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 “人间至味” 是时光味 美食终究是易腐的,那缭绕舌尖的余味,如何能凝结成不凋的花?欲收藏人间烟火,竟需另辟蹊径——目光所及,老店门楣上那方方正正的匾额,原来就是刻入木石的舌尖记忆,是凝固于墨色里的世代相传之味。美食菜谱、宴会菜单是“味觉史记”;复刻一席旧京风味盛宴,穿越回六十年前是梦想成真。 美食之碑 美食老字号匾额,这古建筑之魂,自秦萌蘖,至明清蔚然成林。它集书法、篆刻、木雕、堆灰、泥金诸艺于一身,悬于巍巍门楣之上,与建筑交映成辉。古之匾额,多为樟、杏、楠等良材,木质尤能忠实传递题匾者笔底风骨。其形长方,尺寸依门庭而定,或悬门额,或缀檐下,历来不仅是装饰,更是一种郑重其事的身份昭示:帝王御笔,是煊赫门庭无上荣光;寻常匾额,亦必请乡贤择句,拜名士挥毫,再付巧匠精雕细镂,黑漆为底,金字闪耀,远望便觉堂皇大气,威严自生。 匾额收藏,曾属冷门僻径。然近年来,其文化之蕴藉与艺术之精微渐为人识,市场行情悄然水涨船高。御赐之匾,尤受藏家青睐:顺治帝“履中蹈和”匾与慈禧“延欢纳豫”匾,皆以16.5万元成交;同治帝“德炳朱方”匾,价值38.8万元;而一方乾隆御题之匾,竟拍出160万元天价——这沉甸甸的价格,正是历史与艺术在岁月里无声发酵的醇厚价值。  最富人间烟火气的,当属那些“老字号”匾额。它们曾是城市繁华的活化石,如今更成了我们味觉记忆的图腾:当你驻足于一块“全聚德”或“都一处”的老匾之下,那些消失在时间里的吊炉烤鸭的酥香、浓汤弥漫的醉香,岂非瞬间穿透岁月,重新弥漫于鼻息之间?这些匾额,是凝固在墨韵雕工里的无形滋味。美食老字号匾额收藏,重其书者身份。进士翰林、文人大家的墨迹,价值陡增数倍乃至数十倍。雕工亦是时代密码——清代繁复奢华,明代则尚简朴大气。前人所言极是:“以匾研史,可以佐志;以匾学书,可得笔髓。”匾额不仅是建筑的点睛之笔,更是我们通向过往的一道幽深门径,是古老滋味在文明长河里沉潜的证明。时光流转,珍馐终会消散。然而门楣上那些静穆的匾额,却悄然将一瞬的烟火凝成永恒——它沉默如碑,刻录着人间百味的密码;它高悬如星,照亮我们寻味归家的路。真正的美食收藏,竟在这方寸木石之上,在墨痕与雕纹间永存了人间至味的魂魄,那匾额如碑,铭刻的正是人间烟火的不朽之香。 一册烟火 资深的吃货世界,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收藏多册历年老菜谱,将书本中的内容搬到餐桌上,让人们尝一尝“姥姥”的味道。《菜谱集锦》是1961年出版的,清代美食家袁枚所著《随园食单》、晚清王士雄撰写的《随息居饮食谱》……这些都是美味最得意的收藏。  通过藏品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这些老食谱里的菜搬回餐桌。不少菜式现在已经看不到了,特别是书上所说的不少原料,很难找,如想尽量把它还原太难了。比如酱椒鱼头,老酱是以前家庭自制的一种甜面酱,现在可不好找了。为了寻找这种酱,可要费不少功夫。这种“土调料”,只能跑到一些偏僻的房山、门头沟的乡下去搜罗。 老食谱中所指的不少原料都和现在的不同,“陈年萝卜干,可不是现在搭稀饭的小菜,那种萝卜干需要腌制很长时间,颜色呈现出黑色。”按照食谱记载,当年黑色的陈年萝卜干比较常见,甚至腌制几十年的都有,还有传统制法的豆腐现在也基本见不到了。这些限制都让在复制这些菜肴时费不少心思。 复刻味蕾 如今,有人正执着于让这沉埋的滋味重新复活,将昔日盛宴的魂魄从泛黄纸页中召唤回来。依据古谱,试着复刻一席旧京风味盛宴,便有了这般模样: 冷碟四品,初启味匣:麻油野鸡丝,取清《调鼎集》之法,山野之味以麻油轻裹,丝丝缕缕,鲜韧中透出幽香。水晶头肉:《随园食单》所赞“精绝”者,冻如琥珀,肉若凝脂,入口即化清寒。老酱萝卜干:墨玉般的陈年萝卜干,老酱浓醇点化,咸鲜中沉淀着岁月的深长。椒盐酥炸小鲫鱼:胡同旧忆,薄鳞裹面入滚油,炸作一身金甲,酥脆咸香。  热菜五味,烟火正浓——酱椒蒸胖鱼头:幸得乡野寻回的老酱,配以鲜椒,蒸出那被时光遗忘的浑厚浓香,鱼脑如脂玉。素熊掌煨冬笋(代古法熊掌):取《随息居饮食谱》“素肴精要”,以魔芋精工雕琢,佐以冬笋、口蘑,以浓汤煨透,腴美几可乱真。葱烧海参王:浓赤酱汁裹挟着肥厚刺参,大葱段烧至焦香软糯,胶质丰盈,满口流年富贵。糟溜鸭脯三白:古谱“三白”精粹,鸭脯、鱼片、鸡片,以陈年香糟赋予灵魂,滑嫩间糟香隽永。锅塌豆腐盒:寻回盐卤点浆古法豆腐,夹入秘制馅料,慢火细煎至金黄,外酥内腴,豆香满溢。 压席至味,京华底色——炉烤填鸭:枣木明火中浴火重生,薄饼裹起酥脆鸭皮、甜面酱、瓜条,一口咬下,便是半个世纪的京华烟云。豆汁儿配焦圈:酸冽豆汁唤醒味蕾,焦圈酥脆,地道老北京魂魄,尽在咸菜丝的点睛之间。 甜点二道,余韵悠长——豌豆黄,宫廷细点,澄黄如玉,清甜细腻,入口化作一缕豆香微风。杏仁豆腐,冰肌玉骨,杏仁清露凝冻,撒上糖桂花,幽香袭人,如咽下月白风清。最后,上一大钵子酸辣乌鱼蛋汤。 复刻一席旧京风味盛宴,终于化作舌尖的惊雷,这岂止是食材的拼接?它是一场固执的“招魂”仪式,招回那些被岁月磨蚀的郑重与欢喜。席间人们举箸,亦举起了一种沉甸甸的、名为“日子”的虔诚。那曾如节日般辉煌的“吃席”,原是在漫长光阴里对寻常烟火最深沉的朝圣。在速食碾碎一切滋味的时代,偏有人俯身于泛黄册页之间,在酱香与时光的罅隙里打捞“沉船”,让宴席成为穿越时光的渡口。当银筷轻轻提起一片薄如蝉翼的酱牛肉,我们拎起的,是沉甸甸的旧日烟霞。那滋味在舌尖化开的瞬间,一个在效率洪流中消逝的节日,便重新在烟火人间复活了。 原来所谓“头火大厨”的滋味,正是我们用舌尖翻阅的、一卷卷关于生活的文明史。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2 02:24 , Processed in 0.077838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