑的剑眉,威严的目光,和蔼的容颜,自信的微笑,这幅被总理此后一直使用的标准像堪称经典。中国照相馆认为,这幅照片不仅是著名人像摄影家姚经才、张孔嘉的杰作,更是中国照相馆的骄傲。 四联美发美容中心前身是四联理发馆,是中华老字号,1956年7月27日在王府井大街东侧的金鱼胡同33号开张营业。 为了适应首都发展的需要,从上海“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著名理发店抽调技术力量来京组建一个新的理发店,起名叫“四联理发馆”,取“四家联手援京”之意。“四联”创建之初,就以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引领时尚,至今仍是首都美发美容业的翘楚。 1998年,“四联”与美白美发厅强强联合,成立四联美发美容中心;1999年,在王府井大街188号开设精品店。如今,“四联”作为企业精神有了新的内涵——联手、联心、联利、联艺。 东来顺饭庄是中华老字号,也是王府井大街最早的商家之一,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东来顺涮羊肉有“中华第一涮”之美誉。 东来顺的创始人丁德山(1879—1950年),号子青,河北沧县人,回族。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神机营练兵场被辟为东安市场,丁德山即在市场北门内摆了一个饭摊;三年后,饭摊有了招牌,叫“东来顺粥棚”。1914年,更名为东来顺羊肉馆,增添了爆、烤和涮羊肉,其涮羊肉的特点是选料精良、佐料齐全、片薄肉嫩、一涮即熟。1928年,东来顺已建成楼房,可同时接待四五百人就餐,成为北京著名的饭庄。1930年,丁德山买下天义成酱园,改名天义顺,又购买了几百亩土地用于养羊,东来顺成了联合企业,产、供、销一条龙;1945年联合企业解体,1948年东来顺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来顺重新开业,1955年公私合营,“文革”中改为“民族餐厅”“民族饭庄”,1979年复称“东来顺饭庄”。1988年,“东来顺饭庄”迁至王府井大街198号;1995年,“东来顺饭庄”在全国建有52个加盟连锁店;2003年,成立东来顺集团;2004年,北京首都旅游集团与东来顺重组,“东来顺饭庄”成为首旅集团直属企业。 东来顺饭庄 安琪 摄影 王府井的“井” 王府井大街既然以“井”得名,就足以说明那口“井”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人们自然要问,“井”在何处?北京史研究学者姜纬堂先生1993年撰文指出:“在今王府井大街南段路西,具体说就是东安市场靠北的西门对面便道稍北,约当今益民食品店门前。”其主要依据是《乾隆京城全图》和民国二年(1913年)的《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图中均标明“井”在此处,而且王府井大街只有这一口井。 1998年,在王府井大街市政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了这口井。井壁与污水管道相通,井深八米,井内有四米深的污水、两米厚的杂砖。井壁下部由小青砖砌成,专家判定为明代所砌。 姜纬堂先生考证在先,施工发现在后,互相吻合。 “王府井”被发现后,对其做了一些修复,并用圆形青铜围龙铭文浮雕井盖罩住,周围环以护栏,成为街头一景。并附有铭文介绍,其大意是说王府井大街始建于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历有“十王府”“王府大街”之称。据考证得名“王府井”,源于明中叶街上的一口水井。《乾隆京城全图》和1913年《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均绘该街只有一井并明示位于此地。此井于20世纪20年代被湮没,1998年王府井大街整修改造时被发现,云云。 那么,这口“井”是什么时候被称作“王府井”的呢?姜纬堂先生在《王府井的七百年》一文中写道:“明刘若愚《酌中志》‘天师庵草场’条载:草场‘墙外有井,甘冽可用,不减十王府街之井也’。据知:一、这口王府井,亦必是‘甘冽可用’的甜水井;二、这口王府井,至迟在晚明时已相当著名,致他处需与之相比较而说明;三、这口王府井恐非晚明始有,其历史或更为久远;四、当明末时尚只称之为‘十王府街之井’,则简称曰‘王府井’,则必是清代之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王府井的实用功能已经消退,而“王府井”的名气却与日俱增。如今的王府井不仅是东城的名片,也是北京的名片、中国的名片。不信您就打听打听,国人知道“北京有个王府井”的肯定比知道“北京有个东城区”的多得多,甚至国外知道“中国北京有个王府井”的也大有人在。因为王府井与商业街连为一体,而王府井大街已跻身国际著名商业街行列。尽管它属于东城,但它的声誉早已走出东城,走出北京,飞向了全国,飞向了世界。 王府井井盖 安琪 摄影 王府井与八面槽 王府井大街命名至今已超过百年,但有几十年的时间称其中段为“八面槽”,而且后面不缀“大街”二字,直呼“八面槽”。“八面槽”到底是何物件?没有留下实物或文字记载,于是有了一些猜想。我就听到过三种传说: 其一,过去北京居民的饮用水为井水,要到经营水井的地方(称“水窝子”)去买水。王府井自然是一个卖水的“水窝子”,且地处要冲,经营者除供居民用水外,还在街道上设置了八个专供牲畜饮水用的马槽,故名“八面槽”。然而,让人不好理解的是,只听说鼓可以论“面”,旗子可以论“面”,什么时候马槽的计量单位用过“面”呢? 其二,此处有专供牲畜饮水用的马槽不假,但不是八个,而是一个有八个面的石马槽,即八棱形马槽,故名“八面槽”。可是,马槽自有马槽的式样,八个面就近乎圆形了,还能叫“槽”吗? 其三,所谓“八面槽”是指王府井的井台。当年的王府井是个水窝子,因地处要冲和商业中心而买卖红火。经营者为了提高效率,在井台的八个面上各凿了一条供流水用的水槽,用水车车上来的水就可以同时流入八只水桶。因此,“八面槽”说的是王府井的井台有八个面,每个面上都有一个水槽,故名“八面槽”。但是,既然是“井”和“井台”,自然是上下一体的关系,为什么用于给街道起名时“王府井”在南,“八面槽”在北呢?“井”总不会平躺在大街上吧。 各种说法都有道理,但也都不周密。历史有时就是个谜,让后人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猜想,倒也不亦乐乎,自然也不必较真。 莫理循 应该记住莫理循 莫理循(1862—1920年),又译作马礼逊、毛黎森、莫理森、莫里逊,出生在澳大利亚。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莫理循以“自助旅行家”的身份来到中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1912年,接受邀请出任袁世凯的政治顾问,一直当到第四任总统徐世昌时期;1917年,以中国政府代表团顾问身份参加巴黎和会。 莫理循亲历了从戊戌变法到巴黎和会的历史进程,是中国清末民初历史转型期的见证人,他还在王府井大街买了一所住宅,“当时的门牌为100号(今271号,北京市钟表眼镜公司瑞士表专修店)”(谭伊孝《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9月版),并在自己的住宅里建了一座很有名的“亚细亚图书馆”。 莫理循刚到北京时住在东交民巷,报社记者的身份使他发现“这里没有值得称道的图书馆,只是一些私人手中多少有点零散收集”,“没有关于中国植物学、自然历史和地理的任何书籍”,他认为“需要迫使我建立一个图书馆”。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莫理循搬入王府井大街100号,后院就是带有防火设备的“亚细亚图书馆”,吸引着众多中外名士。 从1897年到1917年,莫理循收集的关于亚洲的外文书籍,特别是关于中国的书籍、小册子达2.4万册,语种包括英、法、德、意、日、西、葡等十几种,涉及政治、外交、法制、军事、历史、地理、考古、地质、生物等领域,其中凡欧洲各国记载中国本部、藩属各种事件的新旧书籍,大者鸿篇巨制,小者尺笺寸纸,靡不俱备。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鹤先生用了一个赞赏有加的“完璧性”彰显莫理循藏书的特色。 1917年,莫理循决定卖掉藏书,被日本三菱财团第三代岩崎久弥以3.5万英磅买下运往日本东京,以莫理循藏书为基础建成有“东方学家的麦加”之称的东洋文库。 莫理循在致中国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的信中写道:“我的藏书要卖掉我觉得很难过,但是要维持它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使我的时间和财力都大感紧张。我本来希望它能留在北京,可是办不到。” 王府井大街100号在大街南段路西,原为商业用房,是一家当铺。莫理循买后将其建为有五个院落的住宅,共有房屋30多间,前院、后院是主要院落。前院为起居之所,北房三间,两侧各带耳房一间,有东、西厢房各两间,房屋均为带前廊的起脊瓦房,室内为木地板;后院为休闲之处,南房六间用隔扇隔成两个大厅,花玻璃门窗,花砖墁地;北房便是图书馆,庭院内建有假山游廊。 1917年,莫理循回澳大利亚遂将此宅出售。之后,此宅又成为商业用房,先后为“承华园饭馆”“北京市钟表眼镜公司瑞士表专修店”。1998年,亨得利钟表店与瑞士钟表中心联合组建“北京市亨得利钟表总店”,此处为总店所属的主要门店,当年国内唯一的一块价值199万元的极品欧米茄金钻表即陈列于此。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7 18:13 , Processed in 0.085188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