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开启,中国人民刚刚步入新中国的新生活,美帝国主义就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中国一侧。为了保卫刚刚建立不久的新中国,为了保卫人民刚刚迎来的新生活,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阴谋,中国人民解放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进入朝鲜,与朝鲜人民军一起抗击美帝一伙侵略者。当此之际,北京人踊跃报名参军,为国为民,为父老兄弟姐妹,奉献出他们的青春、热血和生命。他们的事迹、形象,永远鼓舞着、鞭策着、激励着每一个活着的人。 老兵崔来忠,为救战友壮烈牺牲 崔来忠,今北京市门头沟区田庄乡人,京西最早的党支部就建在田庄,这里有着悠久革命传统,崔来忠正是在这个革命传统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1937年,八路军派人到田庄开辟根据地,崔来忠积极报名参与抗日活动,并加入地方抗日武装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不仅如此,他思想上进步也很快,1938年入了党。同年接受任务伏击日寇,在伏击中,他善于鼓励战士、鼓舞士气,一鼓作气歼灭日寇,缴获20余件武器。1945年升任排长,积极训练新兵,让新兵早日形成战斗力。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后,直到1950年,崔来忠一直在部队从事后勤保障工作。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作战。1951年4月,崔来忠随部队一起,义无反顾奔赴朝鲜前线,他当时在某部队工兵营,担任工兵连连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工兵部队与作战部队,已经显示出协同作战,紧密合作的重要性。在入朝后一次激烈战斗中,崔来忠带领着他的队伍,随同志愿军突击队一起前进。在和他的队伍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毫无畏惧地为志愿军突击部队抢修建造突击路上的公路桥。在修建公路桥中,崔来忠一连几次被炸弹炸伤,但他咬牙一直坚持到任务完成。他身先士卒,轻伤不下火线的革命军人的精神鼓舞着大家。崔来忠因身上受伤多处,胜利完成任务后,他被送往后方医院治疗养伤。 伤好后,崔来忠回到部队。1953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已到最后阶段决战的时刻,金城以南的仗打得非常激烈。崔来忠和他的连队也参加了这场夺取最后胜利的金城战役。他带领全连战士身先士卒,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冲上前沿阵地,抢救伤员。抢救伤员要争分夺秒,负伤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 敌人残忍地向他们倾泻着炮火,崔来忠和战友们毫无畏惧,将受伤的战士一个个抢出来背下去。从前看过一部朝鲜电影《一个护士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敌人的残忍,他们连伤员和护士都不放过。为了保护受伤战士,女护士壮烈牺牲。在抢救伤员,运送伤员到后方的途中,敌军的炮弹落下来,崔来忠奋不顾身,毅然迅速地扑到受伤战士身上,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保护受伤战友的英雄之歌。 青年英雄李代相 李代相因在抗美援朝战斗中的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战斗表现,荣获了朝鲜“二级战士荣誉勋章”。李代相17岁那年,朝鲜战争爆发,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中一个连队的士兵,1951年随部队一起入朝参战。他和他的战友们,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最突出的,一个是及时快速地抢修被敌人炸坏的飞机场;一个是顽强地坚守阵地,寸土不让,就像《英雄儿女》中的志愿军战士一样,人在阵地在。守要守得住,像钉子钉在那里一样,纹丝不动。打要打得开,像斧头一样,斧落石开。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粉碎了美军发动的“夏季攻势”,侵略者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于是发动了对我志愿军的“秋季攻势”。“秋季攻势”开始阶段,美国骑兵1师使用重炮,对志愿军的防守阵地狂轰滥炸,攻势狠辣、穷凶极恶。志愿军的几处阵地被美军攻占,严岘山是志愿军47军关键阵地,它关系到整个战线的安危。李代相所在部队为志愿军47军139师416团2营5连,连长于1951年10月5日接受上级命令,严守严岘山。5连迅速行动到位,构筑坚固防御工事。5连战士们面对的是美国精锐的美骑1师第5团。志愿军47军,它的前身是红军时期的独立一师,抗日战争时期的359旅,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第十纵队,它最为擅长的就是打防御战,可以称之为最具特色的精英部队。5连全员180多人,严岘山阵地在他们手里,纹丝未动。战斗到最后,180多人只剩下不到20人。当时李代相才17岁,在和冲上来的敌军肉搏中,他被一颗炸弹炸晕了过去。在他很快醒过来的时候,战友们已经和敌人混战搏杀在了一起。他什么都没想,顺手从身旁拿起一颗手榴弹,向着个头比他大很多的敌人猛烈地砸过去。在李代相狠命的锤砸下,个头再大的敌人,也得一命呜呼。他四下里看了看,战友们所剩无几。虽然如此,正是他和战友们拼命而勇猛的进击,为连长和其他战友夺回阵地创造了条件。在严岘山激烈的战斗中,李代相在战场上看见身中三处枪弹、伤势非常严重的班长吴连义。他二话没说,不顾一切地背着班长撤回到己方阵地。 在严岘山阻击美军的三天四夜战斗里,别看李代相才17岁,他英勇顽强、敢打敢拼,善于战斗。当身边战友都牺牲之时,他孤身一人守在阵地上,虽身体多处负伤,就像《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屹立在阵地上。他不断变换着射击位置,让敌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的准确位置。这样既有效地打击了敌人,又有效地保护了自己,还迷惑了敌人,让敌人以为阵地中有很多志愿军战士,从而不敢轻举妄动。一批批敌人饿狼一样地冲上来,却都被他挡了回去。他利用多种武器,长枪短枪机关枪冲锋枪,手榴弹爆破筒,敌人在远处,他用长枪击杀;在近处他用冲锋枪射杀;敌人成群涌来,他用机关枪手榴弹伺候。李代相就是用这样的战斗方法,创造出志愿军战士单人杀敌一百五十的奇迹。志愿军总部嘉奖英雄们,授予5班集体一等功,李代相个人一等功。总部还奖给5连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八个大字。 抗美援朝回国以后,李代相被分配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作,最后在那儿退休。 王成式的特等功臣 1927年4月15日,密云县渤海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但父母面对这个胖小子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在襁褓中的刘东武与母亲要饭度日,10岁给地主放牛;父亲被地主逼成疯癫死在荒郊,7岁的妹妹给人家当童养媳。苦难的非人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也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1944年,共产党来到了他的家乡,他从此跟定了共产党,带领着穷哥们儿斗地主、闹翻身,成了他们的带头人。第二年他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平津战役的隆隆炮声中,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太原战役等,在战火中迅速锻炼成长,入伍不久,他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班长。1949年10月1日,他所在的67军200师光荣地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式,接受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检阅。1951年6月,刘东武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入朝后,他所在的67军参加了秋季防御作战。 月烽山11号阵地的位置极其重要,它是全师防御阵地的大门,如果它失守了,其他的阵地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整个200师就要向后退,全军乃至整个秋季防御作战都要受到影响。师长给八连的命令就是“坚守阵地、寸土必争”。听了指导员的动员,他暗暗下决心:“不能给北京人丢脸,誓与阵地共存亡。” 刘东武所在的598团3营8连奉命守卫734高地,抗击美第9军和南朝鲜军各一部的进攻。已升任副排长的刘东武和全排坚守734高地的11号阵地。 前几天,他还在野战医院养病,听说连队接受了战斗任务,就坚决要求回到前沿来,没被医院批准,他找到团里王政委软磨硬泡地来到了前沿。 10月13日凌晨,敌人向阵地持续炮击4个小时。9时许,敌军一个排在近距离火炮的支援下,向11号阵地发起猛攻。5班是2排的前沿班,刘东武带领并配属一个轻机枪小组进行防守。虽然他病还未痊愈,但在阵地上却生龙活虎。为了有效杀伤敌人,他决定把敌人放近了再打。50米,40米……只听刘东武大喊一声“打”!第一个把手榴弹投向敌军,紧接着,5班的轻机枪、冲锋枪喷出火舌,一刹那就打倒了20多个敌人。敌人的第一次进攻被打退。 敌人冲击失败后,呼唤空中火力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并再次组织兵力发起冲击。但刘东武沉着指挥,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阵地上的电话线被炸断,通往连队主阵地的道路也被敌人封锁住。 敌人的炮火猛烈地轰击这个光秃秃的小山头,前沿工事大部分被炸平,单人掩体也没剩下几个,整个阵地到处硝烟弥漫。正向敌人猛烈扫射的刘东武突然中弹,下颌被炸掉一块,5班长见状大喊:“副排长受伤了,快来人包扎!”刘东武忍着剧痛说:“不要管我,打敌人要紧!”就这样他依然英勇地指挥战斗,直到打退敌人的进攻。 战斗间隙,刘东武来到排指挥所报告情况,指导员看到他的下颌被炸伤,脸颊和前胸沾满鲜血,急忙让人给他包扎伤口,命令他下去休息。他急切地说:“我没事,轻伤不下火线!”指导员知道刘东武的脾气,他就是剩下一口气,也会和敌人拼到底。 太阳偏西,又一轮残酷搏斗展开了。敌人打来一发毒气弹,在阵地前沿爆炸,4名战士中毒,刘东武也晕倒了,他们被抬到掩体里急救。当刘东武醒来听到前沿的枪声,立即咬着牙站起来,一转身就冲了出去。这时,敌人4个排在8架飞机、15辆坦克的掩护下,展开连续冲锋。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刘东武和战友们一起依托有利地形和工事,顽强抗击。他身上7处负伤,右臂被打断,仍然坚持战斗。在他的感召下,5班战士视死如归,越战越勇,打退敌人多次进攻。 刚打退敌人冲锋的刘东武爬着来到了指挥所。见到指导员时喘了口气,只说了声“弹药!”就晕过去了。 指导员回忆说:“看到他浑身的衣服被打烂,臂、腿、胸、背都是伤口。我真不知他是怎样爬过这50多米狭窄的交通沟的,真是铁人呀!这时已没有了裹伤包,我只好急忙脱下自己的单裤给他裹伤。我对他说,你在这里休息,我到前面去。他一把拉住我,喘着气对我说:‘你要照顾全面!我还能行,只要有弹药,前面没问题!’我看着他那打碎烧毁的衣服和满身的血,沉了一下,说:‘不行,我叫李排长去代替你。’说完这句话,刘东武又晕过去了。” 指导员来到阵地,战士们告诉他,李排长已经牺牲了。实在无人可用,指导员自己走到了前沿。这时,一个声音传来:“指导员!你回去!”指导员回头一看,是刘东武爬来了。 他爬着,怀里抱着6枚手榴弹,眼里冒着火,口气有些发急。“叫你休息吗,你怎么又上来了?”指导员也有些急躁地对刘东武说。“我的阵地在这里!你……你要指挥全排阵地,快,快回去!”他把抱来的手榴弹堆在那里,靠掩体坐下来。指导员说不出话了,面对这样视死如归、心里只想着任务,只想着消灭敌人,而根本没想自己的战友,他还能说什么呢? 敌人依仗人多武器好,从西侧连续向正面攻击。刘东武沉着指挥,带领5班英勇战斗,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砸,敌人攻入阵地就进行肉搏战,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战斗到最后,阵地上只剩下刘东武一个人。 他镇定地伏在交通沟里,当敌人冲上来时,浑身是血的他突然站起,果断拉响阵地上最后一根爆破筒,以惊人的力量冲向敌群。一声巨响之后,40多个敌人一下罩在烟雾里,炸起的土块、尸体飞起来,敌人的机枪也哑了,数十个敌人倒下了,刘东武壮烈牺牲。 指导员高喊着“为刘东武报仇!”带领战士们继续战斗,打退了西侧敌人的集团冲锋。这时其他阵地的战斗仍在激烈地进行着,而正面却出现了罕见的沉寂。刘东武的英雄壮举不仅把敌人完全震慑住了,而且拼掉了敌人最后的有生力量,敌人再也没有组织起像样的进攻。 1951年12月19日,为表彰刘东武的英雄事迹,彭德怀司令员签署命令给刘东武烈士追记特等功,他生前所在的2排被命名为“刘东武英雄排”。 战场上的特殊婚礼 1953年的一天,在朝鲜战场前线的阵地上,被烧焦的树干还冒着缕缕黑烟。在志愿军战士们的欢呼声中,一位端庄的北京姑娘和一位志愿军战士,并排站到了一起,原来他们要在这里举行婚礼。新娘叫高桂珍,新郎叫董世贵,他们都是北京顺义河南村人。 1951年6月,董世贵随598团跨过鸭绿江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1953年7月13日,朝鲜战场最后一次重大战役——金城战役打响。他所在的师于23时歼灭官岱里西南高地守军一个营后向纵深发展,于14日6时占领了龙渊里、东山里,割裂了伪第6师防御,使轿岩山和烽火山伪守军侧后受到威胁,发生动摇。 战斗中,面对10倍于我的敌人,他们立下“英雄阵地英雄守,英雄阵地出英雄”的坚定誓言,敌人的每一次进攻,都有空军配合,战斗非常激烈,阵地上的山头被敌人的炮火削掉了一截儿。战士们以手榴弹、机枪痛歼进犯之敌。顶顶无耻的是,敌机从空中扔下细菌弹。带病菌的苍蝇、蚊子、跳蚤,污染了河流水源和山坡上的积雪。志愿军战士吃干粮,不仅水不能喝,连雪都吃不成了。 就是在那样难以忍受的情况下,董世贵和战友们同仇敌忾,冒着大雨,在泥泞的山野中坚守了37个日日夜夜,以伤亡63人的代价毙敌600余人,打退了敌人无数次进攻。战斗结束,他们连被67军党委记集体一等功,并授予“机智歼敌”锦旗。他本人也荣立三等功。 在朝鲜前线3年,最让他高兴的事,一是打了大胜仗;二是未婚妻高桂珍给他写的一封封信,向他报告家乡的喜讯,家中情况,还向他倾吐思念之情。入朝时,他的父亲常年患病卧床,妹妹幼小,他这一走,家里大事小情,地里的活儿,就全落在他母亲一个人的肩上了。 令他没想到的是:还没过门儿的高桂珍,为了让他安心打仗,主动到未来公婆家照顾老人。她的善良孝道、勤奋劳作,赢得了人民的赞誉,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拥军模范。她还出席了全国第二次妇代会。 人民日报记者采访高桂珍,写了一篇《一个志愿军战士的未婚妻》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从此,她的事迹被编成话剧、评剧、歌剧,她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1953年4月8日,她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当高桂珍随贺龙率领的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到部队慰问时,贺龙总团长听了他们的事迹,得知董世贵在中线的金城川时,决定将被编入东线的高桂珍调到中线,与他见面。他所在的部队首长,得知慰问团中有他的未婚妻时,立即通知董世贵作为八连代表,前往金城川,迎接祖国亲人。 一场特殊的婚礼开始了。阵地就是他们的婚礼现场,绿色的伪装网就是送给他们的新装,漫山遍野的金达莱山花,为他们的婚礼绽放。战士们敲打着从美军手中缴获的钢盔、罐头盒,在这混合的打击乐器声中,高桂珍拿出了那枚她荣获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挂在了董世贵的胸前。这时,董世贵从兜里掏出来一串儿用子弹壳做成的手链儿,戴在了高桂珍那只因劳动而粗糙的手上。这对儿来自北京顺义潮白河畔的恋人,在相思相恋一千多个日夜后,终于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完婚了! 白驹过隙,70多年过去了。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场伟大之战。我们要像刘东武、董世贵和高桂珍一样,在新时代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让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注:此文前两个人物为元尚所作,后两个人物为刘会生所作)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0 22:13 , Processed in 0.093505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