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正月初一拜年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正月初一日为元旦。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亲友、同事开始互相拜年,但仅限于“官客”(男人)。至于“堂客”(妇女)则必须等到正月初六日才能外出拜年。

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清代,官员们在元旦互访拜年,是一种不成文的礼节,又是逢迎上司,联络同事的机会。所以都要郑重其事地穿着补褂,戴着朝珠,翱顶辉煌地乘车、坐轿,亲自到长官、同僚的家里去拜揭走访,如主人不在,也要留下“志名”,表示循礼来过。为了避免长官与下属、同僚之间往返途劳,便举行“团拜”。清艺兰生《侧帽徐谭》云:“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节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民国以后,机关、团体的,“团拜”更是盛行。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民间的互访拜年,范围很广,形式很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四类:

一、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岳母家拜年,其他近亲则不限前后。这种拜年还要带些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才能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礼节性的拜访。如对同行业的同事、一般朋友进行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是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二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感谢性的拜访。凡是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字之机,表示谢忱。

四、串门式的。这一般是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交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福,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在屋里坐一会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拜年时互相馈送的礼大致有:一、糕点行匣(有用蒲包装的,二、成筐的水果;三、中外名酒;四、铁筒或纸盒装的茶叶;五、给小孩买的花炮、灯笼或干果杂拌等吃食;六、自制的特殊食品。民国以来,有送各店号发行的所谓礼券者,受礼人可持礼券到发行的店号,按礼券票面额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商号给住户 (经常主顾)拜年很简单,凡属一般交往户,均不亲往,只在初一凌晨将贺年片往其门缝里二投即妥。正如《燕台月令》所云:"片子飞,空车走。"有礼物者,不过插上名片派一学徒的送往受礼人家而已。如同行业有深交往者,则不在此限。

由于希望新年有个好预兆,所以从元旦至“破五”(初五)各家禁忌繁多,除上面已提到的“忌门”不接待妇女外,还有:一、禁说不吉利的话,小孩子不许哭闹、吵架;二、不准打碎盆、碗等家具,认为打坏器物是破产的预兆,如一旦打碎,得赶快说:“岁岁平安”,及时进行“破解”;三、不准扫地(扫地会把财都扫出去了),不准倒垃圾和滑水(怕把财倒出去);四、不准动刀(主凶杀)、针(主长针眼)、剪(主口舌之争);五、不准看病、吃药,否则一年到头都会生病;六、有的家庭元旦之日不许花钱,说花了钱一年会受穷;七、有的家庭因守佛、道两教禁杀生的训戒,初一要忌荤,一天两顿素馅饺子,说是大年初一吃一天素即可代替全年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15:26 , Processed in 1.10034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