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小炉匠是干什么的?锢漏锅的

2025-11-12 08:5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宗春启|来自: 北京号

摘要: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里有个反派人物,名叫栾平,又叫小炉匠。小炉匠并不是他的外号,而是他作为土匪联络员的掩护职业。那么这个职业是做什么的呢?恐怕六十五岁上下的北京人都说不大清楚。有位专家在杂志上写文章 ...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里有个反派人物,名叫栾平,又叫小炉匠。小炉匠并不是他的外号,而是他作为土匪联络员的掩护职业。那么这个职业是做什么的呢?恐怕六十五岁上下的北京人都说不大清楚。有位专家在杂志上写文章,说小炉匠就是焊洋铁壶的——这就如同说“梅兰芳是说相声的”差不多。可以送这位专家一句赞语:砂锅安把儿——整个儿一怯勺。

最初小炉匠所从事的,是锢漏锅。为什么说“最初”呢?因为不排除后来有些小炉匠扩大经营范围,兼做锔瓷匠的。锢漏锅,就是补锅。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做饭的锅是必不可少的。锅,大都是铁铸的。铸锅匠人用高温把铁矿石或碎铁片熔化成铁水,浇铸在模子里,就铸成锅了。所以,铁锅底部都有个“脐儿”。铸铁锅,难免有个砂眼什么的,使用时间长了可能会出个小洞。当然,也不排除在外力的冲击下,把锅砸出个窟窿。买口新锅要花不少钱,少花点钱把锅补补还能接着用。找谁补呢?锢漏锅的小炉匠。
锢漏锅这个行当,恐怕比铸铁锅的出现晚不了多少,最晚,八九百年前的南宋时就有了。有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为证:“市井中有补治故铜铁器者,谓之‘骨路’,莫晓何义。”陆游老先生纳闷儿:“什么叫‘骨路’啊?”他考证道:“《说文》云:‘锢,塞也。’铁器穿穴者,铸铁以塞之,使不漏。”他恍然大悟:啊,原来“骨路”正是“锢”字的反语。陆游老先生这么一考证不要紧,本来很简明的一个词反倒复杂难懂了。“骨路”其实是“锢漏”。“锢”,就是“塞”;塞什么?塞锅上的漏洞。用什么塞?用熔化了的铜或铁。所以,用金字旁的“锢”。怎么个“塞”法呢?这就说到锢漏锅的为什么叫小炉匠了。

我幼年时,见过肩挑担子走街串巷的锢漏锅匠人。他们吆喝起来就是三个字:“锢漏—锅!”“锢”字声短,“漏”字声高且长,重音落在“锅”字上。他们的担子上有两样东西是必备的:一是风箱,一是炉子。风箱很精致,藏在担子的一侧,不用时几乎看不出来。炉子也很小巧,只有一尺多高。可能“小炉匠”就因此而得名。此外,他们还有坩埚、钳子等工具。有人来补锅,小炉匠支起炉子、连上风箱、点燃焦炭,在坩埚里面放上些碎铜,拉起风箱便烧,那火焰很快呈白热状,不一会儿,坩埚里的碎铜便熔化成一小团铜汁。小炉匠将铜汁倾倒在一团耐高温的石棉布上,一手把铜汁对准锅外侧的漏洞处,另一手在锅的内侧把透过来的铜汁用石棉布一摁。说时迟那时快,铜汁瞬间凝固,像个铆钉似的,就把漏洞堵住了。一位朋友告诉我,铁锅开裂,也能“锢”上:沿着裂缝打几个洞,然后用铜汁锢住。这位朋友说他亲眼见过。

陆游时代的小炉匠,大概率是用铸铁锢漏锅的,因为古代铜比铁贵。但铁的熔点高,熔化起来要多费些焦炭。小炉匠这种手艺人,如今可能边远地区还有。日前在手机上看到一段视频,就是表现一个小炉匠补锅的。

下面的两图是小炉匠的走街串巷时挑的担子。这是我在一家收藏老物件的博物馆发现的。您看上边那个风箱多么精致:只有一尺多宽,两尺多长。前面有一卧进去的把手,用时可拉出来;把手下面有个镂成菱花形的进风口;侧面有个突出的出风口,口上镶一篆字,像是个“寿”字,又像是“大吉”两字的组合。出口这面,分散地镶着七个字,中间一个“偏”字,其余六字呈六角形分布,顶上是个“補”字,最下是个“救”字;左边是“残、成”,右侧是“弊、妙”。我猜这可能是“回文”:核心是“補”字,或可读作“補救偏成妙”“補残偏成妙”“補弊偏成妙”的。


我小时候见过锢漏锅,也见过焗盘焗碗的,但是一般来说碗和盘子都是裂开了才焗,要是碎了谁也不会花很多钱去焗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14 00:44 , Processed in 0.098757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