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欣赏老照片时,注意到两张瑞士摄影记者费尔南德·吉贡(Fernand Gigon 1908年—1986年)1956年拍摄的北京照片(图1、图2),标注是: Am Sonntag arbeiten Freiwillige für fliessendes Wasser, Peking 1956 大意:1956年北京市民星期天义务参加自来水引水工程劳动。 图中表现的是1956年为改善北京城的饮用水,正在挖引水渠。细看图1 背景中有两座塔,一前一后,图2似乎是图1中的后塔,比较清晰,能分辨出塔的外形。 从图1中的塔刹和塔层可以确定是天宁寺塔,后面的塔为“七层八角”。图2可以看清七层八角塔,图左还能隐约看到“天宁寺塔”。 从地理位置看这座“七层八角塔”只能是“宏化寺大机老人塔”(图3。后称“老人塔”。图中标出了八里庄,白云观的位置)。 京近西郊的古建遗存不多,近郊跑马场(参看图3)常是旧时洋人周日消遣之地,天宁寺塔屹立在必经道旁,也是歇息留影的地方。“老人塔”离的不远,也是早期北京老照片中出镜率比较高的打卡地。(图4、图5) 不知为什么这座宏化寺大机老人塔在我眼里就是一个谜。比如“老人塔”什么时候消失的?有各种说法,又有人采访到亲眼看到拆塔的老人,图1照片佐证了1956年“老人塔”还在。这座塔能在解放后的大环境下存留下来,必然有其留下的意义,或许和梁思成竭力主张保留“西单庆寿寺双塔”有类似的“实证”作用(请参看《走近北京西单庆寿寺双塔》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945b4f80102xjxa.html),即:一僧三塔。 “老人塔”今道友多称“宏化寺大机老人塔”,全称“僧录司左善世大慈仁寺开山第一代住持传曹洞宗师大机老人塔”,位于老北京外城广安门(彰义门)外关厢路北(图6。图中塔背景是广安门)它位于天宁寺的东南方向。(参看图3地图中红圈处,和图4) 据《日下旧闻考》卷三记载:“宏化寺在天宁寺东南,惟余一殿存,并寺额,佛像俱亡之矣。殿后百余步有塔,不甚高,然亦重檐七层,其第一层有石陷壁间,刻曰:僧录司左善世大慈仁寺开山第一代住持传曹洞宗师大机老人塔。寺西北隅林木中冢累累,遗碑尚存,大珰徐澄、王朝等所瘗也。(《行国录》)”又云,“宏化寺遗址去天宁寺东南不半里。殿今废,诸珰碑亦无有,大机老人塔尚存。” 该塔葬的“大机老人”是谁?从塔碑铭可知:“僧录司”是中国古代执掌寺院僧尼事务的中央官署,明朝隶属礼部。“善世”为“僧录司”最高官职,由“左”、”右” 职(正六品)分管。“大慈仁寺”是指明成化二年(1466年)在原辽代“双松寺”遗址重建的新名,位于广安门内大街,今“报恩寺”。由此可知大机老人是明成化年间的僧人,而此年间在“僧录司”有“左善世“高位的只有周吉祥(云端)。“大慈仁寺”新建后主持就是“云端大和尚”,所以称“开山第一代住持”,而云端大和尚又是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五家七宗)之一,流传甚广的“曹洞宗某支系的宗师”。“宗师”并非“职衔”是对专业领域内知识渊博,修炼精深之人的尊称。分宗立派是中国佛教的常见现象,曹洞宗是北方发展繁盛的重要派系,今北京“万松老人塔”(图7)就是塔葬元朝曹洞宗北方地区最有影响力万松行秀高僧。他收了一位学生就是辅佐成吉思汗的耶律楚材。 万松行秀圆寂后,骨塔分建两处,一处是今天北京西四砖塔胡同的万松老人塔,另一处在万松行秀早年的出家地邢台净土寺。“大机老人”,曹洞宗中修行大德高深的僧人,会以“老人”作为“号”,如“行秀”号“万松老人”。那么周吉祥,即法名“云端”是否有“大机老人”的号,无资料佐证。但从“万松老人”作为墓塔名,周吉祥完全可能用自己的号“大机老人”作为墓塔铭。这里的“老人”与年龄无关,尽管周吉祥圆寂时享年只有51岁。 宏化寺大机老人塔是“周吉祥墓”,还有以下史料佐证: 周吉祥(云端)也和他的祖师“万松行秀”一样建了两座塔:一是海淀大觉寺的“周云端塔”,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塔高约 17米,七层八角密檐式砖塔,塔基为双层须弥座,座上为三层砖雕仰莲,塔身饰以仿木结构的砖雕门窗。塔的南壁上嵌有塔铭,上刻楷书“圆寂本师僧录司左善世兼大慈仁寺开山第一代住持并大觉堂上周公云端大和尚灵塔”; 另一处位于大慈仁寺房山的封地庙产的“房山韩村河镇孤山口村北孤山口”,是周云端大和尚衣冠塔,俗称“周吉祥塔”,该塔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比周云端塔晚七年。衣冠塔为八角形七级密檐式砖塔,通高约18米,采用汉白玉须弥座塔基,塔身饰以砖雕门窗及仿木结构装饰,墓塔铭为:僧录司左善世钦命掌印兼敕建大慈仁寺并大觉寺开山第一代住持周吉祥大师塔。 这两座塔的结构造型,规制尺寸基本相同,墓铭主要称呼一致。因近代多次重修,可能已不是当初的模样,如“万松老人塔”。如果把今天的灵骨塔和衣冠塔与老照片中“老人塔”相比较,除结构规制相同(可惜无史料尺寸记载),“老人塔”的精美程度更胜一筹(图8 )。推想“老人塔”可能与大觉寺“周云端塔”同期建立。 为什么要建“一僧三塔”?未见任何史料。如果从“曹洞宗”入手或许能找到一点端倪。 在禅宗分支中“曹洞宗”的教义理论很有特色:常常用道教中的“五行”“八方”“易经的六十四卦”,通过“六壬”之法进行推演绎意。据说大师级别“德高功深”,能“佑福禳灾”。 可能是一种凑巧:把大觉寺周云端塔和老人塔连线的中间,内侧就是“景泰陵”(图9。丁字口白圈处)。 景泰陵埋葬的是明朝第七代皇帝代宗朱祁钰的陵寝,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金山口,景泰陵始建于1457年,朱祁钰在英宗“夺门之变”后被废,不久死去,以亲王礼葬于京西金山口(图10。图中山脚带墓圈墙处)。宪宗即位后为其平反,追复帝号并重新营建陵寝。 朱祁钰为英宗朱祁镇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英宗因“土木堡之变”被北方的瓦剌军队俘虏,面对突变,皇太后孙氏果断采取行动,先是立了英宗的庶长子,年仅三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然后又在九月初六日,把英宗尊为“太上皇帝”,同时立郕王朱祁钰为新的皇帝。这位庶长子就是英宗和贵妃周氏所生的孩子。英宗复辟之后,沂王朱见深再次被册立为皇太子。天顺八年(1464 年)正月,英宗驾崩,朱见深继位,成为了明宪宗。其母成为周皇太后,周吉祥是周皇太后的亲弟弟、明宪宗朱见深的舅舅。英宗对景泰恨之入骨,复辟后极尽侮辱诋毁,不让景泰的后代翻身,几乎成为一段时间的政治。作为国舅的周吉祥当然要给姐夫、外甥助上一力。大觉寺的灵骨塔为应身塔,孤山口衣冠塔为报身塔,那么宏化寺的“老人塔”可能藏供周吉祥的“著作”或“论说”的”法身塔”,在云端大法师应身和法身的护佑下,继承衣钵者报身护法,保明宪宗朱见深世代绵延。 宏化寺大机老人塔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它毕竟存在过,它是“一僧三塔”的实证,至于为什么建三塔?或许无史料支撑,就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好在明宪宗继位后,并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嫉恶如仇,还是给了他这位叔叔应有的“皇帝待遇”。不管景泰陵寝如何升级,都在周吉祥设置灵塔的监视范围,三座灵塔就是明宪宗的保护神。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18 10:56 , Processed in 0.081563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