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的天桥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提起北京,就不得不提天桥。“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顾顺鼎在《天桥曲》写下了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 

  天桥,准确的说应当有两个含义:一是桥的本身,一是因桥而得名的地方。据资料记载,大约在元代建的天桥,南北方向,两边有汉白玉栏杆。桥北边东西各有一个亭子,桥身很高。光绪三十二年,天桥的高桥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民国二十三年,展宽路时被夷为平地。至于它的名称来源,有人说时因为天子常过此桥去祭天,所以命名为天桥。 

  天桥地区大致范围是珠市口以南,永定河以北,东临天坛,西濒先农坛。 

  昔日的天桥热闹非凡,游人如蚊。天桥是穷苦人的世界,天桥又是穷苦人的乐园,可以说:“满眼哀鸿自歌舞,听歌人亦是哀鸿。” 

  过去的天桥做买卖的摊贩行商比比皆是。在天桥的各种商贩中,卖估衣的可以说是最多的。估衣,就是旧衣服,大部分是来自当铺。 

  历史上的北京,一部分是以皇城为中心的皇家贵族的北京;一部分是由天桥为代表的平民的北京。是平民的北京创造了皇家贵族的北京。 

    到天桥逛的人,一个是象买点日用百货;一个的目的是看以看各种民间艺术;再一个就是到天桥的吃食摊上品尝一下物美价廉的风味食品。 

  在天桥的零星食物中,“豆汁儿”可算是个大买卖了。说起豆汁儿,可是咱北京的一个特产了。豆子上磨碾,随碾随兑水,碾完后,细的成了豆浆,粗的做麻豆腐。而稀的就是豆汁儿了。 

  汁儿之妙:一在酸,酸里有种馊豆腐的怪味;二在烫,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灌;三在咸菜的辣,辣的舌尖发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烫。 

  虽说豆汁儿是极具北京特色的小吃,但现在绝大多数北京人是喝不惯它的了。而爆肚却是深受欢迎的小吃之一。 

  天桥的爆肚摊子大致喝豆汁儿摊差不多。不过灶上不是煮豆汁的大沙锅,而是小铁锅。爆肚的原料是羊肚儿。有散蛋、麻肚、肚仁等区别。爆肚的作料有芝麻酱、酱豆腐、韭菜花、辣椒油等。把爆肚搁开水里过一下马上就捞出来,风味独特。关键是火候,火大了再捞出来,就成猴皮筋儿了。 

  还有扒糕和凉粉,这两种东西常在一起卖。扒糕是白薯面做的,凉粉是绿豆做的,把原料熬成液体,晒在碗里,那凉水一镇就成坨了。凉粉是成块的,扒糕是圆坨的,吃时打成碎块,外加醋、青酱、椒油、咸胡萝卜一拌,嘿,这味道就别提了。 

    天桥卖酸梅汤的可是一家挨一家,大约有几十家。其中最有名的是邱家的酸梅汤。讲究的做法是锅里用开水泡酸梅,加黄冰糖渣,用大瓷罐盛上。放在冰桶里,罐外头镇着冰块,早晨摆在摊子上,再加桂花。但是天桥的大部分卖酸梅汤的不这样做,因为又费钱又费力。甚至有人就担挑凉水泡酸梅,加点红塘就买了,也十分不卫生。有时候喝一碗,能在家躺上半个月,怎么了?——闹肚子了。 

  天桥的糖摊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糖摊包括吹糖人的和盘花糖的。吹糖人的是小吃和手艺相结合的行业,用的糖是麦芽糖,用铜锅把糖加热。两种吹法:一是有模子,按模子吹;一种是边吹边捏,吹个小狗呀、大公鸡呀什麽的。吹坏了不要紧,弄碎了放在锅里化成糖再接着吹,糟蹋不了。别的行业不行,您多怎见过馒头的碱大了,杵碎了,重新蒸的? 

  盘花糖的主要工具是一个熬糖的锅、一把勺子、一块石板,石板上抹上油,用勺子舀上糖再石板上画画,然后沾在竹签上,小孩儿们拿着玩儿。干这行得有美术的功底画出来得象呀,外行可不行。 

  天桥的“蒸了炸”也是一种风味食品,据说是由一位姓李的人独创的品种,把西葫芦馅饺子蒸熟后晾凉后,放在油锅里煎了,再蘸上醋蒜吃。味道与众不同的原因是一:馅里有胡椒粉,二是馅里放的羊油。名字起的好,但如果反过来就坏了——“炸了蒸”。炸的是挺脆,再上锅一蒸,嘿,好,全软了,没人吃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36 , Processed in 1.35465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