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北京人》是英国医生芮尼(Dr.Rennie)的日记体纪实著作,由李绍明译、李国庆校,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2008年12月、九州出版社于2025年5月出版。作者所记为1860年9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1861年3月至1862年4月期间,随英法使团常驻北京的经历。 书中下卷第十一章,记录了1862年4月5日,淳亲王府改建为英国使馆时,在其附近由中国工匠采用沉井法开挖一座水井的整个施工过程。英国使馆当时位于北京今东交民巷北侧、正义路(玉河)西侧,原为淳亲王府(梁王府),现在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包含英国使馆旧址在内的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国使馆遗址 东交民巷使馆区(1861-1880年北京全图局部) 本文摘引并加注、加序号(大约7步工序)如下: “英使馆邻近普鲁斯先生寓所的地方,正在打一口井,这个工程以120元的价格包给以前介绍过的木工领班瞪羚(注:瞪羚是外国人给一个中国木工工头起的外号)去承办。这口井30英尺(9.1米)深,井底直径7英尺(2.1米),井口则是5英尺(1.5米)。造井的过程相当巧妙和繁复。 (1)首先工人在地上挖一个大坑,20英尺深,几乎到了地下水之处。 (2)接着,以这个坑为中心,用1英寸厚的本板造一个圆圈(注:相当井圈模板),直径7英尺,即等同并底的直径。 (3)之后在木板圆圈的外围建造一道10英尺(3米)高的砖墙(注:砖井筒壁),完成之后便像一个圆筒一样。砖用灰泥加以黏固。 (4)砖墙的外面铺以席子,并用绳索紧紧捆着。接着工人在墙的外面的地上打进木方。这些木方彼此距离很接近,并紧靠在圆筒墙身。然后再用绳索团团捆扎着。接着,工人在圆筒墙内同样铺盖了席子,并用绳索从墙的外面垂直穿下,从墙的另一面穿出,然后两端绑好。这样墙砖已是牢固非常,不会移位脱落,而整个结构亦是坚硬得像金属一样了。(注:上述用席子、木桩和绳子包裹捆缚砖井壁,是保证砖砌体不会开裂、松散和掉落,非常简单实用和巧妙的方法。因为现代使用水泥能够快速形成粘结力,古代使用石灰土产生粘结力则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5)砖的部分做完后,工人开始挖掘圆筒墙的内部的泥土,而随着泥土被挖出移走,圆筒墙由于它的重量,徐徐落下。工人不断挖深,直至圆筒墙降至和原先的20英尺坑洞同一水平为止。这样,一口30英尺深的井便基本挖好了。 (6)接后的工作便是加高砖墙,直至地面,而到接近地面的时候,逐渐收窄口径到5英尺。这部分工程进行得很快。 (7)当砌砖工作完成后,工人在砖墙后面填土。一切稳妥之后,工人拆去绳索和席子,建井的工作便大功告成。” 上述沉井工艺,与之相近的还有沉箱工艺,是现代建筑和桥梁、水利工程的墩台基础施工的重要方法。沉井方法是井筒敞开,井壁保持在水面以上,适合浅水条件;沉箱方法则是上有封盖,依靠充入气压平衡,能够水下作业。两种工艺简称沉井法,都是依靠井筒自重,边挖边下沉;随着井筒沉入地面,再在其上接续砌筑或浇筑以接长井壁,继续下沉。此种工艺简单,井筒口径小的只有几十厘米,大的可有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既可以人工挖掘,还可以挖掘机开挖,依靠自重下沉的关键是必须保证均衡掏挖、匀速和整体垂直下降,深度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的有200米。 (图片引自网络) 在许多文章论述中说到最早的记录是“1839年,法国创造了压气沉井法,因下沉深度有限,并有损工人健康,到了20世纪50年代渐被淘汰。1894年,德国创造了淹水沉井法。1944年,日本向沉井壁后施放压缩空气,减少井壁与土层的摩擦阻力获得成功。1952年,匈牙利和瑞士创造了触变泥浆液体减阻的新方法。中国于1958年,创造了震动沉井法。早在1935年抗战时期,在建造钱塘江大桥时,为破解沉箱基础难题,茅以升独创了“气压沉箱法”。现代沉井和沉箱工艺大都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材,也有小规模的采用砌砖结构。 《北京与北京人》作者芮尼对老北京的社会生活和房屋建造技艺观察非常细致,记录也是很详尽。上述记录不仅是对一口水井从开挖、砌筑到竣工的详细记录,也是对中国水井工程的沉井建造工艺的全面描述。此前有无记载,本文尚未见到。虽然时间上晚于法国的1839年,但在中国首都北京的1861年,沉井法从法国传播到北京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法国人也是刚刚发明了出来,芮尼在记录中并没有提到欧洲具有如此的技术,并且对中国工人的技艺赞叹“相当巧妙和繁复”。 在164年前,如此巧妙和繁复的做法,在当时也应是很成熟的技艺,其历史传承还应该更早。如果没有发现更早的文献资料,这个记录就应该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砌砖沉井工艺的完整记录,在沉井法技艺发展的历史上应该予以特别重视。 最后还要真诚感谢英国医生芮尼的细心、耐心和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记录!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0 09:18 , Processed in 0.090739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