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盼望过新年,不只是为了穿新衣服,吃好东西,还由于许多有趣的事情吸引着我。所以现在对少时过新年的情景,记忆犹新,如在目前。作为一个老北京,这里谈一些五十多年前的旧话。 从旧历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起,就算是“过小年”,进入送旧迎新的阶段了。“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为北京流行的俗语。关东糖有作瓜形者,故以“糖瓜”称关东糖。所谓 “花”,指用红绒或杂色绢做的假花,小姑娘戴在头上的。一种红绒的“喜”字,不仅新年戴,凡结婚、作寿等喜庆事,都少不了它。“炮”指爆竹,是男孩子喜欢放的。 灶王爷,照例供在厨房大灶旁边,一般全把画像贴到墙上,在下面钉个三角木架,架起一块小木板,当作桌子,以便放香炉、蜡扦和供品 (蜡扦,即烛台,多以铜或锡制成,其上有铁扦直竖,以插蜡烛,故京语称为蜡扦)。灶王爷像,各纸店和香蜡铺均售。木刻加彩色,印制甚为粗劣(从前北京人称卖纸张文具的商店为纸店,货色齐全,比较讲究的大商店如琉璃厂的荣宝斋、清秘阁之类,叫作南纸店)。你去买灶王爷像,不能说“买”,要说“请”,以示尊敬。 古代祭灶用黄羊,据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清代内廷尚用之。民间就主要用关东糖(即糖瓜)或南糖了。祭灶时供上糖瓜,焚香礼拜之后,就把神像从墙上揭下来,和金银锞、黄表纸等(金银锞,指用金黄色和银白色锡箔折叠成金银锭形状的东西;黄表纸,是一种黄色的既薄且软的纸,本为祭神祈祷写表文之用,故名。旧时焚此二者,是作为献给鬼神的财物的)一齐焚化,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善恶去了。直到除夕接神时,把新“请”来的灶王爷像,再贴到墙上,依旧焚香礼拜,才算神归旧位。北京原有“灶王爷上天,好话多讲”这一歇后语。上供祭祖,即为请他美言;但用糖瓜作供,又有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口之意。虽似矛盾,却显示了一种幽默感。 照我家的老规矩,在祭灶的这一天,还要在院内立起“天地桌”来,即把方桌放在正房的廊檐下,陈设香炉、蜡扦,用长方红纸写“天地神祗之位”,供在中央。每天早晚焚香礼拜,以祀天地之神。从除夕迎神起,正式致祭,到新年的正月十五过了灯节,方才撤去。供品多为干果,如荔枝干、桂圆干、花生、栗子、红枣等等。也有的人家用蜜供和大月饼。蜜供是一种蜜制的面食品,以许多小长条架空连接,色作金黄,顶尖下方,高矗如塔,大者高达数尺,玲珑剔透,真像一种工艺品。 月饼则为自来红,大块小块,一块一块地重叠起来,也很好看。那时北京著名的糕点铺正明斋,可以预订过年用的蜜供和月饼。蜜供要多高的,月饼要多大的,共若干斤,顾客与店方当时说妥,由店方出一单据,顾客持以分期付款,每月交一点钱,到年底取货,叫作“打蜜供”。这样,零星交钱,数目甚小,不成负担,对小市民是一种方便。店方先得货款,也有好处。不过拿蜜供放在院内陈列,风过沾土,不宜久置。干果则从腊月二十三日摆到正月十五,去皮冲洗,依然可食。 祭灶的时候,爆竹之声盈耳,非常热闹。从此小核子开始过年,可以不断地燃放鞭炮,而大人们正在忙着“年事”:买年货,做年菜,给小孩子准备新衣鞋帽等等;把金银箔折叠成纸锭,就是名太太们“忙”的事情之一。到了除夕,就又忙着包饺子,一下子就得包出五天吃的来,由正月初一至初五,每天上午都吃饺子。初一吃素馅饺子,以后四天吃肉馅饺子。这五天的菜饭,也都是预先做好了的。饺子包多了,不好存放,于是有人出主意用薄木板钉成颠箕的形状,装上饺子,一层一层像笼屉一样地叠起来,又有敞口的一边通气,饺子既压不破,也坏不了,这真是为新年存放饺子的一种“创造”。 除夕之夜,在院子里扔满一根一根干芝麻秸,正月初一起来一下台阶,就踩得芝麻秸嘎嘎作响。大家走来走去,把芝麻秸全部踩碎,算完成了一件“仪注”,叫作“踩祟”。“碎”与“祟”同音,取驱除邪祟之义。北京四郊的农民,趁农闲的时候,在腊月中挑着一担一担芝麻秸和松柏枝等入城叫卖,即适应这个“踩祟”的需要而来。街头巷尾,常常可以听到“买芝麻秸来”的吆喝声,买的人很多。松柏枝是用小绳系起来,挂在窗边和大门的门框上的。那时我家在院角砌了一个砖灶,常常烧柴锅贴玉米面饼子吃。每年踩碎的芝麻秸,即扫起来作燃料,贴一锅饼子,这又可以说是废物利用了。 旧京琐屑,多关掌故,偶举一斑,以补清人记叙之缺。 (刘叶秋) 1984年10月 (选自《文史资料选编》第30辑,1986年出版)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5 , Processed in 1.14910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