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过中秋节大概始于宋朝

2025-11-12 09:1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宗春启|来自: 北京号

摘要: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说说关于中秋节的知识。有记载说,中秋节始于唐太宗时期。但是不知为何,唐朝诗人宁可称此日为“八月十五”而不称“中秋”。王建名篇《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 ...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说说关于中秋节的知识。

有记载说,中秋节始于唐太宗时期。但是不知为何,唐朝诗人宁可称此日为“八月十五”而不称“中秋”。王建名篇《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还有韩愈诗《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惜墨如金的韩夫子,为何不用“中秋夜”代“八月十五夜”?笔者猜测:或许唐朝时,过中秋节的风俗尚未形成。

中秋节其实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农历八月十五这个时节,许多农林作物已经成熟,是个收获的时节。收获之后,便要奉上丰收的果实以祭祀祖先,以感谢天地诸神。农民自己,也要在中秋之夜庆祝、享乐一番。所以,游牧民族、渔猎民族,最初可能是不过这个节日的。

据《辽史》,契丹人过正旦(新年),过中和节(二月初一),过释迦牟尼生日(二月初八),过上巳节(三月三),过端午节,过夏至节,过中元节(七月十五),过重阳节。

中秋这天契丹人怎么过呢?按照契丹人的“国俗”,要在八月八日这天杀一只白狗,把它埋在寝帐之前七步的地方,并且露出狗嘴。中秋这天,把寝帐移到狗头之上。——这种仪式更像是一种厌胜之术,大概是不让天狗吃了月亮的意思吧。从《辽史•礼志》中看,契丹人祭日、祭山,却不祭月。

女真人赶走了契丹人,取得了在北京这个地方的统治权。金海陵按照北宋都城汴梁的格局,将原来辽的南京城扩建为金的中都城。同时,金人也仿照宋朝人的典章制度,建立起自己的礼乐制度。(据《金史•礼志》)在施仁门外之东南建立了朝日坛;在彰义门之西北,建立夕月坛。朝日坛名叫大明,夕月坛名叫夜明,分别用来作祭日和祭月的场所。这是与契丹人所不同的地方。从大定十一年起,每年于春分祭日,于秋分祭月,——虽祭月,却并不在中秋。

以八月十五为团圆之节、全家人赏月欢度中秋,此风俗大概兴于宋朝。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季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注:五更,黎明时分)。玩月之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这段话的大意是:在南宋,中秋是所有人的节日,无论贫富贵贱,都是一定要过的。很多人彻夜不眠。为什么?因为中秋明月堪赏,又是团圆之节。天上的月亮圆了,谁不希望亲人团聚、共同度此良宵?苏东坡名篇《水调歌头·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表明中秋之夜,他怀念起自己的弟弟。他在词中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本是亲人团圆的节日,自己却和弟弟天各一方,所以有遗憾,也是“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看到中秋的明月,便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无论哪个朝代哪个时期都是如此。据《析津志·岁纪》(222页)记载,八月,元朝皇帝尚在上都避暑未归。中秋之夜,皇帝在穆清阁上饮酒赏月,而他手下的人已经归心似箭了:“多人南归之心早已合矣”,“其下百辟(注:即大臣)、执事、驾前乐工、伎女,思归尤为浩切矣”。明代,“女归宁,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已婚妇女,这天晚上要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据《帝京景物略》)

中秋节,是为祭月之节。中国古代就有祭月的习俗。《礼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祭日于东,祭月于西”;“夜明,祭月也。”前人注释说,“夜明”是名词,指祭月之坛。窃以为,不妨也是时间,即用祭月时间来命名祭月之台。八月秋高气爽,十五之夜月圆而明,是一年之中最佳的“月明之夜”,所以于此夕祭月。

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人们在地球上可以看到月亮上的阴影。从很早很早以前的古代,人们就将月亮想象成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并给月亮编造了许多美好的故事:月亮里面有宫殿,住着偷吃了仙药跑到月亮上去的嫦娥,有捣药的玉兔,有一棵桂树,还有砍伐桂树却永远砍不倒的吴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嫦娥成了月神,认为她可以满足地上的人的一些愿望。这大概就是月亮崇拜和祭月的初衷。

小说《红楼梦》里是这样描写祭月的:花园里,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地下铺着拜毯锦褥。由于拜月只限女客,男人是不参与的,所以是“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等着贾母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拜过。之后赏月。在山脊大厅前平台上列下桌椅,“又用一架大围屏隔作两间。凡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其实此时人并不齐全,李纨、凤姐有病,宝钗姊妹没来,以致贾母觉得冷清,不禁长叹。然后男女分开,饮酒作乐,玩击鼓传花的游戏。

《红楼梦》描绘的是清代风俗。《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的是北京城明代的风俗。此书说,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须是圆的,切西瓜必须切成莲花形。纸店有卖月光纸的,俗称“月光祃儿”,上绘天神,中为月府,下则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这种月光纸有大有小,大的高一丈,小的有三尺。拜月时向着月亮升起的方向“月供而拜”,拜罢将月光纸焚烧,然后将供月的月饼、月果分给大家吃。亲戚之间以月饼、月果相互馈赠。月饼有直径二尺的。

乾隆皇帝对这种月光纸很不以为然:拜月,怎么连吴刚、玉兔也一起拜了?吩咐库官,以后不要进了!
北京小孩在八月十五供兔儿爷,传说兔儿爷受月神派遣,为人间扫除瘟疫。清末徐珂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故宫博物院现藏多种兔爷儿,那就是皇家小儿祭月的遗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18 16:50 , Processed in 0.084575 second(s), 17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